2023年9月9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47周年。
毛泽东主席顶天立地,叱咤风云,是冠冕古今的“一代天娇”。他的一生饱经磨难、坚韧不拔、披荆斩棘、䟡砺前行、九死一生。
他带领党和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的形势”。
他一生中的有12个“9月9日”很不平凡,甚至有的是生死攸关、惊心动魄。
(一)1927年9月9日,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
中共湖南省委根据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的决定,就在这天,毛主席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领导和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从此,他开始走上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征程。
也正是在9月9日这一天,毛主席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被当地的清乡队抓住,在押送去团防局准备处死的路上,幸而机智脱险。在水塘边的密草丛里躲到天黑,才死里逃生。
34岁的毛主席开启了从未有人走过的革命新路,把一支不足1000人的队伍引向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历程。
他率领这支队伍会师井岗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走出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1930年9月9日,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了“毛主席”这个称呼
1930年9月9日,中共中央总行动委员会主席团(相当于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人民委员会”主席都是毛泽东。因此,通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是毛泽东。从此才有了“毛主席”这个称呼,直至被爱戴尊称到永远。
(三)1935年9月9日,红军长征走到最艰难时刻,张国焘却密谋与毛泽东分庭抗礼另立中央
中央毛尔盖会议后,1935年8月底,右路军(中央红军)穿过草地到达四川班佑、巴西一带,等待与左路军会合。中央政治局于8月24日将毛儿盖会议决定电告张国焘。但张国焘违抗中央命令,拒不与右路军会合,并要挟右路军和党中央南下,甚至企图危害党中央。为此,9月9日,张国焘给与右路军在一起的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发了份“南下,彻底展开党内斗争”的密电。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叶剑英首先看到此电文,顿感事态严重,立即报告了毛主席。9月9日晚,主席与张闻天、博古随即赶到红三军团驻地巴西,连夜召开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周恩来、王稼祥、李维汉等人参加会议。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张国焘依仗优势兵力,妄图凌驾和危害党中央,在这种危急关头,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领左路军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严重后果。会议决定,立即率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军委纵队一部,组成临时北上先遣队,继续北上,向甘南前进。
9月10日凌晨,党中央率直属纵队离开巴西地区,同时发布毛主席起草的《中共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党中央和毛主席率红三军团、军委纵队和红军大学一部,于11日晚陆续到达甘南俄界,与先期到达的红一军团会合。12 日,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毛主席《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会后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并再次电示张国焘要他改正错误,率领部队北上。但他却顽固地坚持错误主张,率领左路军和右路军中原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南下,并于10月间在四川省理番县卓木碉(今马尔康县脚木足)公然另立中央。朱德、刘伯承等坚持全党团结,在艰难处境下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错误进行斗争。
可见,9月9日晚毛主席提议召开的巴西紧急会议,又一次将红军从危难中解救了出来。这一天,堪称毛泽东政治军事生涯中最黑暗的日子之一。朱德后来也回忆称,革命生涯中经历过多少坎坷,多少困难,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心情沉重。
(四)1943年9月9日,中央开会对王明路线的错误进行彻底清算
在中共历史上,先是“左”倾、后是右倾的王明路线对革命造成的危害最大、时间最长。直至1943年9月9日,才开始对王明路线的错误进行彻底清算。这一天,中共中央开会批判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1943年9月9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连续三次举行会议,批判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这三次会议对于确立毛主席在中共的领袖地位及其正确路线在中央的主导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1945年9月9日,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提出了著名论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一天,毛主席在重庆红岩村会见了后来成为亲密诗友的郭沫若。当谈到郭沫若在文化界应采取的态度时,毛主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且耐人寻味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饱含政治哲理,以至被后人引为至理名言,无论对革命事业还是对人生都极富指导意义。
这个9月9日,还是中国在南京正式接受日本投降的日子。9时整,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受降仪式上下令,将日军降书交付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阅读签字。这标志着以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及其军队为中流砥柱的中国抗战,胜利结束了。
(六)1948年9月9日前后,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了部署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九月会议”
为适应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确立新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和毛泽东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它是抗战胜利后召开的一次规模较大的重要的中央会议,也是自1947年3月中央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战略任务以及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等问题的报告。一是确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二是制定了进行战略决战的正确部署。三是规定了加强纪律性与健全党委制度的措施。四是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在会上的报告和结论中作了深刻论述:“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以示与蒋介石政权的不同。”
“这次会议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并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做好了充分准备。按照“九月会议”战略部署,从9月16日的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序幕,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战局整体,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向前推进,摧枯拉朽般赢得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
(七)1949年9月9日前后,潜心修改审定《共同纲领》
临近建国时分,入住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办公的毛主席潜心修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即当时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共同纲领》宣告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结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一个即将加入世界“户籍”的新中国终于要诞生了。
在忙于修改审定《共同纲领》的同时,毛主席还时刻关注并谋略着前方解放战争的战事。9月9日这天,针对攻歼白崇禧部的部署问题,他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林彪、邓子恢的作战电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主席在进北平不久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两句,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他在9月9日前后的心境。
(八)1951年9月9日,作出“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决定
这天,根据毛主席的意见,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了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于12月发给各级党委试行。《决议》指出,土改后农民中存在发展个体经济和实行互助合作的两种积极性,党一方面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农民中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而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毛主席认为,土改后,要使广大贫苦农民能够迅速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实现工业化,要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
(九)1956年9月9日前后,修改关乎党发展方向的八大政治报告
从8月上旬到9月14日,毛主席对《政治报告》的起草工作倾注了极大心血,多次逐字逐句认真推敲和反复修改。在保存下来的80 多份修改稿中,经他修改的就有21 份。
毛主席对《政治报告》最重要的修改,主要有几处:一是关于党的中心任务。经认真推敲和斟酌后表述为:“就是要依靠业已组织起来的勤劳勇敢的六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来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工作,以便迅速克服我国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状态,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富裕起来。” 二是看了原文的某段话感到没点出问题的实质原因,便在一旁批注道:“要讲一讲理由:即为了不要个人突出。”三是在修改“国家的政治生活”一节时,加写了两段十分重要的话:“解放台湾的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谈判丧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谈判失败以后。”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原则,昭示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四是对“国际关系”一节反复作了修改。强调“为了和平和建设的利益,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我们相信,这一点,总有一天会要做到的。”
这天,毛主席为江青所摄照片题诗《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处境。国际上,中苏两党分歧扩大影响到两国关系,苏联单方面撤走全部专家,撕毁了几百个协议和合同,并挑起中苏边境纠纷。国内,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东南沿海一带面对着所谓“新月形包围圈”,西部、北部边境也存在安全威胁。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领导全国的毛主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镇定自若、信心百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毛主席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将风云变幻的形势浓缩于此《七绝》中,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积极主动迎接挑战的宏伟气魄和悠然自得的超凡风度。
(十一)1971年9月9日,挫败林彪集团的谋害计划
一年前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拉拢陈伯达改变原定议程,利用“天才论”和“设国家主席”两个问题挑起事端、制造混乱,被毛主席识破其野心,予以挫败。
会后毛主席领导开展了“批陈整风”,教育全党从思想上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同时对林彪集团采取“搬石头、掺沙子、挖墙脚”的办法,瓦解其控制的军事力量。
1971年9月9日,是惊心动魄的一天。一路南下巡察的毛主席,于9月3日0时抵达被他称为“第二故乡”的杭州。林彪反革命集团窃取毛主席南下情报,策划在杭州、上海、南京之间谋害毛主席。就在9月8日晚上,毛主席得到消息说,有人提出专列停在杭州笕桥机场的运营线上“影响飞机起降”,使直觉敏锐的他意识到处境严峻。9月9日,毛主席当机立断把专列立即转移到绍兴附近,让大部分工作人员大张旗鼓向杭州西部进发,将行李与书籍向另一方向运输,而自己却秘密地留在杭州不动。10 日凌晨6点,他突然调回专列离开杭州直赴北京。
事后得知,正是在9月8日,林彪下达了“盼照立果、宇驰同志传达的命令办”的手令。林立果等人决定马上启动蓄谋已久的“五七一工程”(即武装起义谐音的代号工程),欲以空中炸弹、地面火力突击加害毛泽东,并立即把谋害毛泽东的地点选在杭州——南京之间,且派于新野当晚赶到杭州,向直接负责毛泽东在杭州期间警卫工作的陈励耘布置任务,希望在9月9日那天将毛泽东驱离杭州前往上海,以便行动。
尽管当年毛主席已经78岁高龄,但他凭着天才敏锐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直觉,以9月9日的出奇决策,彻底挫败了林彪集团的谋害计划。眼看阴谋败露的林彪,于9月13日零时与叶群、林立果等乘飞机外逃,凌晨3时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其篡党夺权本质暴露无遗、死有余辜。
(十二)1976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与世长辞
从9月8日零时起,毛主席身体状况就开始恶化,血压高压180、低压80。11点左右,心律失常。下午4点,插上鼻咽管。晚上8点半,神志模糊。就在上下肢插着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插着鼻咽管的情况下,毛主席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近3个钟头,由于手上插着输液管,文件和书得由别人用手托着才能阅读;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9月8日下午的4点37分。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主席离开了我们,享年83岁。当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通告了这一噩耗,并高度评价毛泽东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中国人民的一切胜利,都是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思想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
一代伟人的生命,便定格在了这一天。
那一天,
巨星陨落,天地失色,日月皆无光。
那一天,
举国哀悼,人民悲痛,哭声遍中华。
那一天,
世界为之震惊,为之痛惋......
联合国和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200多个国家、政党和组织及其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表示深切哀悼。
联合国大会开幕式上,140多个国家的代表肃立默哀。
毛泽东这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就像灯塔一样,照亮和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今天,
让我们再一次穿越历史云烟,一起缅怀领袖的丰功伟绩,遥祭英灵,向伟人致敬!
(来源:昆仑策网【综合】,部分资料选摘自“艾胡-李俊峰”“人民网”等,修订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