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和工具各有长短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从目的来说都是美好的,为了使我们获取资源过上幸福生活。但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过程又是多样的,人为因素巨大,其结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因为实践和理论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所以与时俱进的创新也是必然的,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就像是一币两面,本为一体,各有特点,各有利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和工具。两者是对立的 ,又是相辅相成的。计划也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市场也需要计划的引导,计划不能僵死,计划的依据来源于市场,市场应该在计划中运行,市场应该是规范的市场,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社会发展和法规要求的市场,市场不能无序。任何绝对的肯定和绝对的否定都是脱离实际的。
什么样的方式更科学、更健康、更有效我们就采用什么方式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什么时候用什么工具要根据当时的历史发展需要来制定,是否适应当时经济的发展。
如果把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单一固化成为一种不变的体制就不符合辩证法,就会出现偏差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已经说明了社会发展规律,同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实践上不断地证明各种理论的科学性与优劣。
1、计划经济的长处与不足
计划经济体制始于苏联,并使其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在卫国战争期间,才能有强大的军事装备去战胜德国法西斯。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实行的40年里,使我国工农业和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设了一大批支撑我国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基础,积累了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事实上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物质、人才支持,起到了基础支撑的重要作用。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是通过承包、收购、兼并、入股、高薪吸引等方式在利用国有、集体的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中国民营经济规模小,资金薄弱。同时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面前,也完全没有任何抗衡的力量,想依靠这样的民营经济来打下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实现中国的航天工程、探海工程、核电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那将是艰难与漫长的。面临内忧外患,实行计划经济成为新中国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每年也都做计划做预算并且采取措施发展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也拥有一定数量本国的国营企业,并且参股其他私营企业。据80年代中期的统计,国有经济占成分,英国为10%(原来达到20%,撒切尔非国有化结果),法国为18%,联邦德国为11%,而美国则很低低,在国有企业中就业的人数仅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1.5%。瑞典国有经济占比重在欧洲国家最高,一度达到50%;90年代初期,法国的国有企业曾达到2268家,产值依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投资额占全国总投资的27.5%。
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有利于把有限资源集中使用到最需要的地方,避免浪费,但在信息传递不畅、统计手段落后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计划不准、活力不强、某些方面效率不高的弊病。例如苏联把计划当作法律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有任何临时性的变动与违背。计划经济的僵化,对后来苏联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作用。中国也出现计划越统越多、越统越死,出现投入多、产出少和市场供应紧张、商品品种单一等现象及计划多变、相互脱节的情况,导致经济发生过多次大起大落。
2、市场经济的优与劣
市场经济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能够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和管理进步;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能促进生产与需要之间的及时协调。 市场经济使西方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地发展,并且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也展示出了他的优势。
市场经济在促进竞争和生产快速发展满足市场需要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弊端:对经济总量的平衡、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的调节显得无能为力;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容易造成经济失衡和出现盲目性,导致资源的浪费;市场规律的作用会引起贫富差距的扩大和出现两极分化;导致经济危机造成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和资源损失。“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敢犯任何罪行”,在利益的驱动下,市场需求往往和社会需求是背道而驰的,比如吸毒、卖淫、造假、欺诈、垄断等纷纷登台,不断推动“资金私有化,压力社会化,风险全民化”!恒大、联想、紫金等事件用现实教育着我们,近年出现的经济危机、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危机、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实例。
所以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条中央所说的邪路。
3、看到经济危机的本质坚定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经济危机是生产和需要的比例关系失调,这种比例失调以尖锐的形式爆发出来,就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没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不断改进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产品越来越多,但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工人的购买力相对缩小。这一矛盾是产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社会化的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愈来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各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空前地加强了,整个社会生产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而由社会统一管理生产。越来依赖人们的计划性。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就越需要更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计划经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开发等为计划经济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持。人们可以定制符合自己需要的消费产品。而生产商不需要生产一大批未必都卖得出去的商品,而是根据用户的订单来进行生产活动。生产是多样性的同时也是有计划的,产品的个性得到了体现,不仅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也最大的减少资源浪费。这就是人类进入自由王国的生产活动。人类发展的未来就一定是高水平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
经济活动中生产与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是相呼应的,表象是物与物的关系,但深层折射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对自身的身心和谐认识关系。从社会层面来讲,关键是看我们发展经济和利用这些工具最终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了绝大多数人还是为部分少数人得到利益,这是问题的核心。
中国能够从近代史上令人绝望的低谷中走出来,完成民族救亡和民族独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是因为在各种试错之后,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下的社会主义道路。伟人曾说过一句话:“方向和路线是决定一切的。方向路线正确了,没有人可以有人,没有枪可以有枪,但是方向错了,再多的人、再多的枪,最后也无济于事。”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并不意味着就要否定和放弃计划经济。邓小平也说过,“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本质区别,那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那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非“资本控制人民、左右政权”,所以我们要坚定走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共同携手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明天。
注:以上文参考了昆仑策中部分文章里的数据资料及观点,在此向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武文科,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