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本科生毕业,要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个原因可能在于本科生毕业后,找工作的难度较大。很多单位或者企业,本科生来求职,就其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来说,在实践一段时间以后,完全能够胜任那里的工作。但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既有研究生来求职,又有本科生来求职,那么这种有人单位最大的可能就是聘用来求职的研究生。因为本科生自身能力再强,除了某些特别的情况,一般也很难与研究生竞争。
现在考上研究生的,基本都是本科生的应届毕业生。往届的毕业生也有,但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还是要更高一些。一般说来,本科应届毕业生基本就是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缺乏有效的实践经历。这就相当于所谓的硕士研究生阶段,不过是把本科的学制多延长两三年了。原来四年的本科,现在成了六年的本科,六年半的本科,个别的还有相当于七年的本科。五六十年代的本科是五年制,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减为四年制,这就是学制缩短了。但是到了今天,这个本科学制却成了六七年。研一成了大五,研二成了大六,这岂不是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为什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了大学本科阶段的延伸,道理也不复杂。因为在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还是要上不少的课程。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就是靠自学,靠与导师的学术交流来深入探讨有关需要研究的课题。如果还要花时间上课,研究生阶段的意义就会被大大地减少。
很多专业领域里的知识的获得,也需要在研究生阶段依靠研究生们的自学。这种自学主要是需要了解在世界上,该专业领域最先进的技术究竟是什么,这些先进的技术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在目前的专业领域里,这些先进的技术都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它为这个专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怎样的贡献,等等。
毛主席当年提出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号召,现在看起来,我们很多人,包括我们那些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人们,也并不理解为什么毛主席当年提出学制要缩短的意义。学制要缩短,其中一个很大的意义就是不要让学生花太长的时间用在课堂上和书本里。学生还是要用相当一段时间来参与实践。无论是技术实践还是社会实践,都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人们总是认为,现在都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如果学制缩短了,好多内容就无法让学生学到。而且有些很精深的内容,也会因为学制太短,而只能触及皮毛,并不一定能让学生掌握更深层的精华。这样的忧虑或许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更要知道,所谓不断飞速发展的知识,你在学校里用多长的时间去学,也是学不过来的。其中必然要有所筛选,有所取舍。什么都要学,最后肯定是什么都学不好,学不到位。这也是学习中的辩证法。
国外的一些大学,本科学制一般是三年,如果学生兼修其他专业,学制就延长一年,成为四年。如果不兼修其他专业,那么在三年本科学业结束之后,如果要攻读博士学位,那么本科三年后的第四年度就是对学生能否有能力进入攻读博士阶段的学习进行必要的考察。如果考察通过,就继续攻读博士。如果考察未能通过,那就在这个第四年发给学生一个硕士学位。这样,学生在四年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也算是大大地缩短了学制。
中国现在的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点多余。假设我们现在本科四年学制不加以改变,那么让学生在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在两三年内积累工作中的经验,再允许他们攻读博士学位,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中间的两三年工作经历是不可缺少的,没有足够的实践经历,就没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在进入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阶段,学生一进来就必须要上手一个科研课题,而且必须是现实中所提出的实际需要解决的科研课题,而不是什么花架子,更不是什么表面文章。
在本科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期间,如果学生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意愿,那么他就应该非常关注他所在专业领域中的各项技术进展和进步。他需要通过各种自学的手段和方式来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信息。在他将来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这方面的足够的信息量。在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学生不仅需要继续关注其所在专业的技术上的发展,同时还要逐渐掌握运用这一类新技术在自己所要从事的课题研究或者博士论文的写作上。
削减硕士阶段的学制,对于本科生来说,就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鼓励本科毕业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本科毕业生不需要每个人都一定要把拿到博士学位作为自己的学历目标。本科毕业生同样可以在工作中,在实践中去了解和掌握世界上本专业内最先进的技术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可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做出创新的工作。博士学位在这里不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博士学位只是为了给某些人提供更为完善及先进的研究环境的一个门槛条件,并不能代表其他的一切。
要解决本科生在毕业后能够直接尽快地融入到生产实践当中,现有的本科毕业实习需要做些较大的调整或者改革。我们必须向本科生提供真正能够接触到生产实践的条件与环境,不是让他们只是在走马观花,不是让他们只是在听听讲座。必须要提供让他们能够直接深入到生产一线,能够直接操作机器设备,直接生产出产品的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来。当然,如果让企业接纳学生们进行这样的实践,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主要是人身安全方面,设备安全与完好方面。但是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样的风险是必须要承担而不可避免的。
攻读博士学位也不是仅仅在实验室里,或者坐在计算机前。攻读博士学位也需要深入企业,深入生产一线。只有在生产一线,学生们才能了解到具体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情况,了解到在那里存在的一些在实验室或者计算机前看不到的问题。这对他们将来的工作,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都是绝对有益处的。
中山大学徐俊忠教授认为,我们做课题研究应该从问题出发,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靠我们头脑中自己的冥思苦想而臆造出来的。这话很有道理,无论我们那些将来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们来说,还是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已经进入了较高层次研究领域的人们来说,这一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你这个博士何用? 理工科专业如此,人文学科专业也同样如此。法学博士要解决法律领域中较为难以解决的课题。文学博士要解决文学领域等存在的较为重大的学术难题。
在八十年代,当时针对研究生有一种说法,研究生们应该是攻克科学研究领域的国家队。现在这种话似乎也没有人再提起过了。研究生们,他们的导师们,似乎也没把这支研究生队伍当成所谓攻克科学难题的国家队。然而,我们的博士们,身上所承担的这个义务与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也是无法推卸的。他们必须把这个责任扛起来。他们别无选择。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