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大青山抗日根据地,是贺龙领导创建的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1
大青山,陕甘宁的门户
大青山,属于阴山山脉,东西长千里,南北宽百里,横卧在内蒙古中部的高原上。山南是土默川平原,平绥铁路从这里横贯东西。山北是伸向祖国北部边疆的草原。
大青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老百姓说大青山有数不尽的沟,沟沟都是宝贝沟。
内蒙是1937年10月就沦陷的,大青山地区是日本人在内蒙扶植的伪蒙政权统治的心脏地带,更是日本人向陕甘宁边区、晋西北根据地进犯的跳板。
对我党我军来说,大青山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大门,是晋西北根据地的前哨阵地。
不仅如此,大青山还是我们通向苏联、外蒙古的交通要道。
太重要了!
2
主席指示
1938年,毛主席多次对建立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作了极其重要的指示。
在给贺龙的密电中,毛主席指出:
“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请你们迅即考虑此事。”
1938年8月,由贺龙选派的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和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及其所属游击第四支队,由李井泉率领,从晋西北的五寨出发,向大青山挺进。
358旅,旅长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
1938年9月初,李井泉率部到达大青山,和原来活跃在这一带的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师,开辟了包括绥西、绥南、绥中、绥东等大部分地区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使内蒙古和晋西北根据地联系起来,形成辽阔的晋绥抗日根据地,拱卫着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
1940年8月,绥西武川县西梁,绥远各族各界抗日团结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大青山地区抗日游击政权晋绥游击行政公署驻绥远办事处,简称绥察行政办事处。
下辖绥西、绥南、绥中三个专员公署,和绥东游击区。并建立了萨拉齐、固阳、武川、陶林、归武、托和清、归凉、丰凉、丰集等9个县政权。
每个政府干部都是带枪的人,既是行政人员,也是战斗人员。
我军,从来都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
3
八路军的“骑兵连”
大青山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敌我双方在这里尖锐激烈复杂的斗争。
日寇、伪蒙军、国民党顽固军、自卫军经常联合串通起来,对我军进行军事围攻和经济封锁,妄图拔掉眼中钉、肉中刺。
大青山地区地旷人稀,冬季严寒,积雪甚深。而我军是步兵,活动起来很不灵便,而敌人却以骑兵对付我们。
于是,党中央指示,大青山地区的八路军游击队必须大部分由步兵迅速改变为骑兵。贺龙部署,要求部队作为紧急中心任务去执行。
建骑兵困难多,首先是没有马,然后大多数来自南方的指战员不会骑马,不会喂马,更不会打马掌。
为了支援骑兵建设,大青山人民有的叫自己的子弟带马参军,有的主动教子弟兵骑马、喂马、打马掌。
宁可人少吃,不可马少吃。
人要穿鞋,马要打掌。
要求人人学会打马掌,人人学会给马看小病。这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骑兵支队就建立起来了。
骑兵支队的建立,使大青山原来多如牛毛的土匪被我军打得无藏身之地,一些伪蒙军和伪地方政府的人员也主动和我们拉关系。我军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北草地、南平川都成了抗日游击区。
4
八路军的“采购员”
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里珍藏了一副马鞍,这副马鞍的购买者是家住大青山井尔沟的张润喜。
张润喜,贫苦农民,八路军的采购员。
当时,八路军从草地搞来了200多匹马,但都没有马鞍。
张润喜曾经不止一次帮助八路军到归绥城采购物资,先后购买过盐、酱油、辣椒、毛巾、棉花、布匹、油印机、医药用品等物资。这次采购马鞍的任务,依然由张润喜负责。
归绥,即呼和浩特。
与此同时,八路军游击队派人到八路军进出山里必经的一个道口乌素图,找到伪乡长,告诉他:
“大润喜到归绥城里买马鞍子去了,你要负责他的安全,要帮他把马鞍子运出城。如果大润喜有个三长两短,我们找你算帐。你自己的处境你清楚,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你看着办,小心将来拉清单!
伪乡长知道八路军说得出做得到的,连连点头,满口应承:一定尽力,一定尽力照办!
归绥城里的掌柜,一听要买200副马鞍,就知道是给八路军买的。做生意谁都不敢惹,只是顺水推舟讨了个好价钱。张润喜顺利的提了货,用伪乡长派来的大车,打着乡长旗号,拉着马鞍连夜运进了山里。
看看,这就是八路军的斗争艺术,也算是统一战线吧。
5
一支蒙古游击队的牺牲
1940年7、8月间,在八路军骑兵支队的帮助下,土默川上的一支蒙古游击队建立了起来。
土默川,在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水草丰盛,土地肥沃,是内蒙古的千里粮仓。
既然是粮仓,那就是敌我必争之地。
贾力更,蒙古游击队政委。
贾力更,原名康富成,土默特旗人,蒙族,1907年生。
1925年,在北京蒙藏学校读书时,贾力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贾力更在毛主席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过。9月,返回内蒙,发动组织蒙汉人民。
大青山游击根据地建立以后,贾力更担任中共土默特旗工委书记和蒙古游击队政委等职。
贾力更经常化装成货郎,挑着货郎担,摇着拨浪鼓,游串于敌人盘踞的村镇,做群众工作。有时,贾力更和敌人同住一个村子里达数月之久,敌人都不知道。
在群众的帮助下,贾力更还化装为搬运工,深入虎穴,炸毁了敌人设在大同的军火库。
为了贯彻党中央关于吸收蒙族中的知识分子,培养蒙民干部的指示,贾力更积极动员、护送蒙汉青年赴延安学习。
为躲避敌人的盘查,在护送青年去延安的路上,经常要绕道来回走,特别危险的是偷渡黄河。
一个初冬,贾力更护送几十个青年踏着黄河薄冰,躲着敌人,急急行进。突然河面冰层破裂,贾力更和几十个青年陷进冰层下面的黄河流水中。贾力更从冰窟中爬出来,又把其余几个青年拉了上来。最终胜利地到达了延安。
贾力更先后往延安护送青年200余人,为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1年3月18日,贾力更在护送蒙族青年到延安的路上和敌人遭遇,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34岁。
高凤英,蒙古游击队队长。
高凤英,土默特旗人,蒙古族,1908年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自发地组织过抗日游击队,但失败了。
1938年,八路军挺进大青山以后,高凤英参加了八路军领导的武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党派高凤英到蒙古游击队任队长。这支游击队在贾力更和高凤英的带领下,南至大黑河沿岸,西至萨拉齐,东至归绥,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1941年夏末的一天,在地下党的侦察下,高凤英带领一支轻骑兵,急行军从大青山麓奔到归绥城西南一个伪蒙军牧马场。趁夜深人静突然袭击,将守卫牧马场的伪蒙军一个班全部缴械。100多匹膘满肉肥的战马遂落入了我游击队手中。
当附近的敌人闻讯赶来时,蒙古游击队早把战马送到大青山里去了。
1941年深秋,此时政委贾力更已经牺牲了。高凤英在万家沟担任八路军游击队政治部的警卫工作。
深夜,敌人偷偷摸到了万家沟,包围了政治部。高凤英带领警卫战士据守在窑洞口,掩护政治部机关撤退。
最终,高凤英和十几位战士在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
抗战是极其残酷的,牺牲一直是无处不在。
6
日军的清剿
1942年7、8月间,日军对大青山游击根据地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
首先,日军将平绥铁路以北的大小山口严密封锁。用石头堵塞大小沟口,筑起高墙,隔绝平川和山地的交通,阻止我军下山活动。不许城市、平川的一粒盐、一颗粮、一尺布进山。
然后,日军在所有山上的制高点都搭上帐篷,驻兵控制,步兵上山露营,监视我军活动。一发觉我军,就进行几路合击。
接着,日军再用骑兵分沟反复搜剿。
与之同时,是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
绥西的井尔沟到水磨沟一带30多个村庄,全部烧光,一间住房都没留下。
西水滩村原来只有几户人家,共22口人。日本鬼子也不放过,这帮禽兽把全村人赶到空地上,将全部房屋烧毁,然后将全村男女老少一个不留地用刺刀捅死。
一个7岁的小孩,被日本鬼子捅了十几刺刀。
一名叫苏灵存的女性,拼死拿起菜刀冲向敌群,砍伤了一些敌人,自己身上也被鬼子刺了十几刀,至死手里还紧握着这把菜刀。
这就是民族恨,我们永世也不能忘记。
八路军主力部队大部分秘密地山区转向平川,绕到敌人的包围圈外,横穿平绥铁路,于1942年8月转移到绥南、雁北一带去了。
留在大青山继续坚持斗争的一部分八路军游击队、政府人员,从此进入了更加艰苦的阶段。他们不仅要同敌人反复残酷的扫荡作殊死斗争,还要同风雪严寒和饥饿、疾病作斗争。
在我军常驻的地方,经过日伪的反复烧杀掠夺,几乎村村断绝人烟。留下来的八路军游击队指战员不得不常年人不脱衣,马不卸鞍,没有一天不打仗,一天打几仗也是常有的事。
严冬,游击队战士们冒着白毛风雪驰骋几百里同敌人周旋。有时在零下40度的气温下,睡在森林或山洞里,甚至宿于积雪里。
敌人为了断绝山中的粮食,不但不让颗粒粮食进山,还经常派出大股敌人进山抢粮。所到之处,挖地三尺。
抗日军政人员一方面深入敌占区,用武力和政治攻势夺取敌人物资。另一方面,向自然界索取食物,挖野菜、摘野果、捕野兽充饥。
在大青山地区的抗日斗争中,我党和蒙汉各族人民都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在大青山地区的排以上干部即达5000人之多。
作者:东南陈楠;来源:八达街行走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