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华 陈向一:中国高铁的“野蛮”与“文明” - 昆仑策
-
王富华 陈向一:中国高铁的“野蛮”与“文明”
2021-12-23

毛主席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提出了著名体育思想“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以之论中国高铁最为恰当,必将让你大开眼界,于一路惊奇中,了解中国高铁最耀眼的气质,“基建狂魔”最血性的表现……。
2015年,一名瑞典人在京沪高铁上,突发奇想立硬币,结果硬币在300公里时速狂奔的状态下,8分钟屹立不倒。视频一经传到网上,便惊艳了整个世界!从此超高平顺性,成为中国高铁最耀眼的气质。比如刚开通不久的赣深高铁,在联调联试中即以38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跑出了动态TQI值1.6毫米的惊人水平。简单的说,就是高铁以385公里时速,一路闯荡山河,在途中所能感受到的颠簸,仅相当于途遇一粒粗砂般大小的坎坷,综合评定不会超过1.6毫米。
有驾驶经验的人都知道,在城市的十字路口,即便以60公里每小时转弯,都有飘移甚至侧翻的危险。这需要线路非常的直,绝不以山河障碍,道路难行而委曲求全。纵是极困难地段,也要无畏雄险,直击山河,其最小转弯半径也必须大于5.5公里。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山川最为壮丽,地形地貌最为多姿的国家。西北有大漠戈壁横风、东北有千里雪国冻土,华东有水网纵横江河、及天堑无涯,群岛破碎的海岸。西部更有千丘万壑的黄土高原,鬼神难测的喀斯特地貌、及板块冲撞而成的南北大断裂带需要被缝合。
要以最小5.5公里的转弯半径奔行,中国高铁就必须洞穿山岳、直击山河,这何其之难!比如西部的喀斯特地貌,地表裂谷似地球成伤,山高动荡似惊涛起伏,如此已十分壮丽。然观其地下,更是鬼斧神工,山体犹似破棉絮般千川百孔,岩腔、溶洞遍布,地下暗河汹涌,卧龙吞江。中国高铁要以直线奔行,基建狂魔就必须以血性相抗,与之争雄!实际上,地下世界鬼神难测,即便是山川秀丽、地貌温和的地域,其地下也是危机四伏,险境重重。比如赣深高铁,其线路上的最长隧道——龙南隧道(10.24公里),一路上要闯过12条断层破碎带、经历危岩落石、岩爆、高地温、岩溶、浅埋、突泥涌等重重风险的考验。其最大断层带长达185米,犹如地下鸿沟,需要前方山体固结,隧底打桩通过。此外,每天消耗17吨冰块的高地温段,约1.8万方每天的最大涌水段,均非等闲之辈。而整条赣深高铁于436公里的征程中,却要一路击穿151座隧道,架设337座桥梁,扫荡数百座山包陡坎,将跌宕山川履成康庄坦途。是故,洞穿山河,扫荡群山,是中国高铁威武风姿,更是基建狂魔血性所在。
洞穿山河,扫荡群山,只是开出一条道来,要奔若游龙,水波不兴,还需要打造一条超级跑道。这至少需要闯过两道难关,铺设完美的轨道,打造无瑕的道床,而每一道的难度,都犹如大象在针尖上跳舞。铺设完美轨道,消除所有颠簸,跑出惊人速度,需要数百公里轨道一铺到底,中间毫无缝隙。这需要世界最顶尖的轨道焊接技术,打磨的精度0.1毫米级,接口的质量能承受1吨重的锤头,从5.2米高空自由落体打击而不裂。还需要将钢轨每50度温差,就能形成100吨的胀缩力,用扣板、螺栓牢牢的锁定在轨枕上动弹不得。并且,轨道在铺设中,始终以0.01毫米的精度,保持着完美的轨距,无论是直线段,还是曲线段。这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数万次乃至数十万次一丝不苟的反复调较,其间的大国工匠精神以及汗水可想而知!
比铺设无缝轨道更难的是打造完美无瑕的道床,必须做到坚若磐石,内部无一丝丝离缝。这样才能承得住高铁以350公里时速反复碾压,而不出现裂缝,并经得住岁月的考验。但道床由底座板、轨道板,混凝土填充层组成,需要现场将它们牢牢的“焊”在一起,做到中间无离缝。有家装经验的都知道,瓷砖要铺实无空鼓,否则走起路来咚咚响,需要掀板重来。而在家装过程中,需要重铺的瓷砖司空见惯。其中的轨道板堪称超级瓷砖,比如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国自行研制的CRTSIII型无砟轨道板,长5.6米、宽2.5米、厚0.2米、重7.5吨。一条高铁要将数万块到数十万块这样的超级瓷砖,全部按设计位置精准就位,并与底座板紧密粘合在一起。其后经仪器扫描检测后,中间探察不出一丝离缝,这无异于要缝一件无缝的天衣。比如赣深高铁的江西段,38830块轨道板,仅有6块掀板重铺,不合格率不到0.02%,是否堪称是奇迹!(本文以点带面,又因作者对赣深高铁江西段比较熟习,故多以此举列。实则中国众多高铁同样精彩。)
还有中国高铁在近四万公里的高铁网络中,像时钟一般精准运行的惊人表现,发车、运行、停站,一切如约。四电工程由电力、信号、通信、接触网四大系统组成,相当于超级大脑的四个功能分区。它们分管着高铁运行营所需的生产生活用电、信息联络、运行调度、及列车牵引电力供应。
要实现高铁如时钟般精准无误,需要以上四大系统的所有电缆、信号缆及其分支能正常运作,如神经网络般感知高铁沿线的每个异动。还需要沿线数以百千万计的电缆、通信缆,全部井然有序的分布清楚,中间零差错,其难度不亚于背诵小数点后千位圆周率。比如赣深高铁江西段所有的电缆和信号缆,全部做到了“零损伤、零交叉、分支槽道不交叉、光电缆进楼不交叉、线路侧电缆不交叉”。整个四电系统,犹如密密麻麻的神经网络般,各就各位,精准有序的联络到整条高铁上,令中国高铁指挥有度,运行有序。这需要怎样的细心与耐心啊?
人们对中国高铁最关心的事情还是安全,但现实中却又是最不必担心的事,这其中的变数,就在于中国铁路“万无一失”的建设理念。比如隧道,为防止拱顶脱空掉块,不仅在浇筑中安装潜望镜式的防脱空预警装置,过程中还要经各种检测,确保拱顶安全可靠。但仍不放心,还要在工程静态验收前,用铁锤对隧道通体敲击检测一遍,判断是否有空响,是否隐藏空腔。此外,还要将隧道二衬施工缝,打磨成“V”型槽,以防止因棱角分明造成的微小裂缝和脱落。可谓“体贴入微”。再如桥梁,为了保证每一根桩基础牢牢的嵌入大地,不仅要用仪器对每根桩基质量进行检测,保证桩基上下浑然一体无裂缝,还要确实保每根桩基按设计深度嵌入指定围岩。比如赣深高铁过江西段两处岩溶风险区,有122根桩基深达百米,如串糖葫芦般穿过层层岩溶,锚定在坚实的大地上。还如边坡,为了确保不出现滑坡掉块,或是用抗滑桩支挡,或以锚索深入岩层胶结成整体,又或以框架梁形成结阵,将边坡岩石牢牢的捆扎在一块。此外,为防万一,还要派出人力或无人机,对悬崖峭壁般的边坡进行地毯式的清查,做到“一石一档案,一石一方案,一石一处理”。在如此严密的防护下,仍不放心,有的隧道还要根据地势,还要将隧道接出一段明洞来,以防不测。
【赣深高铁江西段边坡防护,像展翅欲飞的蝴蝶。】
由此可见,为了安全,工程建设可谓殚精竭虑,此处艰辛与责任,唯有铁路建设者最清楚。
2017年10月16日,日本造的英国高铁在首发时,不仅晚点40分钟,而且车厢漏水有如水帘洞。2017年12月8日,德国人造了26年时速300公里ICE高铁,在处女秀时当众抛锚,后强行运行,又故障频繁。因为中国高铁在开通前要闯几道关,用大约半年的时间来履行“人民至上,万无一失”“不安全不开通、不达标不开通、不依法不开通”的开通原则。这期间需完成静态验收、联调联试、动态检测、运行试验、动态验收、试运行等等指定动作。从而检测工程质量是否合格,各系统之间的功能、性能、状态是否匹配,并达到最优。这期间,传说中的“黄医生”、“青铜剑”会出场,它们是载有各种检测仪器设备的综合检测列车,就像是在高铁上奔行的检测仪,对高铁整体系统在正常和非正常运行状态下进行全面检测。对于检测验收中所发现的问题,工程建设者和工务部门,会层层消缺,一一清零,确保中国高铁健康安全,开通后“万无一失”。
但这种“万无一失“,代价极为昂贵,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模仿的,因为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比如,中国高铁设计时速为350公里,但按385公里时速动态检测,而到了正式开通时,却是以300公里左右每小时运营,相当于留有20%的安全储备,而这背后都是巨额的资金做支撑。再比如,造价昂贵的高铁,建成后空置近半年,用以各种检测,让空载的列车高频运行。这期间,铁路部门、工务部门、高铁建设者枕戈待命,耗费人力与物力之巨,难以想象。但所有检测可能一次成功。比如赣深高铁江西段,在联调联试中各项检测一次性达标,试验速度一次性达速,无限速。这会成为一种诱惑,但中国高铁会按部就班完成所有检测,这就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魅力所在。试问在这种机制下,会出现英、德那种首秀即掉链子的可能吗?这不是技术之优,而是社会制度使然。比如每年的12月,都有新的“最美”高铁问世,代表各地域的风土人情出镜,接受全国人民的关注与祝福。我在2019年昌赣高铁开通时,看新闻时听到的一句话,最触动人心:“为沿线人民打造一条”山丘生态美、田园风光美、村落人居美、高铁线条美“的靓丽风景线。”这是中国高铁建设者心中的梦,但你知道这背后的努力有多少吗?比如将在工程中剥离的表土存起来,到土建结束时再用于复耕复垦;又或是将弃渣弃土,拔山涉水拉到十几公里的大山深处,这样数年往返上万遍,然后在表层覆上土,植上树,再造出一片土地来。可以这样说,对江河山林生态的保护,工程人的感受要远超一般人,因为他们在建设工程的同时,为青山绿水付出巨大的心血与代价。再比如所有的路基、边坡,都要选择适于当地气候、海拔的山英、灌木、草种,并需无畏旱季、雨季、想方设法将其植活,为沿线留下一路芳菲,让这条高铁以美的姿态嵌入到自然之中。所以说,祖国高铁八纵八横、交通网络纵横四方,无数的工程如繁星一样嵌入中华大地,却没有破坏生态,而是山河更锦绣,此中有工程建设的别样辛苦啊!
只是这才华藏于高铁站中,需要一定的人文知识,甚至是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洞察其匠心。比如杭州东站里波卷涛惊的立柱,散作荷叶般的立柱顶面,进出站口池塘一样的天窗、候车厅内藕杆一样的斜撑支柱。讲述的是杭州“十里荷花……嬉嬉钓叟莲娃”的江南印象,及曾经是一片大海的故乡往事。再比如武汉站,高空俯瞰像似一只同风起舞的白鹤,中间穹顶似隆起的鹤身,两侧一节节伸展出去的站台,则似白鹤亮翅舒展开来的一片片羽翼。还如吉安西站,站型似座山,又似捏紧对天轰出的铁拳,寓意推翻旧社会,打出一片红色江山,对此可曾想起星火燎原的井冈山就在吉安。候车厅内一幅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对此可曾想起诗词中“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迈,如今均已成现实。
【吉安西站内的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如赣深高铁信丰西站,为170万亩赣南脐橙代言,站房造型取意脐橙花开,白色为花瓣,橙色似花蕊, 步入候车厅,犹如走进花朵之中。而站前广场则被打造成巨大的“脐橙园”,车站、广场交相辉映,似一座唯美的脐橙园,网红笑称“脐橙站”。试问,如此美画风、有乡愁、有情怀,替地方经济、文化、旅游代言的高铁站,可称得上“文明其精神”否?
中国高铁的这种“野蛮”与“文明”,其初心起自何处?
1948年,东北人民政府在《东北经济建设大纲》中,明确提出“铁路为人民服务、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的目标。1949年,毛主席亲笔题写《人民铁道》刊名,首任铁道部长滕代远发表了“建设新的人民铁道”的发刊词。才会见到建国后,无数铁路建设者前赴后继将“人民铁路为人民”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去往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才会见到建国之初,百废待举,建设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大半的铁路没有去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是奔向贫穷落后的西部。才会见到,原本铁路一片空白的西部,被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像血脉一般与中东部地区连接在了一起,为民族大团结,为西部大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见到,十八大后,已完成建设的近4万公里高铁中,有约2.2万公里建在了祖国老、少、边、穷、不发达地区。才会见到,“美画风、有乡愁、见情怀”的中国高铁,及高铁建设者为“万无一失”而神伤的殚精竭虑。
【高铁路基上“振兴之路,精品赣深”绿化带造型】
才会见到中国高铁复兴号奔驰在祖国的大地上,“奔若游龙,水波不兴”的飒爽风姿!也才会见到当一条高铁首发开通日,沿线人民自发手举“永远铭记党恩”的横幅致敬中国高铁。
“不为利来,只为民往。无畏艰险、直击山河。奔若游龙,翩若惊鸿。”这就是中国高铁的“初心、使命与无上风姿”啊!且此风姿,放眼世界,唯中国独好!(作者:王富华、陈向一;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基建雄兵”)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