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利:国家安全与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军民两用平战结合地下工程 - 昆仑策
-
王书利:国家安全与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军民两用平战结合地下工程
2025-05-10
著名军旅作家、希望工程创始参与者宣传者陈惠方老先生提出的《关于开发军民两用平战结合地下工程试点的构想与建议》,在全球城市化加速、国际安全形势复杂的背景下,成为破解发展困局、筑牢安全屏障的关键路径。
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城市化率已从1950年的30%攀升至2023年的57%,预计2050年将突破68%;我国城镇化率更是从1978年的17.9%跃升至2023年的65.2%。与此同时,俄乌冲突等现代战争实践表明,民用基础设施已成为首要打击目标,乌克兰约40%的能源设施遭毁,直接导致2500万人口面临冬季供暖危机。这些现实数据揭示:开发地下空间不仅是缓解城市空间压力的必然选择,更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
一、平战结合地下工程的战略必要性
1、现代城市安全的"地下盾牌”
现代战争已进入“全维打击”时代。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军费开支达2.24万亿美元,高精度武器占比持续攀升。俄乌冲突中,地下设施展现出强大防御效能:马里乌波尔亚速钢铁厂深达30米的6层地下工事,使守军抵御攻击长达82天;基辅地铁系统日均庇护1.5万民众;哈尔科夫地下学校保障5000名学生教育不间断。反观我国,虽处和平时期但安全风险不容忽视——中国地震台网数据显示,我国年均发生5级以上地震约20次,城市内涝等灾害年均造成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若按人均1.5m防护空间的国家标准建设,平战结合地下工程不仅能满足战时防御需求,更可填补全国40%的应急避难场所缺口。
2、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经济新引擎
我国城镇化面临严峻的土地资源约束。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仅119m不足美国的1/5;每提升1%城镇化率需新增建设用地4000平方公里。而地下空间开发潜力惊人,可释放相当于地表面积40-60%的利用空间。实践证明其经济效益显著:上海虹桥枢纽地下空间开发带动周边地价上涨300%;深圳前海地下城投资200亿元,年收益达30亿元;重庆解放碑地下环道使区域通行效率提升45%。这些案例印证,地下空间开发既能缓解土地紧张,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3、人类空间拓展的必然选择
全球地下空间开发正进入加速期。日本通过《大深度地下空间法》,开放地下40米以下开发权限;赫尔辛基地下城设施占城市总建筑面积30%;新加坡地下总体规划储备100平方公里开发空间。技术突破为深层开发提供支撑:盾构机直径已达18米新型支护材料使干米级深地开发成为可能,地下空间恒温特性更可降低建筑能耗20-30%。这预示着地下空间开发将与空天探索共同构成人类拓展生存空间的“双轨战略”。
二、工程实施的战略路径
1、关键技术突破方向
聚焦三大核心技术攻关:在快速转换技术方面,研发模块化防护体系,确保地下工程4小时内完成平战功能转换,北京城市副中心地下综合管廊已通过智能巡检机器人将运维效率提升70%;智能运维领域,构建BIM与物联网集成平台,实现故障响应时间低于15分钟,雄安新区“五维管控”系统已实现毫米级施工精度:生态保障技术上,建立无窗环境生命支持系统,使空气质量达到GB/T18883标准,为长期驻留提供条件。
2、政策创新体系构建
通过立法保障与经济激励双轮驱动:在立法层面,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条例》,推广成都试点的三维地籍管理系统,明确上海已实践的地下空间分层出让规则;经济激励方面,参照人防工程政策给予土地出让金30-50%减免,实施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设立专项信贷支持并降低利率10-15%,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3、国际经验本土化改造
借鉴瑞士地下医院抗5MPa冲击波标准,但需优化成本(其改造成本高达3万欧元/m);学习新加坡总长110公里的深隧道污水处理系统经验,同时采用“浅层开发+深层预留”模式,并推广装配式施工工艺将建设周期缩短40%。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化机制,平衡安全需求与经济效益。
三、风险防控与可持续发展
1、全周期风险管控
针对潜在风险制定应对策略:为防止战备功能弱化,建立“红线”管理制度,明确军事防护区域刚性要求针对投资回收难题,创新TOD开发模式,将地下空间与轨道交通、商业设施联动开发;运营安全方面,构建智慧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控环境参数与设施状态。
2、长效发展机制设计
通过多元化资金保障与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设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专项投资基金,推广基础设施REITs融资模式(预期收益率6-8%);在雄安设立国家级研发中心,组建由58家单位参与的产业创新联盟,采用“揭榜挂帅“机制攻克技术难题。
四、战略价值与实施建议
该构想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三重突破:一是革新安全范式,将国防安全融入城市建设,实现“隐形防御”;二是推动空间革命,构建“地表—地下—空中”三维发展格局;三是创新治理模式,探索军民协同的城市治理新路径。
实施建议:
一是将其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重大项目库;
二是在温州(长三角)、深圳(粤港澳)、石家庄开展先行试点;
三是组建由工程院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
四是建立年度评估调整机制。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测算显示,在全国30个重点城市推广该工程,可新增地下空间60亿立方米,带动直接投资15万亿元,创造800万个就业岗位,战时防护能力提升300%。
这项工程不仅是新时代的“地下长城”,更是城市文明向立体化发展的里程碑。正如钱七虎院士所言:“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的黄金时代”。推进平战结合地下工程建设,将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构建坚不可挫的“地心堡垒”,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深度融合。
【附录】
陈惠方:“当狼真的来了的那一瞬间”
(作者:王书利,河北省原省委委员、省委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河北大学博导;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