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指出:“这个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毛泽东:《论持久战》,第3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敌后战场,是战略相持阶段——第二阶段的主战场;游击战,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作战形式。
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了两大战略决策,一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开辟大量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开辟了抗日时间最长、在最困难时期发挥了主战场作用的敌后抗日战场;一是确定了长期保持根据地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主席制定了困难时期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战场的正确战略方针,为主战场人民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决策一:开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这是主席的神来之笔
主席“主张并坚持八路军、新四军深入到敌人后方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而广泛的游击战争,却恰恰……在大量消耗敌人军力和经济力的同时,广泛动员、组织、武装人民群众参加到战争中来”。“正是由于实行这种以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为主,以打仗振奋人心为辅的方针,八路军在广阔的敌后迅速展开......在短短两年内,抗日根据地从西北高原一隅发展到整个东海之滨,直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拥有数千万人口。毛泽东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抓住了这一中国革命史上难逢的有利时机,极大地发展了革命力量,才使敌后战场能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并为后来夺取全国胜利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郭伟涛、徐焰、范震江、倪齐生:《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第79页。解放军出版社)主席做出的这一战略决策,从时间选择、地点选择、任务设计方面,都贯彻了“实事求是”,值得我们仔细学习。
时间选择方面,主席选择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战略进攻、我方的战略防御阶段。这时,我们打入敌后,实施“敌进我进”。“‘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要求华北党组织迅速而切实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和武装群众,发动游击战争,保卫华北。”(《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04卷)》,第7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这时,日军主要作战方向在正面战场,其后方兵力相对空虚。主席及时把握了这一战略时机,指挥我军在这时迅速打入敌后,是集敏锐判断和迅猛果断于一体的完美战略决策。
地点选择方面,主席指出:“按照目前敌情,日本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华北。红军主要作战地区是冀、察、晋三省之交地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新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但着重于山地所谓‘独立自主’,是在统一战略下相对的独立自主,一定要争取战略方针的共同商量;所谓‘山地’,是指首先在山区创建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就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了就走。”(《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04卷)》,第27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主席选择了晋察冀也就是华北地区作为主要的战略方向,体现了他“逐鹿中原,打开局面”的战略思想。华北地区,人口众多,群众基础厚实,正是发展根据地、打开抗日局面的好地方。主席选择先以山地游击战争为主、后逐渐向平原发展,也体现了他对地形问题的充分考虑。
地点选择方面,主席也是正确的。根据形势的变化,主席先为八路军确定了对太原日军四面包围、逐渐形成山西地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格局的正确方针:“并决定第一一五师除以一部创建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外,师部率第三四三旅创建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〇师则继续创建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主力及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由正太铁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创建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04卷)》,第49-5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之后,根据新的实际情况,主席要求我八路军打开战略局面,向河北、山东等地广泛挺进。杨冬权老师形象指出:“这实际上是把目前八路军建立的四个根据地,作为全国抗日的孵化器,不断地孵化出新的抗日军队,发展新的抗日力量,建立新的抗日根据地。这一任务的实施,保证了日后八路军主力在陆续抽赴其他地区抗日后,山西根据地仍能巩固和发展。”(杨冬权:抗战旗帜毛泽东》,第489页。江苏人民出版社)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战方法方面,主席指出:“应该在统一战线之原则下,放手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应照每师扩大三个团之方针,不靠国民党发饷,而自己筹集供给之。”(《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37年,四十四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如前文所说,主席还强调:以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力量、建立根据地为主,以打仗为辅。主席的部署实事求是而且精细缜密: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得到群众支持,我军才能在敌后生存;扩大武装力量,发展我们的实力,才有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基础、保障;建立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自己养活自己的根据地,才不会受制于心怀鬼胎的、使我们不得不提防的国民党,从而保障我们中共高度的独立自主。政治上实行人民战争、经济上建设根据地、军事上发展最广泛的武装力量并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政治军事经济全面的独立自主,都在主席的精密考虑之中。
国民党也想去敌后,结果闹了大笑话。“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军先后将几十万军队派往敌后,想与共产党争夺敌后的地盘。可是这些部队所到之处,只取之于民却不为民服务,靠向群众敲榨勒索维持给养,对日寇又尽力避战求存。在这种失去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很快就陷入既不能‘游’又不敢‘击’的地步,在日军的‘扫荡’和诱降下,最后近半数被消灭,半数投降变成伪军,只有少数逃回大后方。对于共产党军队以几万人而在敌后发展到上百万,国民党当局除了大骂‘游而不击’和‘坐大’外,只是徒呼奈何。”(郭伟涛、徐焰、范震江、倪齐生:《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第90页。解放军出版社)国民党在敌后活不下去、开辟不了最困难最长久最关键的相持阶段抗日主战场,是他们的阶级属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席对于开辟敌后战场的时间的把握,展现了他敏锐的战略分析力和果断的战略决策风格;主席对于开辟敌后战场的地点的选择,展现了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略决策的高度灵活决策风格与敢于创造新战略、开辟游击战略这一全新军事战略方针的创造精神;主席对于作战方式的选择,显示了他惊人精细、缜密、擅长统筹兼顾和区分主次矛盾的战略决策风格。蒋介石不具备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国民党不具备共产党的阶级属性,注定抗日战争最关键阶段的主战场必须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开辟的。
决策二:长期保护并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此,主席制定了战略相持阶段巩固和发展敌后根据地的正确战略方针
我们知道,毛主席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办法有政治上精兵简政从而减轻人民的负担、经济上开展大生产运动从而解决民生和干部、军队生活的困难。笔者主要从军事战略角度论述毛主席在战略相持阶段巩固和发展敌后根据地的正确方针。这些方针为保存发展根据地战略决策服务。
毛主席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很重要的办法就是逐渐打通各个根据地的联系、实现各个根据地连成一片,从而壮大根据地的整体实力,对日本帝国主义形成更大的战略压力。“1940年2月10日,以毛泽东为主要领导的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战略方针的指示,指出:‘八路军、新四军的当前战略任务是在粉碎敌人‘扫荡’,坚持游击战争的总的任务下’,‘将整个华北直至皖南、江南打成一片,化为民主的抗日根据地’,‘同时极大发展鄂中与鄂东’‘坚持华北、华中抗战’,‘争取时局好转’。”(杨冬权:《抗战旗帜毛泽东》,第492-493页。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席的这一设想,远远早于刘少奇3月9日电报。有的小丑妄图制造打通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联系来自刘少奇建议的谣言,只能是蚍蜉撼大树、痴心妄想。
之后的4月5日,毛主席、王稼祥同志致电彭德怀同志、黄克诚同志,“指示黄克诚率第三四四旅遵朱德、彭德怀令南下”“并指示‘凡军事行动,统归朱彭两总及胡服同志指挥之。一切具体部署,政治口号,政权建设,发展计划及统一战线方针,统由胡服负责,会商克诚、雪枫考虑决定,报朱彭及中央军委。’”“遵照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黄克诚从太行山到达冀鲁豫根据地,在指挥第二纵队歼灭国民党顽固派之后,征尘未洗,又于6月上旬告别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率纵队机关、新二旅和六八八团、纵队教导营挥师南下。”(《黄克诚传》,第133页。当代中国出版社)黄克诚同志率军南下,为打通八路军、新四军联系,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毛主席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正确战略方针,还包括“七分政治,三分军事”。主席根据极端困难、战争必然长期进行的实际情况,科学指出:“因此,我们的战略方针,要准备继续四年的长期战争。现在华北、华中要支持长期战争,就要加强政治工作,实行七分政治,加紧敌伪军工作,不要像百团大战那样硬打。”“击破日军的‘蚕食’政策的中心环节,‘在于有正确的政策,主要应从政治上着手,而不能只是军事进攻或以军事进攻为主’。‘一般说,我党我军在此种三角地带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善于隐蔽自己,保存实力,处处为民众着想,要保护民众,使民众不致吃亏(也就是保存自己)。对于民众中某些被迫应付敌人的行为,不仅不应尖锐地反对(这不是右倾退缩),反而应该因势利导成为带有计划性的应付敌人的办法,甚至成为策略’,打破日军分离我军民团结的毒计......加强伪组织伪军工作”(《毛泽东年谱(1893-1949)》1941年,四十八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这就是“不打无准备无把握的仗”“团结群众、联系群众、保护群众、逐渐引导群众提高觉悟”“分化敌人、瓦解敌军”。按照主席的这一战略方针,我军不仅兵力损失大大减少了,而且和群众联系加强了、瓦解的敌军越来越多了。这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定海神针。
毛主席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还包括“敌进我进”为代表的人民战争艺术。“在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敌后抗日军民在斗争中总结和发明了有效的对敌斗争方式。当日军合击和反复‘扫荡’时,主力部队‘敌进我进’,分散向四周边区及敌占区行动,主动地打击敌人空虚的据点、交通和后方要害区域,留小部队及地方部队、游击队与敌人周旋,待敌疲惫撤退或回援后方据点时,外出主力与根据地部队夹击之。根据地居民坚壁清野,创造出打击敌伪的有效组织形式--武工队,运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斗争形式使日军时刻处于人民战争的打击之中。”(《毛泽东》:《第七章、领导民族抗战》。中共党史出版社)“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有精准论述。群众的智慧这时得到了党充分的调动。敌后实现了“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在这些根据地的保卫战中,我们都能看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的影子。
在毛主席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敌后根据地不仅保存下来,而且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在敌后的长期保存和逐渐壮大,为我军最终战胜日军打下了决定性的坚实基础。
结论:
毋庸置疑,八路军和新四军按照毛主席的正确战略,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困难最大、作用最关键的战略相持阶段成为了无可代替的主力军。“我们党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游击战争成为中国军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战争手段和战争样式,游击军和游击战逐步向正规军和正规战发展,最终成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性力量和战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务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毛主席亲自做出的两大战略决策,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疑具有军事上的决定性意义。
毛主席发动的人民战争,解放了最多的人口、发动了最多的人民,是迄今为止世界战争史上最广泛、规模最大的人民战争实践。“新中国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面对缓缓通过天安门城楼接受检阅的陆海空三军,作为最高统帅的毛泽东发出‘人民万岁’呼喊确实是发自他的内心。因为任何一个了解中国革命战争历程的人都知道,中国革命战争不是一场一般的战争,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这场战争之中,并由此形成了近代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正是这场成争最基本的特点之一。”(郭伟涛、徐焰、范震江、倪齐生:《毛泽东战争指导艺术》,第82页。解放军出版社)敌后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战争,是毛主席亲自领导、指挥的最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比败仗连连的正面战场值得我们骄傲得多。
作者:铁穆臻 来源:毛著毛时代史Maoism研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