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运: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时必须抱持谦虚的态度 - 昆仑策
-
蔡长运: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时必须抱持谦虚的态度
2025-08-20
【本文是作者新书《调查研究的古今智慧》(蔡长运,企业管理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网上有售)书稿中的一部分内容】
【摘要】上级要尊敬下级,要虚心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体察真理靠虚心,避免过失靠专心,顺应万物靠静心。在调查的过程中如果摆起官僚主义的臭架子,把下级拒之门外而听不到真话,就是不虚心;如果总想着自己个人的利益,就是不专心;如果高高在上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而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就是没有静心。调查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则是对调查材料集中起来加以理论概括的过程。调查的过程是感性认识的过程,认识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研究的过程则是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系统的运动规律。谦虚的态度不仅仅在工作上需要,也是每个人自身修养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
作为上级官员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去了解下情;要想让自己的指挥调度合理,就必须通过调查研究去了解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情况。而要想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则必须抱持着谦虚的态度。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对这种谦虚的工作态度都特别推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对这个问题有哪些深刻的理解。
一、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博采其辞
西汉学者刘向在《说苑·君道》中说:“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口,蹲节安静以籍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刘向认为凡是处在上级机关的、有尊贵地位的最终决策的领导人,在工作中一定要:
1、要充分地尊重下级,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地向下级机关调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2、要忠诚地顺应道德仁义(理想、信念、原则),认真践行真理;
3、自己所做的所说的都要能经得起别人的批评和拷问,勇于改正错误;
4、必须要能使下级充分发表意见,要使下级官员和群众说话时无所避讳;
5、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官架子,心平气和地与群众交流;
6、对待提建议的人不能以上级机关的威权去压迫他们、吓唬他们;
7、也不能被下级部门的局部的片面的看法所蒙蔽,也不能被某些假象引着鼻子走;
8、要在发扬民主,广泛地听取团队成员意见的基础之上,再把这些零碎的、不系统的调查材料集中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加以研究,才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使自己比群众(比下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考虑更全面,才能形成总体的系统的意见……然后才能有选择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
二、体察真理靠虚心,避免过失
靠专心,顺应万物靠静心
在《荀子·解蔽篇 》中有:“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人靠什么来认识道、理解道呢?人靠什么来认识道理、理解真理呢?回答说:靠心。心又是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要靠虚心、要靠专心、要靠静心。人的内心从来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任何人的头脑中都会有自己的知识,有自己的经验,但任何时候却都要有所虚。人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面面具到的时候,但却要有所专。人的内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要有所静。人生下来就有智能,有了智能就会有记忆。所谓的记忆,也就是储藏信息的意思。但就算是储存了再多的信息,人的心还是会有所虚。不要把自己心中的知识当成不变的教条,不要让已经储藏在心中的知识先入为主地去妨害将要接受的新的知识……这就叫做虚心。
有些企业家过于迷信自己以前的成功的经验,然后不顾客观条件的就照搬这个经验去开展工作,这就叫做“经验主义”;有些官员、学者把自己头脑原有的想法当成真理,把从书本上学来的,或把听到别人说的观点当成绝对的真理,脱离实际地去开展工作,这就叫“教条主义”……这些都是不虚心的表现。做为官员在领导着自己的团队奋斗时总是想着自己个人的名声、地位、权力,甚至想着自己发财;走路时还要玩游戏,开车时还要看手机……就是不专心的表现。不能很好地去顺应客观规律,不能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融入到群众中;工作中有时太急躁了,有时又跟不上客观事物的运动趋势……都是不能静下心来的表现。
三、心本灵明,不虚则蔽;
虚则能受,虑则生捷
清代的徐栋、丁日昌在《牧令书辑·治原》就有讲:“虚心。夫心本灵明,不虚则蔽。有欲念则不虚,好利好名皆欲念也;有成见则不虚,务严务宽皆成见也。心既不虚,于是是非之衡不能定,情伪之隐不能烛,动而辄误,无所适从,要皆蔽之为患也。惟彻其所蔽,使好利好名之念无所介于其中,不计禄位之得失,不问俗情之毁誉,则事之是非,民之情伪,自无遁形。……有过即改,何妨舍已从人;有善不矜,常觉彼长我短。虚则能受,虑则生捷。岂独居官之切务,实亦治心之要诀矣。”
做人、做事、做官都要做到虚心。人的内心本来是空灵、聪明的,不虚心就容易堵塞。人有贪欲则不能做到虚心。而喜好名声、权力、地位、财利就是贪欲。有了成见则不能虚心。处事过严或者过宽,太左太右就是成见。做不到虚心,就会自以为是,就不会认真地去调查研究,那么也就不可能正确地判断出是非曲直,不能查明事情的真假隐情。这样干任何工作就都会出现错误,都会无所适从。这些都是心被堵塞后产生的祸患。只要去掉这些堵塞的东西,使喜好名利的念头无法立足,不考虑自己个人的官职高低、俸禄多少、人生的得与失、世俗人们的诋毁与赞誉……那么事情的真假,人的好与坏,自然就逃不过自己的眼睛。……有过失就虚心地改正。舍弃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学习别人优点又如何?自己有了优点也不要自夸,不要骄傲,内心中总是抱持着自我批评的谦虚的态度,总是抱持着学习别人的长处的态度。有了谦虚谨慎的态度就能听得进他人的意见,然后对众人的意见加以思考,就能使自己的工作方法合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取得成功。这些不仅仅是从政当官者的最重要的事,实际上也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品德的重要的诀窍。
四、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明代的杨继盛说过:“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人生活在世上,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要以谦虚的态度是去体察这个事物的来龙去脉,分析他的运动规律、认清他的内外矛盾关系、找到他的本质特征;与人交往则要和和气气、与人为善,要尊重别人,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体察别人的诉求。
一个领导者在组织指挥自己的企业开展经营活动时,要以谦虚的态度从实际的具体的客观情况做为出发点,而不能自以为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要把自己当成无所不知的精英、无所不能的高官,而要把群众当成自己的老师,把顾客当成自己的上帝;要从客观实际中去探求真理,而不能把自己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当成绝对真理。在与顾客交往时,要顺应众人的利益需求和文化情感,而不能总是认为是别人欠自己似的;不能把自己放在众人的对立面上去。
五、 虚以待物万物应,唯道集虚百事成
庄子在《人世间》中也讲过:“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人如果要专心致志去做好一项工作,不仅仅要用耳去听,不仅仅是用全身的感觉器官去做调查,还要用谦虚的,而不是自以为是的,不是志得意满的心态去体察、去分析、去研究自己所听到的、调查得来的、感觉到的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片面的知识,去领悟(按正确的逻辑去归纳、总结)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矛盾、外部关系和运动规律;不仅要用心去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还要按照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制定出自己的合理的工作方案(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然后再去成功地把握住它。耳朵等感觉器官的功用仅仅在于去感觉客观事物的表象(感性认识),而心的功用则在于能理解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理性认识)。所谓的气,就是用自己的头脑、思想谦虚地实事求是地去体察客观事物;就是以客观事物做为自己认识问题的基本的出发点,而不是先入为主地以自己的故有的立场,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为出发点;就是对客观事物要抱着敬畏的态度;就是要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指导物质力量(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自己公司的各个部门,自己团队的各个成员)去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大道和真理总是掌握在谦虚的人的手上的;只有谦虚的人才能正确认识大道(客观规律)。为人处事总抱持着这种谦虚、敬畏、谨慎、低调、不骄、不躁、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就叫做“心斋”。
也就是说,不喝酒、不吃肉、夫妻不同房……只能算是祭祀时要做的表面上、形式上的斋戒,而不是真正意义的“心斋”!
六、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在《韩非子·主道》中也说:“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道(道理、真理)是滋生万物的根本和源头,是判断是非的刚纪和标准。因此英明的君主(上层管理者)能够立足于事物的源头,能够把握住事物的根本,去认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就知道自己事业成功与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和关键点。所以,抱持着谦虚、冷静的态度观察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就能让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得更加准确,让自己所做的工作更容易成功。人只有以谦虚的态度,只有虚心去体察客观事物,才能知道客观实际的真实的情形;人只有冷静,而不自以为是,才能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准则。任何人讲的话都只是概念性的、理论性的、虚的、抽象的意识形态的东西,而任何工作、任何事情都有其特殊的、具体的、实在的、客观上的情形。只要理论与实际的情况相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实际的行动相统一(知行合一),人的思想与客观实物相符合,那君主不需要劳烦,国家的政策法令自然就能与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就能与百姓的真正需要相吻合,这样工作自然就能成功。
同样,做为企业家,如果能认真是虚心去调查研究,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与当时当地的实际的情况相吻合,那自己所制定的经营政策(策略、计划、方针)与市场情况、与顾户的情况也就会相吻合,与自己公司的具体情况也会相符合,那样自己以及自己的公司,就能很轻松、很自然地取得成功。
七、调查研究不能先入为主,不能带有偏见
在《韩非子·主道》中也有:“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
君主(做为掌握着主导权力的上级领导)在工作中,在调查研究时,不要轻易显露出自己的欲望和偏好。君主如果显露出自己的欲望,臣下则会精雕细琢地、不顾客观事实地想方设法着去迎合君王的欲望(从而把上级搞定)。君主不要轻易显露自己的意图。君主如果显露出了自己的意图与偏好,臣下就会不顾客观事实,弄虚做假,用形式主义去迎合君王的意图与偏好(从而把上级官员控制)。
所以说:上级如果能除去偏好,除去偏见,下属就能实事求是地很好地去开展工作,政务工作就能符合社会实际,政策法令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比如做工工作时很公道,谁也不给予特殊照顾,结果所有人都会认为自己从上级那里是得益的;对下级的错误勇于批评,敢于得罪所有的人,结果谁也没有得罪。做为领导忘掉以前的、旧的、过时了所谓成功经验,而一切从当下的实际出发,去除那些想当然的、高高在上的、自为以是的、拍脑袋决策的所谓智慧,而能密切联系群众,那下属们自然就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所以上级领导的智慧和能力正是体现在谦虚谨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上(好像自己不用思虑,不会思考一样),这样反而能使所有人,使万物都处在它合适的位置之上。上级领导的贤明正是体现在他不独断专行上。这样反而能使他自己能更好地考察部下的工作情况。贤明的主官的勇敢,正是体现他不耍官僚主义、不乱逞威风之上。这样的结果是使部下都能尽职尽责,勇于探索、勇于开拓、敢于负责任。因此,真正贤明的主官从来不自做聪明,反而使自己更加开明;从来不自认为自己很贤,不认为自己很了不起,结果反而事事成功;从来不呈勇斗狠,而是坚忍、守弱,结果反而让自己战不无胜。这样使自己的下属和各部门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百官各有各的权力、义务、责任,做为主官自己也就能很好地领导他们、管理他们、使用他们。这就叫做“习常”。
在做决策的初期,在调查研究的阶段,做为上级领导只能在总的方向上、总的范围上、总的原则上发表意见(给下级出总的题目),而在具体的问题上则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一旦领导先发表了意见,他的意见不管对与错,都会先入为主地成为下级所有部门和官员的总纲,都会把下级各部门的思想给局限住。必须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听取群众(下级机关、下属官员就是上级领导的群众)的意见。然后再由上级领导把这些片面的、局部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总结、归纳、提炼,从而形成更精确、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的最后决策。这样做就是既有充分民主,又有正确的集中,就是科学的正确的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方法。
八、综述
上级要尊敬下级,要虚心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体察真理靠虚心,避免过失靠专心,顺应万物靠静心。在调查的过程中如果摆起官僚主义的臭架子,把下级拒之门外而听不到真话,就是不虚心;如果总想着自己个人的利益,就是不专心;如果高高在上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而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就是没有静心。调查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则是对调查材料集中起来加以理论概括的过程。调查的过程是感性认识的过程,认识的是事物的表面现象;研究的过程则是理性认识的过程,认识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和系统的运动规律。调查研究不能先入为主,不能带有偏见。谦虚的态度不仅仅在工作上需要,也是每个人自身修养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必备的品德。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作者提供,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