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责任越重大、岗位越重要,就越要加强监督”。“一把手”作为地方、部门的“领头雁”,手中掌握着重要决策权,对其监督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加强对“关键少数”特别是“一把手”的管理监督,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各项事业行稳致远的关键举措。
“一把手”位高权重,一旦权力失控,危害极大。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不少“一把手”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敛财工具,利用职务便利大搞权钱交易、任人唯亲,严重破坏政治生态。他们的违规决策、独断专行,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公共资源错配,更会带坏整个单位的风气,损害政府公信力。例如某地“一把手”在重大项目招标中搞“一言堂”,导致项目质量低下,群众利益受损,负面影响波及甚广。
当前,对“一把手”的监督仍存在诸多难点。权力过于集中使得监督难以有效开展,“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下级监督难”的困境长期存在。一些单位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集体决策变成“一把手”个人拍板;部分监督制度执行不到位,存在“重制定、轻落实”现象,监督缺乏刚性约束。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一把手”监督容易沦为“真空地带”。
破题“一把手”监督,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要强化制度刚性,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一把手”权力边界,将“三重一大”事项决策、选人用人等关键环节纳入严格监督范围。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上级党委要敢于“唱黑脸”,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廉政提醒;同级纪委要强化专责监督,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同时,拓宽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媒体等社会力量参与,让“一把手”的权力运行全程接受阳光检视。
管好“一把手”,还要抓住“问责”这个牛鼻子。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要敢于动真碰硬,对失职失责的“一把手”严肃追责,形成“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震慑效应。此外,加强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廉政党课等形式,引导“一把手”筑牢思想防线,从内心深处敬畏权力、慎用权力。
“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一把手”的作风直接影响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风气。只有攥紧监督“缰绳”,让“一把手”习惯在监督下履职用权,才能有效遏制腐败滋生,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黄依然;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