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椅缀红标,刺目的岂止是视觉?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下,武汉大学开学典礼现场那一排排红白配座椅,恰似一把把钝刀,反复切割着民族集体记忆的伤疤。而校方事后抛出的“工作细节疏忽”论,更像是往伤口上撒盐——这份轻描淡写的道歉,不是平息争议的解药,而是对历史敬畏的公然漠视,对民族情感的粗暴践踏。
争议发酵后,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一份简短说明草草收尾:标签是“入场引导标识”,对“误读”深表歉意,承诺今后“注重细节、提高严谨性”。看似回应,实则避重就轻:以“低层级部门”的微弱声量掩盖校方责任,以“细节疏忽”的定性淡化问题本质,以“误读”的措辞将矛盾转嫁公众——仿佛不是校方设计失当,而是民众“过度敏感”。这份毫无诚意的回应,暴露的何止是工作疏漏,更是对历史重量的无知、对民族情感的麻木。
一、不是“无心之失”,是“刻意无视”:历史敏感度的彻底缺位
校方辩解“标签系统已沿用多年”,试图以“惯例”洗白争议。可历年无风波,恰恰反衬出今年的“特殊”——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从国家层面的纪念活动到民间自发的历史缅怀,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对民族苦难与抗争精神的回望中。在这样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任何与敏感符号相关的设计,都应经过最审慎的考量。
所谓“沿用多年”,更像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即便过往设计未引发争议,也不代表其在特殊年份具备合理性。一个合格的活动组织者,理应具备“时空语境”的判断力: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哪些符号触碰不得,哪些细节必须规避。武大作为百年学府,连“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背景都无法纳入活动筹备的考量范畴,连“红白配色可能引发的历史联想”都毫无预判,这不是“无心之失”,而是对历史常识的漠视、对民族记忆的刻意无视——本质上,是文化素养的缺失,是历史责任感的崩塌。
二、不是“层级问题”,是“态度问题”:责任担当的全面溃败
那边纵观整个事件,最令人寒心的莫过于校方的“避重就轻式回应”。仅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这一校级下属部门出面,而非学校党委、校长办公会等核心决策层发声,这种“降维回应”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敷衍态度:仿佛这只是一场无关痛痒的“工作失误”,而非触碰民族情感红线的严重事件。
更荒谬的是,声明中将公众的不满定性为“误读”。“误读”二字,潜台词是“问题不在我们的设计,而在你们的解读”,将责任完全推给公众,彻底回避了自身设计的疏漏与审核的缺失。这种“倒打一耙”的逻辑,暴露了校方毫无反思的傲慢:既没有认识到事件对民族情感的伤害,也没有意识到作为高校应有的历史担当。
要知道,伤害民族情感的事件,从来不是“细节问题”,而是“立场问题”;需要的不是“技术性整改”,而是“灵魂深处的反思”。武大若真有正视问题的诚意,就该由学校主要领导直面公众,坦诚承认筹备中的历史敏感度缺失、审核机制失效,而非让一个下属部门用“深表歉意”的套话,试图蒙混过关。这种“避责式回应”,比事件本身更伤人心——它让公众看到,一所顶尖高校在面对历史争议时,竟连基本的责任担当都荡然无存。
三、不是“偶然疏忽”,是“系统麻木”:文化审核机制的全面失灵
“椅标事件”并非武大首次陷入历史敏感争议。此前的图书馆诬告案、校园内历史建筑保护争议等事件,已多次让武大处于舆论风口。而此次“椅标事件”的爆发,不过是校方长期“历史敏感度缺失”的集中爆发,是管理体系中“文化审核机制失灵”的必然结果。
网友翻出往年同类标签贴在座椅侧面、未引发争议的案例,质疑今年“故意置于中心位置”——暂且不论质疑是否属实,单就“标签位置调整未经过历史敏感审核”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武大的校园活动筹备,根本没有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历史文化敏感性审核流程”。既没有专业的历史学者、文化专家参与方案论证,也没有对活动设计中的符号、配色、文案等进行系统性风险评估,完全是“行政效率优先,文化考量缺位”的粗放模式。
这种“系统性麻木”比“偶然疏忽”更可怕。它意味着,在武大的管理逻辑中,“组织顺畅”“流程合规”远比“文化传承”“历史敬畏”重要;意味着,高校本应具备的文化引领功能,已被行政化的效率思维彻底取代。当一所大学的管理体系中,连“避免触碰民族情感红线”的基本审核都不存在时,其所谓的“文化传承”“精神引领”,不过是空洞的口号。
四、不是“功能优先”,是“精神失守”:高校历史担当的彻底沦丧
《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传承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的阵地。开学典礼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本应是传递大学精神、唤醒历史责任感的重要仪式——可武大却用“红白椅标”,给新生上了一堂“漠视历史”的反面教材。
校方辩称标签是“为引导师生按造型就座”,将“功能性”作为忽视“文化敏感性”的理由。可大学的价值,从来不是“只讲效率,不讲精神”。若为了“引导就座”就能牺牲历史敬畏,若为了“组织便利”就能漠视民族情感,那这所大学与普通的行政单位、商业机构有何区别?又如何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
看看其他高校的毕业典礼:学生们高唱《歌唱祖国》,热泪盈眶地回望历史、致敬祖国;老师们的致辞中,满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家国情怀的期许。这种对国家的深情、对历史的敬畏,才是大学教育应有的底色。而武大的“椅标事件”,恰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它暴露的,是高校精神内核的失守:当历史敬畏让位于行政效率,当文化担当让位于敷衍塞责,这所大学的“明德”之道,早已偏离了方向。
五、真正的整改,不是“撕标签”,而是“补精神”
红色标签可以一撕了之,但民族情感上的伤痕,绝非一句“道歉”就能愈合。武大若真想挽回信任,就必须跳出“危机公关”的套路,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彻底变革。
首先,必须有“顶层道歉”的诚意。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核心领导出面,通过正式渠道向公众致歉,不仅要承认“工作细节疏忽”,更要承认“历史敏感度缺失”“文化审核机制失效”,坦诚回应公众对“为何在敏感年份沿用该设计”“审核流程为何未发现问题”等核心疑问,让公众看到校方正视问题的态度。
其次,必须建立“刚性审核”的机制。在校园大型活动筹备中,设立“历史文化敏感性审核委员会”,邀请历史学者、文化专家、学生代表参与,对活动设计中的符号、配色、文案等进行前置审核——审核不是“走过场”,而是拥有“一票否决权”,任何可能触碰历史敏感点、伤害民族情感的设计,必须坚决叫停、彻底整改。
最后,必须开展“全员补课”的教育。在全校行政管理人员、活动组织者中,开展历史文化专题培训,重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抗日战争史,提升对历史符号、文化语境的判断力;将“历史敬畏”“家国情怀”纳入行政人员考核指标,让“尊重历史、守护民族记忆”成为每一位武大管理者的基本素养。
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之大、楼宇之高,而在于精神之厚、担当之重。武汉大学作为百年学府,本应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可“椅标事件”却让公众看到了其精神内核的空虚与历史担当的缺失。
红色标签撕了还能再贴,可历史敬畏丢了,再想捡回来,难上加难。武大若不能从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真正补上“历史敬畏”这一课,那么它失去的,将不只是公众的信任,更是一所顶尖高校应有的精神底色。而这,远比一次舆论争议更值得警惕。
(作者:刘红斌;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