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97岁高龄的"人民艺术家"田华坐在轮椅上接过终身成就奖杯时,一句朴素而震撼的感言"只要人民不嫌弃我,我将终身为人民服务"让全场动容。这位从抗日敌后战场"篷帐舞台"走来的表演艺术家,用一生践行着"艺术为人民"的信仰,塑造了"白毛女""党的女儿"等无数家喻户晓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当下的电影市场,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明星路演票被黄牛炒至上万元一张,流量明星的天价出场费成为行业常态,电影宣传日益演变为粉丝经济的狂欢。田华的简短感言与当下电影市场的商业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关乎艺术价值观的变迁,更折射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深层矛盾。本文将从田华艺术生涯的精神内核出发,分析当前电影市场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探讨艺术初心与市场规律如何实现良性互动,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电影生态提供思考。
为人民服务":田华艺术生涯的精神坐标
田华的艺术人生始于1940年华北平原那个麦香怡人的初夏,12岁的刘天花(田华原名)在河北唐县北固城村的扬谷场上,第一次观看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演出的《我们的乡村》。戏中那些抗日救国的故事与她生活如此贴近,村干部、妇救会、儿童团和汉奸的角色仿佛就是她身边的人物。这次观剧经历彻底改变了这个贫苦农民家庭女孩的命运——第二天,她换上一身崭新的土紫花布衣裳,加入抗敌剧社,正式参军,并获得了伴随她一生的艺名"田华"。从那一刻起,"为人民服务"就成为她艺术生涯永不偏移的精神坐标。
"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田华这句朴素的话语概括了她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她跟随剧社文艺轻骑队提着写标语的桶子,带上简便演出用具,翻越一道道封锁沟墙,甚至绕到敌炮楼附近演出。歌剧、秧歌剧、活报剧,这些表演揭露了敌伪的残暴欺诈,指明了抗战必胜的前景。妇女们紧紧拉着田华的手,思想活跃的青年向她打听抗日根据地的情况,伪军家属泣不成声要劝丈夫改邪归正。在这种血与火的洗礼中,田华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观:艺术不是孤芳自赏的玩物,而是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武器。1944年,16岁的田华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选择与她艺术道路的选择高度一致——都是为人民服务。
1950年,22岁的田华迎来了她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白毛女》中饰演主角"喜儿"。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贫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的故事片,田华将自己早年的苦难经历融入角色:她四五岁就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早早学会各种农活;家境贫寒时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年关要账的来了父亲就出去躲债。这些与"喜儿"高度相似的生活经历,让她的表演格外真实动人。"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田华塑造的"喜儿"勤劳勇敢、不屈不挠,成为新中国银幕上最经典的形象之一。1958年,她在《党的女儿》中饰演共产党员李玉梅,这一角色让她成为"党的女儿"的代名词。田华曾表示:"《党的女儿》给了我荣誉,给了我不老的灵魂,演党的女儿,做党的女儿是我不懈的人生追求"。
从舞台到银幕,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田华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她经常深入连队慰问演出,老山前线,她带着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连续演出20多场,官兵最多时一场达到2000人,少的时候只有一个炮位上的几个人。有的点位实在上不去,田华就在"猫耳洞"里用电话给战士们唱歌。她说:"我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为部队服务"。即使在1990年正式离休后,田华也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继续参与重要节日、重大演出、赈灾义演,创办艺术学校培养影视人才,逢年过节去工读学校陪伴失足少年,联合老艺术家们捐款筹建希望小学。
田华晚年家庭接连遭遇变故,家人患病产生的巨额治疗费让原本宽裕的家庭变得窘迫。当商家带着几百万元的保健品代言费找上门时,田华拒绝了:"我真缺钱,真想要钱,可钱不是这么个挣法。我不能让观众觉得,'党的女儿'只向金钱看!"她把组织上和关心者送来的慰问金、捐款共计16万元,全部交给了焦裕禄精神发源地兰考县的农村小学。96岁的田华最常做的几件事是:读报纸、看新闻,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练声背诗;记日记或给已逝的爱人苏凡写信。2024年,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这是对她一生艺术追求的最高肯定。
田华的艺术人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电影从革命年代到新时代的发展轨迹,也折射出艺术与人民关系的本质。她那些深入人心的角色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打动观众,正是因为它们源于生活、扎根人民。"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人民群众生活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田华的这句话,道破了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当97岁的她在北影节领奖台上说出"只要人民不嫌弃我,我将终身为人民服务"时,这不仅仅是一位老艺术家的谦虚表态,更是对艺术本质的回归与坚守。在当下电影市场日益商业化、明星化的背景下,田华的这种坚守显得尤为珍贵,也引发我们对电影艺术本真价值的深刻思考。
从"为人民服务"到"为资本服务":电影市场的异化现象
当田华在北影节发表"终身服务人民"的感言时,中国电影市场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商业化变革。与田华那个"艺术为枪"的时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电影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高度资本化、流量驱动的庞大体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就是电影路演活动从宣传手段异化为牟利工具,票价被炒至天价,甚至出现"一张路演票炒到上万元还一票难求"的荒诞景象。这种异化现象不仅扭曲了电影艺术的本质,也伤害了普通观众与电影之间的健康关系。
电影路演本应是连接创作者与观众的桥梁,其初衷是通过主创与观众的面对面交流,增进对电影的理解与共鸣,从而提升影片的艺术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然而,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中,路演越来越演变为"明星见面会",其价值不再取决于电影本身的艺术质量,而是取决于到场明星的流量热度。据多个二手交易平台显示,只要有明星到场的场次票价总会轻松被炒至上千元,更有甚者被炒到上万元。以电影《热烈》为例,路演票前排高达11000元,场内随机座位5000元;而电影《流浪地球2》路演期间,2万元能够安排在路演现场参与观众互动提问,还能与演员刘德华合影。这种价格已经远远超出普通观众的承受能力,将电影路演变成了少数富裕粉丝的专属特权。
更令人担忧的是,**天价路演票背后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产链条"。黄牛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票源,然后在二手交易平台高价倒卖。记者调查发现,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输入关键词"电影路演",可以搜索出大量各地粉丝代购、转售电影票的信息。其中售价最高的为电影《瞒天过海》在深圳的一场路演,标价为1000元。卖家表示,"票源不多,需要赶紧拍单"。而在位于北京朝阳区一场线下路演活动现场,不少黄牛伪装成粉丝出入,有的在收票,有的在寻觅买家。这些黄牛掌握着普通观众难以获取的信息和渠道,利用粉丝的追星心理牟取暴利。
路演票的获取方式本身也充满了不透明性。记者实际操作发现,路演信息往往通过片方的官方微博、微信,或举办路演的影院官方微信发布,路演票则通过电影购票平台,按照常规电影票购买方法下单。然而在电影宣发周期内,多场路演陆续推进,相关宣发视频、影片片花在片方微博高频更新,路演购票资讯夹杂在大量信息之中,查询流程较为复杂。粉丝受困于信息不足,又追星迫切,这就让黄牛有了可乘之机。有黄牛甚至声称"只要450元就可以提前录入身份信息,并直接到现场签到换票",而当记者询问是何种票时,对方并没有回复,只是不停催促表示"再不提交身份信息,就要截止登记了"。这种操作手法明显利用了活动组织中的漏洞。
影院和片方在天价路演现象中难辞其咎。某上市电影公司宣发负责人刘女士表示,"过去片方为了保证宣发效果和路演的上座率,常常会通过一些渠道免费赠票或招募观众。随着粉丝对路演活动的关注提升,抬价的票依旧瞬间售罄,片方和影院也就倾向于直接卖票,增加一笔额外收益"。据业内人士透露,路演票价一般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定,价格一般是和主办方沟通共同确定,双方比例分成,影院是活动承接方,提供场地和现场服务。这种利益分成机制实际上鼓励了影院和片方抬高票价,甚至不排除与黄牛联合炒作的可能。
电影产业观察者指出,以前片方一般为了确保上座率,大多会联合当地的承办方一起招募甚至免费赠送,如今有了粉丝的保证,不少场次就直接以高价销售,可能有人气明星到场的,瞬间售罄都是常态。这会促使影院和片方在未来的一些路演场合中,倾向于直接高价卖票,获得收益。观众和粉丝表示,电影路演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电影,让更多人走进影院,而不应该成为影院加价卖票的筹码。
**天价路演只是电影市场过度商业化的冰山一角**,其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价值取向的偏差。当田华拒绝高价代言费时说的是"我不能让观众觉得'党的女儿'只向金钱看",而当下一些电影从业者却在明目张胆地将艺术活动变为敛财工具。这种反差不仅关乎个人道德选择,更关乎整个行业的生态健康。制片人李晟指出:"电影路演的盈利逻辑不同于电影票房收入的直接关联,它主要通过提高电影知名度和口碑,引发观众的购票意愿和观影热情,从而促进整个电影产业链条的盈利。路演是主创对观众诚意的体现,但黄牛的出现,让如今的路演开始变味了,尤其是背后所出现的'灰产'苗头,需要行业警惕"。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其生命力本应源于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田华那一代表演艺术家之所以能够塑造出经久不衰的角色形象,正是因为他们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从群众中汲取创作养分。而当下电影市场的过度商业化倾向,却在艺术与人民之间筑起了一道由金钱和流量构成的高墙。当路演票价高达普通电影票的20倍时,当粉丝需要支付数月生活费才能获得一次与偶像见面的机会时,电影还有多少"人民性"可言?这种异化现象不仅伤害了普通观众的文化权益,从长远看也将损害中国电影的艺术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在追求市场成功的同时,如何保持其艺术初心和社会责任?在资本与流量主导的环境下,田华所代表的"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精神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别艺术家的选择,更关乎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品质。
艺术初心与商业逻辑:寻找电影市场的平衡点
田华"终身服务人民"的艺术宣言与当下电影市场天价路演现象形成的强烈反差,引发我们对艺术与商业关系的深层思考。艺术创作是否需要完全排斥市场逻辑?电影产业化是否必然导致艺术价值的沦丧?实际上,健康的文化产业生态需要在艺术初心与商业规律之间寻找动态平衡,而非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田华的艺术生涯本身也证明,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既能服务人民,也能赢得市场——电影《白毛女》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反映贫苦农民翻身求解放的故事片,不仅在艺术上取得空前成功,也获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电影作为艺术与商品的二重属性决定了它必须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电影是一种精神产品,承载着审美愉悦、思想启迪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另一方面,电影制作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必须通过市场回报维持再生产。田华时代的电影生产主要依靠国家计划体制,较少考虑市场因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必须面对票房竞争和投资回报的压力。这种压力本应促使电影人创作更高质量的作品来吸引观众,但当市场机制被扭曲时,却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制作精良但缺乏明星加持的影片难以获得排片和宣传资源,而一些靠流量明星撑场面的低质作品却因粉丝经济大行其道。
过度商业化最严重的后果是电影与人民生活的脱节。当路演变成只有支付高价才能参与的明星见面会,当电影宣传越来越依赖流量数据而非真实口碑,电影艺术就逐渐丧失了与普通观众的真挚联系。田华曾这样解释自己为何"演什么像什么":"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人民群众生活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这句话揭示了艺术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对人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真挚表达。当下一些电影之所以显得空洞苍白,正是因为创作者远离了生活的土壤,过度依赖技术包装和明星效应。电影《白毛女》之所以能够打动无数观众,正是因为田华将自己早年的苦难经历融入角色——她四五岁就失去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早早学会各种农活;家境贫寒时一天只能吃两顿饭,年关要账的来了父亲就出去躲债。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任何表演技巧都无法替代的。
健康的市场机制应当能够识别和奖励真正的艺术价值,而非仅仅追捧流量和噱头。从国际经验看,成熟的电影市场往往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既有面向大众的商业大片,也有注重艺术探索的小众作品;既有依赖明星效应的娱乐片,也有依靠剧本和表演质量的剧情片。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电影能够各得其所,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中国电影市场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精细、多元的评价和分配机制,避免"唯流量论"和"唯票房论"的一刀切倾向。田华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和北影节终身成就奖,正体现了对艺术价值的专业认可超越商业标准的评价维度。
行业自律与政策引导的结合是纠正市场偏差的重要手段。面对路演票被黄牛炒至天价的现象,已有部分片方开始采取措施。电影《热烈》路演期间曾出现观众一票难求,黄牛倒卖高价票的情况,部分观众还因系统问题被强制退票,随后片方通过官方微博回应,会对黄牛问题进行调查。早在2019年,电影《上海堡垒》片方也曾发布声明,反对个别影城借机抬高路演活动场票价,抵制黄牛高价倒售的行为。这些举措显示了行业内部对过度商业化危害的认识。从政策层面看,文化和旅游部已对电商平台为倒卖演出"黄牛票"提供条件等案件专题督办,表明监管部门已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重建电影艺术与人民生活的有机联系,恢复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形式的本来面目。
新技术应用为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提供了新可能。在疫情防控期间,许多电影路演转为线上举行,反而打破了地域和物理限制,让更多观众能够参与互动。这种模式即使在疫情后也值得保留和发展,可以作为高价线下路演的补充或替代。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还能创造更具沉浸感的远程互动体验,降低观众接触主创人员的门槛。田华晚年虽然行动不便,但仍通过阅读报纸、观看新闻保持与时代的联系,这种开放态度提示我们,老一辈艺术家对新技术并非排斥,关键在于如何运用技术拉近而非疏远艺术与人民的距离。
教育培养是确保行业健康发展的长远之计
田华离休后创办艺术学校培养影视人才的实践,为当下电影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她坚持"学艺先学做人"的教育理念,告诫年轻演员"要身在名利中,心在名利外,靠一流演艺赢得掌声,靠艺术实力打造精品"。这种价值观教育对于纠正当前电影行业浮躁风气具有深远意义。当商业逻辑主导艺术创作时,表演艺术往往沦为技术层面的炫技或流量变现的工具,而忽视了艺术最本质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田华艺术学校的教育模式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表演与人格的统一,这正是当前影视教育中最为稀缺的维度。
重建电影评价体系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电影市场过度依赖票房数据和流量指标,导致创作方向被市场短期偏好所绑架。田华获得"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和北影节终身成就奖,体现了专业评价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这种超越商业标准的荣誉体系,为电影艺术树立了更为全面、多元的评价维度。健康的电影生态应当既有市场反馈机制,也有专业评价体系,还有观众口碑渠道,三者相互制衡,共同引导电影创作回归艺术本质。
艺术永恒的价值在于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97岁的田华用她简短的获奖感言"只要人民不嫌弃我,我将终身为人民服务",为当下电影行业上了一堂生动的艺术价值观课。从《白毛女》中饱受压迫的"喜儿",到《党的女儿》中坚贞不屈的李玉梅,田华塑造的这些经典形象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打动观众,正是因为它们源于生活、扎根人民。相比之下,当下电影市场的天价路演、流量至上等现象,折射出的正是艺术与人民关系的疏离。
田华的艺术人生告诉我们,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形式,其生命力不在于明星的光环或资本的加持,而在于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她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艺术鼓舞士气,在和平时期用表演服务人民,晚年仍坚持"还艺于民"的信念。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创作态度,正是中国电影最宝贵的精神传统。
面对商业大潮的冲击,中国电影人需要从田华等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不忘艺术初心。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不应是资本的增值,而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只有当电影艺术重新扎根人民生活的沃土,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跨越,创作出更多传世之作。
正如田华所说:"人可以老去,但艺术永远长青。只要生命不终结,舞台就永远不落幕!" 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艺术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真正的艺术永远与人民同在,为人民服务。这既是田华艺术生涯的最好总结,也是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
(作者:曹展;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