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文学批评弃用阶级分析法的得与失 - 昆仑策
-
大民:文学批评弃用阶级分析法的得与失
2025-04-28
无法查证阶级分析法是何时何地被何人给弃用了的,从教材变迁看,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逐渐淡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逐渐成为主流,因为封面一直是红色调的,所以被称为文学专业考研“红宝书”。从此后,形势悄然改变,辞旧迎新、改朝换代,最终换了人间。时间大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此消彼长间,文艺批评的颜色革命完成了。
当然也有积极的方面,根据和稀泥先生的观察,好处还挺多的。
文学批评的“得”:“视野的拓展”、“分析的深化”和“方法的多元”
一得:“视野的拓展”
弃用阶级分析法后,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阶级视角,而是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关注文学作品与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多领域的互动关系。这种整体性视角不仅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内涵,也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更加立体和多元。例如,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文化符号的解读,批评家能够揭示作品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中的作用;通过对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比较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审美特征和艺术价值。
二得:“分析的深化”
回归文学本体的批评方式使得文学批评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和艺术形式。所谓能指所指,所谓主体客体,所谓文本言语,所谓生活-创作-读者的创作动能圈,都是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津津乐道的。通过对文学语言、叙事结构、修辞手法等的细致分析,批评家能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这种对文学本体的重视不仅提升了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使得文学批评更加贴近文学作品的本质。同时,对文学作品情感表达的关注也使得文学批评更加贴近读者的审美需求,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对人类心灵的触动。
三得:“方法的多元”
弃用阶级分析法后,文学批评迎来了多元批评方法的蓬勃发展。文本细读、新批评、接受美学、女性主义批评、跨文化批评等多种方法的并存与互补,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分析工具。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使得文学批评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例如,文本细读能够揭示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艺术技巧;接受美学能够揭示文学作品的接受历史和读者反应;女性主义批评能够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这种多元化的批评方法不仅丰富了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也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创新与发展。
上面的内容都能从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找到依据,所以此书不仅仅是考研的“红宝书”,也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整个文艺风向的指南针。
文学批评的“失”:阶级视角的缺失与理论根基的动摇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要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要知人论世,设身处地,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把倾向性隐藏于情结和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而不是直接说出来……尽管弃用阶级分析法为文学批评带来了诸多“新”的视角和方法,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争议,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阶级视角的缺失和理论根基的动摇。
一失:理论根基的动摇
文艺的阶级分析法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为基础,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根基没有了,是彻底的背叛。弃用阶级分析法后,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这一理论支撑,不仅导致部分批评方法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也与资产阶级思想同流合污。例如,一些新兴的批评方法,如女性主义批评、跨文化批评等,虽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理论体系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方法在揭示文学作品的性别、文化等问题时,往往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导致批评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这种理论根基的动摇不仅影响了文学批评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也使得文学批评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缺乏理论支撑和解释力。
二失:阶级视角的缺失
阶级分析法在揭示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阶级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决定了,生在阶级社会的人是无法超越阶级空谈所谓人性的。阶级社会的作家却想创作超阶级的文学,鲁迅“跟拔着自己的头发一样困难”。文学批评也是一样,弃用阶级分析法后,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导致一些作家理直气壮写超越阶级的人性,揭示人性的黑暗。例如,在分析一些具有强烈阶级意识的作品时,如果仅仅从文化、审美、性格或跨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可能会忽略作品中所蕴含的阶级矛盾和社会批判意义。这些文化的审美的性格的跨文化的东西说下天来也是第二性的,甚至是第三性的,皮毛的肤浅的。这种对阶级视角的忽视可能导致文学批评在面对一些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的作品时,无法深入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本质,隔靴搔痒,无关痛痒,丧失了政治立场。
三失:丢失根本,文学难以回归人民性
弃用阶级分析法的最有力的依据是“多元”,因为长期以来,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多元”了,就仿佛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护身符。因为丢弃了根本而获得的“多元”,也就不再显得刺眼。文学批评在视野拓展、分析深化和方法多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面临着阶级视角缺失和理论根基动摇等问题。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需要在多元探索与平衡发展之间寻找平衡。是回归马克思主义本源,还是在多元的方向上继续前进,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形形色色的腐朽没落的思想合流,并最终消解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人民性,是一个大是大非问题。
只要你还坚持马克思主义,你就无法否认抛弃阶级分析法的危害。阶级分析法在揭示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阶级关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些肤浅的零碎的片面的“花架子”批评,在他面前不值一提。在面对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意义的作品时,我们尤其需要结合阶级分析法与其他批评方法,形成更为全面和立体的批评体系。通过这种综合运用,我们可以在多元视角中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避免单一视角带来的局限性。
总之,文学批评的多元探索与平衡发展是未来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但是舍本逐末、自掘坟墓的蠢人蠢事,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走得再远,也莫忘来时路,更不要自掘坟墓。
(作者系中国文联研究员、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