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城: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重要论述的内涵和意义 - 昆仑策
-
杨凤城: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重要论述的内涵和意义
2025-10-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的重要时间节点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纪念抗战胜利等活动,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例如“十四年抗战”“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等。
这些重要论述全面回答了为什么要纪念抗战、纪念什么、怎样纪念等问题,明确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纪念宗旨;明确了以纪念抗日英烈、抗日壮举等为聚焦点;明确了以拓展和深化抗战研究、宣传等方式,告慰抗战英灵、不负抗战伟业的时代责任。站在新的起点上,全面、系统地学习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精髓要义,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作为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洗刷了中国人民近代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沉沦、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企图,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不仅收复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国土,更找回了丢失百年而又极其宝贵的民族尊严;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的团结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历抗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思想政治觉悟空前提高。14年抗战尤其是8年全民族抗战,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经过长期抗战,中国人民体会到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主张,中国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民族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坚定维护者,提出并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抵抗了日军侵华主力和几乎全部伪军。
在血与火的战争考验中,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拥有120万党员的全国性和群众性大党,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也发展到120万人。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经过三年解放战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久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把抗日战争和民族复兴联系在一起认识和评价,对于我们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弘扬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挺膺担当的奋斗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尤其能够促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从而进一步增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自觉,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建功立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作出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拯救人类文明,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关系人类命运的一场大搏斗,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将中国人民14年抗战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进程中就会看到,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而且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不仅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而且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当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时,中国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已经8年;而当意大利、德国法西斯覆灭后,日本法西斯仍在困兽犹斗,中国人民仍然在战场上拼死苦战。
中国以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战场始终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中国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50%以上的部队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仅从1937年到1945年,中国军队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仅次于苏联歼灭法西斯军队的人数。为此,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进行战略配合的企图。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将日军主力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使其陷入持久战泥潭而无法自拔,阻止了其北上进攻苏联的战略图谋,同时迟滞了其南下太平洋、霸占东南亚战略的实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盟军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后方基地,有力支持了盟军在太平洋方面的作战。
中国积极倡导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和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发挥了重大作用。中国共产党早在1935年就呼吁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随着苏联卫国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中国主动加强同美英苏等盟国的联系,促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1942年1月1日,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战争后期,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世界大国地位的重新确立,充分证明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在全世界面前树立了以弱胜强的民族解放战争典范,鼓舞了遭侵略、受压迫的民族进行解放斗争的信心和勇气,推动了战后世界范围内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系在一起认识和评价,能够充分彰显中国人民为捍卫人类尊严、重建世界和平而建立的伟大功勋、发挥的关键作用,能够从二战的深刻教训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防止一切形式的新纳粹和军国主义复活;能够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捍卫二战胜利成果。
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就是承认中国、苏联分别作为二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决定性贡献;就是承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处境最艰难、牺牲既广且巨;就是承认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战犯大审判的正义性质、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就是坚决反对一切歪曲二战真相甚至美化纳粹及其帮凶、抹黑中苏历史功绩的行径。
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就是要确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其历史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中国终将统一、也必将统一;就是要坚持和维护联合国权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伟大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留给后人最珍贵的历史遗产。
历史遗产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形的物质遗产在当时是人们赖以生存与生活的基础,但对于后人来说大多只具有标记和回忆价值。因为人类生产力发展而带来物质生活进步迅速而显著,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间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无形的精神遗产则潜在而持久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道德伦理、精神风貌,构成特定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标识。
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绵延发展至今,爱国主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凝聚民族意志和行动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纽带。回顾历史,我们完全可以说,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就是源远流长的传统爱国思想向现代爱国主义转化的过程,就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和深度凝结的过程。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存亡绝续的空前危机下,爱国主义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境界。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超越阶级阶层、党派团体、民族教派、性别长幼的全民性,真正形成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局面。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将中华民族爱国传统发扬光大,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这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大历史观拓展和
深化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与宣传
在肯定抗日战争研究和宣传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首先,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抗战历史,准确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主流、本质,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等重大问题,从总体上把握局部抗战和全国性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关系。
其次,要加强多类型、多样化的史料收集和整理。再次,按照“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的原则,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包括制定中长期规划、确定研究重点、整合研究队伍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抗战历史的宣传和教育,加强抗战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
深化和拓展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与宣传,需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战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并娴熟运用的历史方法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抗日战争历史方面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性见解,体现着高远的历史站位。
实际上,只有运用大历史观,才能得出立得住、有启示性的历史结论,才能凸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与深远影响,破除西方中心论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轻视、忽视,才能客观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力回击贬低或歪曲史实的历史虚无主义,才能彰显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上的特定意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教授;来源:昆仑策网【授权编发】,转编自“前线理论圈”微信公众号,原载“《前线》杂志2025年第10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