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方 舒立:现代化战争的持久与速决及数字化战争时代的路径重构:一个貌似与本论题无关的刍议 - 昆仑策
-
陈惠方 舒立:现代化战争的持久与速决及数字化战争时代的路径重构:一个貌似与本论题无关的刍议
2025-07-07
【摘要】本文系统剖析20世纪以来七场典型局部战争案例,深入探究战争持续时间与战略成败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在数字化战争背景下,精准把握时间窗口的速决战正逐渐成为主流作战模式,而长期的消耗性持久战往往导致参战各方陷入“双输”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现代战争需以政治目标可量化、军事行动可闭环、退出机制可执行为基本原则,构建契合算法战时代特征的新型速决战略体系,为新时代军事战略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一、引言:战争模式的代际演进
在人类战争发展历程中,“速决”与“持久”两种战略模式始终处于动态博弈状态。冷兵器时代,攻城略地的持久战常见,围城之战甚至可延续数年;而步入信息化战争时代,“短时间制胜”已成为显著特征。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持续时间超过5年的局部战争中,胜利方达成初始战略目标的比例不足18% 。俄乌冲突自2022年2月爆发至2025年6月,持续40个月,造成双方超50万人员伤亡。这一残酷现实再次验证了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论断:当军事行动无法有效服务于政治目标时,长期的战争消耗将侵蚀战略决策的理性。
战争模式的演变本质上是技术革新与战略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数字化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深度应用,战争节奏加快、消耗剧增,传统持久战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历史案例与当代实践的对比分析,探讨速决战与持久战的战略效能差异,并提出数字化战争时代的战略优化路径。
二、持久消耗战的失败逻辑
2.1 当代样本:俄乌战争的“钢铁绞肉机”
俄乌战争已成为欧洲自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军事冲突。这场持久消耗战形成了三大恶性循环:(1)经济失血循环:俄罗斯日均军费支出高达3亿美元,累计消耗相当于其GDP的12%;乌克兰财政收入的83%依赖西方援助。双方在火炮、无人机等消耗品上的投入远超军工产能,乌军每日无人机损失数量突破1万架。(2)社会承压循环:俄罗斯因制裁导致民生水平退至2010年,乌克兰则有超1400万人沦为难民。战争持续三年后,双方民众对战争的支持率分别降至54%和48%,厌战情绪不断蔓延。(3)技术僵持循环:在电子战环境下,传统机械化装备生存率急剧下降。俄军主战坦克战场存活时间从开战初期的15天缩短至72小时,形成“生产-摧毁”的恶性循环。2.2 历史教训:目标膨胀的灾难性后果美国越南战争(1965-1973)失败的根源在于战略目标的不断扩张。最初“遏制共产主义渗透”的有限目标,逐渐演变为“颠覆北越政权”的无限目标。美军阵亡人数从1965年的每月800人激增至1968年的每月1500人,战争拨款占联邦预算比例从10%攀升至22%。最终,国内反战运动致使征兵制度崩溃,美国政治体系不得不接受战略失败。
苏联阿富汗战争(1979-1989)暴露了持久战带来的统治困境。苏军虽控制主要城市,但始终无法掌控超过20%的阿富汗国土。日均2000万美元的军费消耗,成为压垮苏联财政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表明,当军事占领成本超过地缘政治收益时,持久战往往会成为国家的战略泥潭。
三、速决战的制胜要素与实践典范
3.1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精准控制的教科书
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速决战的经典案例。中国军队在32天内实现三大战略目标:(1)政治目标精准限定:仅收复麦克马洪线以东争议领土,避免扩大战争规模。(2)军事行动高效闭环:通过瓦弄战役等歼灭战,消灭印军4900人,自身伤亡控制在2400人。(3)退出机制主动可控:在外部势力可能干预前,单方面停火后撤,既彰显道义,又巩固实际控制线。此战为中印边境带来了长达50年的总体稳定,印证了孙子“战胜而强立”的战略智慧,即胜利的关键在于重塑战略平衡,而非领土占领。3.2 中越自卫反击战(1979):时空锁定的艺术(1)时间维度锁定:将军事行动严格控制在28天内,避开国际干预风险。(2)空间维度锁定:作战范围限定在谅山以北,避免进攻越南政治中心。(3)目标维度锁定:重点摧毁越北军事基础设施,削弱其对柬埔寨的侵略能力,而非政权更迭。这种“外科手术式惩戒”实现了三重战略收益:打破苏越战略同盟,迫使越南从柬埔寨撤军,并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战略定力。战后,越南经济重建耗时15年,凸显了有限战争在成本效益上的优势。2025年6月爆发的美伊战争,堪称数字化时代速决战的典型范例。美军依托其先进的天基侦察系统、网络化指挥体系与高精度打击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行动。6月21日,美军出动B2轰炸机,凭借其隐身性能与精确制导能力,在未遭遇实质性抵抗的情况下,精准摧毁伊朗三处核心核设施,有效遏制了伊朗核计划的推进。伊朗迅速做出反应,于6月23日向美国驻卡塔尔军事基地发动导弹袭击。但美军早有准备,其部署在中东地区的“爱国者”反导系统与“萨德”系统协同作战,成功拦截大部分来袭导弹,将自身损失降至最低。这场战争中,双方在短短数天内完成高强度对抗,随后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迅速展开谈判。美国凭借其技术优势,在极短时间内达成限制伊朗核能力的政治目标;而伊朗也通过有限反击,展现自身防御实力,避免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战争中,美军充分发挥数字化战争的优势,将“观察 - 判断 - 决策 - 行动”(OODA)循环压缩至极致,从目标侦察、作战决策到火力打击,整个流程高效衔接。同时,双方在作战中都注重对战争规模和强度的控制,避免陷入长期消耗,这与数字化战争时代速决战追求快速实现战略目标、减少资源损耗的特性高度契合 。
四、数字化战争的速决特性与实现路径
4.1 技术赋能的新战争逻辑
数字化战争正在重新定义速决战的内涵,其核心特征在美伊战争中得到充分体现:(1)决策周期压缩:美军在此次战争中,从卫星发现伊朗核设施异动到下达攻击命令,整个决策过程仅耗时数小时,传统军事决策流程被算法驱动的快速决策取代。(2)物理毁伤升级:美军使用的GBU-57巨型钻地弹,凭借其强大的侵彻能力,对伊朗地下核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伊朗发射的弹道导弹也展现出较高的突防能力,双方的智能武器显著提升了作战效能。(3)认知域主导:战争期间,双方都展开了激烈的网络舆论战,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有利于己方的信息,试图影响国际舆论走向,体现了“比特”与“原子”融合打击的威力。(1)经济脆弱性倍增:全球化供应链使战争成本迅速扩散,任何长期战争都可能对参战国及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2)社会耐受力锐减:社交媒体使战场画面实时传播,数字化时代民众心理承受能力较机械化时代大幅降低,长期战争容易引发国内社会动荡。
(3)技术迭代加速:传统装备在现代化战争中迅速过时,长期消耗导致技术代差进一步扩大,这使得速决战略更具现实意义。
五、结论:构建新时代速决战略体系
基于历史经验与战争发展规律,新时代速决战略体系的构建需遵循三大原则:
5.1 重构战略目标管理体系
(1)量化指标设计:借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美伊战争经验,将政治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地理范围、军力损毁等具体指标。(2)止损阈值预设:建立经济消耗(GDP占比≤5%)、人员伤亡(人口万分之0.3)、装备损失(现役力量20%)三级预警机制。(1)智能决策中枢:整合情报、打击、评估环节,将“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周期压缩至分钟级。中国“东风导弹+无侦-8”组合已实现10分钟跨域打击能力,美军在美伊战争中的表现也展现了先进的决策打击效率。(2)分布式杀伤网络:采用无人机蜂群、电子战单元等低成本作战系统,降低陷入消耗战的风险。(1)经济防波堤:建立关键资源90天战略储备(参考俄乌能源博弈经验),发展CIPS跨境支付等金融保障体系。(2)认知域防御:通过立法规范战时信息传播,防范社交媒体引发的情绪极化导致战略被动。未来战争的胜负关键,在于能否在数字生态中高效地将军事优势转化为政治成果。唯有深刻理解并运用速决战略,才能在复杂的军事博弈中把握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1] U.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ussia's War in Ukraine: Economic Costs and Sanctions Impact[R]. June 2025.[2]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Armed Conflict Survey 2025[M]. London, 2025.[3] 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 局部战争控制理论研究[M].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24.[4] RAND Corporation. The Duration Dilemma in Digital Age Warfare[R]. Santa Monica, 2024.[5]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决策档案解密[M]. 2023.(作者:陈惠方,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军旅作家;舒立:河北省政府军转干部,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