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网络舆论场弥漫着一种近乎亢奋的情绪——对美国的蔑视、对自身“五千年文明”的盲目自信,以及对“风景这边独好”的乐观想象。这种情绪在自媒体推波助澜下,演变成一场低俗化、极端化的流量狂欢,甚至夹杂着谣言与网络暴力。然而,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剧烈动荡的背景下,这种“自嗨式”的乐观是否经得起推敲?我们又该如何理性看待未来的挑战?
一、盲目乐观的陷阱:历史不能简单类比
“中国存在了五千年,美国才两百多年”的论调看似振奋人心,实则是一种历史逻辑的误用。文明的延续性固然值得自豪,但现代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经济与制度的综合较量,而非单纯的时间累积。历史上的强盛王朝如汉唐、明清,也曾因封闭自满而衰落。今天的全球化环境中,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盲目自信只会遮蔽危机意识。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舆论将美国的内部矛盾(如社会撕裂、政治极化)视为其“崩溃”的信号,却忽略了美国在科技、金融、军事领域的长期积累与韧性。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博弈是持久战,而非速胜论。轻视对手,往往意味着战略误判的开始。
二、全球经济寒冬:没有谁是真“孤岛”
近年来,“脱钩”“去风险”成为西方对华战略的关键词,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尽管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内需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但外需萎缩、技术封锁、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仍在加剧经济压力。2023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欧洲陷入滞胀,美国债务危机隐现,新兴市场债务风险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认为中国经济能“一枝独秀”是不现实的。
更关键的是,全球经济衰退的传导效应无法避免。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依赖度仍然较高;而高端产业的突围(如半导体、人工智能)仍需时间。如果外部市场持续收缩,内部消费与投资又无法完全填补缺口,经济下行压力将进一步显现。此时,盲目乐观的舆论狂欢无异于掩耳盗铃。
三、理性思考的力量: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面对复杂局势,我们需要的是冷静分析而非情绪宣泄:
1. 摒弃“敌人崩溃论”:大国竞争是常态,美国的相对衰落并不等于中国的自动胜利。唯有脚踏实地提升科技、优化制度,才能赢得长期优势。
2. 警惕“信息茧房”:自媒体为流量煽动极端情绪,但真实世界需要多元声音。普通民众应主动获取权威信息,避免被片面观点裹挟。
3. 做好长期过紧日子的准备:全球经济低迷可能持续数年,个人与企业需优化资产结构、控制风险,避免盲目扩张。
4. 保持开放与合作:即便国际环境恶化,中国仍需坚持高水平开放,避免滑向封闭。与新兴市场、欧洲乃至美国的务实合作仍有机会。
四、温暖而坚定,才是真正的强大
真正的自信,不是通过贬低对手来获得,而是在风雨中依然保持清醒。中华民族的韧性,恰恰体现在苦难中的反思与成长。今天的我们,既不能陷入妄自菲薄,也不应沉迷于虚妄的优越感。
在全球秩序重塑的十字路口,理性思考者应当成为中流砥柱——既看到挑战,也抓住机遇;既警惕危机,也保持希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不确定的时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作者:曹展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