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余来:迎合幼稚不如引导理智 - 昆仑策
-
陶余来:迎合幼稚不如引导理智
2025-05-05
“我们有可能逃脱时间吗?”
“去解释一件艺术品有什么意义吗?”
“文化上的多元是否阻碍了人类的团结?”
“确认一个人的义务就是在剥夺他的自由吗?”
“道德是最好的约束吗?”
“工作是否分化了人类?”
“文化是否让人更具有人性?”
“我们能抛弃真理吗?”
“欲望是我们缺陷的表现吗?”
“是否必须遭遇不公才能认识到何为公平?”
……
这些话题我们似乎听都听不懂。别以为这些是魏晋名士谈玄的议题,也别以为这些都是哲学系学生议论指涉的对象。这些其实都只是法国中学生考试的作文题。
近日看到晶道书院特聘教授、央视百家讲坛注册导师鲍鹏山一则题为《能否理智地思考决定孩子的高度》的短视频。视频中他说:
“中国人怎么这么喜欢‘鸡汤文’呢?因为高考作文就这么定的。我们平时写作文,总是《我的爸爸----我最尊敬的人》《难忘的一件小事》……高考作文,800字,这类文章我认为一钱不值,因为它只有一个小故事,然后写一点所谓个人感受。最后再升华一下-----‘我的爸爸看起来很平常,但是父爱如山,通过这件事我终于知道我爸爸是多么伟大……’这说的是啥呢?其中有认知吗?”
“我们看看法国中学生考试。2018年的文科题目,两题任选一题。第一个题目:‘文化是否让人更具有人性?’第二个题目:‘我们能抛弃真理吗?’理科题目,第一个,‘欲望是我们缺陷的表现吗?’第二个题目:‘是否必须遭遇不公才能认识到何为公平?’2019年文科第一个题目:‘我们有可能逃脱时间吗?’要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这题目你听都未必听得懂。第二个题目,‘去解释一件艺术品有什么意义吗?’理科呢?第一个题目,‘文化上的多元是否阻碍了人类的团结?’多好的题目啊。看看18岁的法国孩子在考虑什么问题,再看看我们每年的高考作文,看我们的孩子在考虑什么问题。第二个题目:‘确认一个人的义务就是在剥夺他的自由吗?’说的是自由和义务的关系。还有社会经济科,第一个题目是:‘道德是最好的约束吗?’第二个题目:‘工作是否分化了人类?’好了,不能再往下念了,让人受不了。”
“这些题目跟我们高考作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他们是在思考真正的问题,而我们的高考作文里没有真正的问题。回答法国中学生考试这样的问题,必须要求一个人具有理智。而写我们的高考作文,只需要感性。同是18岁,高考作文题不仅显示出他们此时的不同,不仅预示着他们未来的不同,还让我们看到,在他们此前18年的教育里,我们在教他们什么,而他们在教他们什么。他们的作文题,一以贯之的是运用理智去思考人类和我们生活中的真正的问题,而我们的高考作文题这么多年来没有变化。”
别以为鲍鹏山教授的感慨是故意夸张地戴着有色眼睛选题。
2007年我们某省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笔者当时看到就颇感震惊,这简直是连作为中考作文题也显肤浅的题目。
笔者1982年参加高考,当年的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吴兴杂诗 (清)阮元:‘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题材不限,不少于800字。”
即便是这样稍有思辨色彩的命题,其实也明显隐含了命题者的主题先行、标准答案式观点,不是考生可以任意思辨发挥的。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们简直难以置信,如此深刻且感人的文字,竟是17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最后一段。这可是翻译成中文将近3000字的文章。鲍鹏山如果举这个例子,无疑更有说服力。
看中国影视剧,儿童语言多是“袜袜”之类,而国外影视剧中,儿童都是“小鬼当家”小大人一样说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我们总是喜欢迎合孩子的幼稚,而无意于引导提升其理智。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用“袜袜”这样的儿语与孩子说话,而尽可以像跟大人说话一样与之交谈。孩子说话,道理与必须大量投喂DeepSeek才能让其大模型更快成熟一样。成人说的新词多了,在什么语境下使用,孩子听得多了自会理解使用(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跟孩子说第一句话时,担心过她听不懂吗?)。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快速提升。中国古代私塾先生教书,信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求孩子死记硬背而不作任何繁琐的翻译,其实正是利用了孩子记忆力超强的黄金时间。
语言如是,其他也概莫能外。
(作者:陶余来,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