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发通知下午就要交,身份证号就有6种填报要求,相同信息重复填、多头报,有的地方一年要报送的表超2200份……一段时期以来,因填表报数催生的怪象频出,成为基层负担中的顽瘴痼疾,饱受诟病。
近年来,中央出台系列举措,坚决反对随意填表报数的形式主义做法,各地探索治理初见成效。“为表所困”既是基层减负之困,也是基层治理之弊,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记者进行了调查。
“为表所困”乱象多
记者调研发现,数量多、要求异、反复填的报表一度困扰基层干部,影响基层治理。
——每半个月换一次墨盒,基层干部“困”在表格里。一位负责社区高龄补贴的工作人员见到记者时,拿出厚约三指的一摞“社区居民基本信息登记表”说,这是过去一个网格的日常报表量,而社区有8个网格。随着数据累积和更新,纸质报表多到柜子放不下。“过去,单位打印机每半个月要换一次墨盒,两年多用坏三台打印机。”
类似情况并不鲜见,中部某县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以前,当地乡镇平均每年填写204种报表,如今压缩到127种,压减率37.7%。
“过去半数以上时间用在填表报数,有的同事年龄大电脑不熟练,要花更多时间。”一位社区干部说,平时被“困”在表格里,有时入户走访只能在下班后或周末,被居民误解为“应付”“做秀”。
——居民身份证号填法要求多达6种,“有多少项指标就有多少种表格”。不同部门对报表要求不同、标准不一,进一步加重了基层负担。有受访社区干部称,以前填写居民身份证号有6种填法,有的要求填写完整,有的要求隐藏中间6位数,有的要求隐藏最后8位数等。
“除姓名一栏,其他项目时有变化,就连家庭住址填到单元还是户号,一些部门过去都各有要求。有多少项指标就有多少种表格。”一位社区干部说,有时没有表格模板,甚至要自己绘制。
达不到报表要求,就得重做。“有时为了一个标点,反复折腾。”某县小学三年级的年级主任说,以前不同部门要求报送学生出生年月日,有的要求数字用斜杠隔开,有的要求用点隔开,有一次手工重新调整了近百人的表格。
——上午发通知下午就要交,类似内容重复填写五六遍。“哪怕相同内容,向这个部门报完,又要向另一个部门报。”一位基层干部说,以前上级部门间数据不共享,她曾经给不同部门重复报送了五六次信息。
繁重重复的填表报数,让基层干部疲于应对,有时只能“应付了事”。有受访干部反映,今年5月的一个星期五,临近下班时接到上级部门要求报送数据和材料的通知,涉及8个方面,第二天下午就要上报,办公室6个人只得连夜加班发通知收集、统计。
过去有的报表上午发通知,下午就要交。一些基层干部为应付此类不合情理的任务,只得“统计加估计”,凭经验估报数据。村级数据报送有写在纸上拍照的、有在微信群语音报数的,数据可能不准。基层干部认为,填报的数据如果失真直接影响基层治理效能。
把不合理的表“拦下来”为何难?
针对上述现象,各地正有的放矢为基层减负。记者调查也发现,基层干部“为表所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表”出多门“婆婆多”。“乡镇和县里职能部门对村里来说都是上级,都能提出填表要求。”一名受访村会计说。
数据填报乱象折射出一些部门和干部的作风。某地查处的案件显示,当地住建部门负责人在“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专项行动中部署工作草率,作风漂浮,两个多月时间内4次发文更改工作要求、表格内容和上报时限,令基层无所适从。
少数机关部门存在官僚主义作风,不顾实际“发号施令”。某地一部门以督促工作进展为由,竟要求下级单位每日手工统计上报本可以从系统提取的数据,无谓耗费基层精力,被严肃查处。
——数据量大面广,高频台账更新难。开展基层治理、服务百姓需掌握情况,填报一些数据本无可厚非。但有的地方由于数字政府建设不到位,不同部门都要一事一报,很多数
据又涉及一家一户,增加了基层负担。
有时费力收集的基础数据,用完后被“束之高阁”,更新、使用麻烦,需要一项数据时,又要组织人员翻阅纸质表格。
“全县各口径数据一年150万条,很多信息重复,我们经过三四个月才梳理出约50万条有效数据。”某县大数据中心主任举例说,民政部门发放低保需要低保对象的家庭成员、收入、年龄等情况,人社部门就业帮扶也需要此类信息,没有共享机制,只能让基层反复报送。
要周报、月报的高频台账最花时间。“以前靠人力收集整理,经常背着几本十多斤的‘底册’爬楼入户更新居民信息。”一位基层干部说。
——部门存壁垒,信息难交互。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部门间存在壁垒,填报系统不同,常以数据涉密、保护隐私等为由,不愿打通系统,一些数据成为“一次性”材料。
“发放高龄补贴时,数据更新不及时,因村民刚去世等原因,可能导致多发、漏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工作人员曾琴说,一些服务事项的台账需要月报、周报,曾占用他们大量工作精力。
基层干部表示,平时“为表所困”就难以走入群众了解民情,有的年轻干部甚至不会跟群众打交道。
治“表”治标更要治本
治理“为表所困”难题,既是转变工作作风为基层减负,也是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不少基层干部认为,治“表”要治标更要治本,要推动数据报表清单化、数据信息共享化、高频事项模块化,让数据多跑腿。
对症下药,治“表”首先要管住源头。
2023年9月以来,江西试点推进“一表同享”改革,全面摸排梳理省市县拟需基层填报的常规表单,纳入目录清单,没纳入清单的须“一事一报备”。
如今在吉安市青原区,县级职能部门想让基层填表,要先在县大数据中心备案,再经县委办、县政府办审批,大量报表任务被“拦截”。
江西“一表同享”改革已经推进到全省100个县(市、区)中的83个,着力破解基层填表难题,业务表单压减率达64.7%。
让基层干部从填表报数中解脱,需用好大数据技术手段,推动信息共享,实现常用数据“自动抓取”。
“只要在系统内点一下,超七成数据自动抓取填充。”在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学前街社区的便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邱春兰打开电脑演示说,如今很多数据由“一表同享”系统抓取,做好核对、更新就行。
目前,江西已开展改革的县(市、区)收集治理本地区数据3407万余条,全部导入“一表同享”系统,生存状态、身份信息、医保缴纳等8项基层常用数据可共享。系统还设有高龄老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等五类高频公共服务模块化应用场景,相关部门数据关联,自动核验。
“新生儿落地即可参保。”一位基层干部介绍,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审批事项,如今一网通办,新生儿出生后涉及多部门的业务,办理时间从一个月缩减到三五天。
数据多跑腿便利了群众,也让基层干部腾出了精力。“以前每个月下乡入户只有一两次,如今每周两三次。”曾琴说。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为表所困”难题,“一表同享”改革仍需向纵深推进。
数据准确、及时是数据治理的基础,随着后期数据应用、维护工作量增大,基层人力和技术短板将凸显。以江西为例,基层数据库汇聚超1.2亿条数据,盘活“沉睡”的数据,亟需专业人才队伍。
业内人士建议,在保障数据安全基础上,推动数据精准回流。宜黄县发改委工作人员余泽平说,各地每年都会向上报送大量基础数据,可根据数据敏感度设置共享权限,让数据脱敏后回流,助力基层治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兴文 胡锦武 熊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