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 昆仑策
-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2025-04-24
最是书香能致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正值世界读书日,一起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故事↓↓
“精忠报国”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人书。回来之后,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走30里路去借《浮士德》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回忆道,“当时的文学经典,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西。”
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他徒步30里去借;读诗词读得兴奋了,干脆跑到院子里放声朗诵,读过后喜欢的诗词大多都要背下来;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他效仿主人公磨练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
乡亲们记得:“近平炕上都是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干了一天活后,晚上他还点着煤油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习近平曾回忆说,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
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有一次,习近平与友人议论起《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问题。谈到从俄、日、德、英、法不同语言翻译过来的中文本各有侧重,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时,习近平感慨道:“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不容易。”
多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仍感叹,“如果心里觉得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副市长的习近平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学习,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要重视序、跋以及书页下面和书后附录的注释,还有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关《资本论》的通信内容。”“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张宏樑暗暗吃惊:“您怎么对《资本论》这么熟悉?”习近平回答,自己下乡时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过3遍《资本论》,记了很多本笔记,还读过几种不同译本,最喜欢厦大老师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
2018年5月,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娓娓道来当年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
2015年9月,在美国西雅图,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文学情缘”:
“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饶有兴趣地翻看着:“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一个多月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到北大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编纂情况;赴北师大看望教师时提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与记者谈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来源: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04月23日 第01版),封面图由AI生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