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看过《生万物》剧,我看过郝贵生教授、郭松民等同志的批判文章,我觉着还应当进一步地用马克思主义的 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批判。
一、对《生万物》批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哪里?
郝贵生教授指出,《生万物》的播出,实质是 当今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阶级斗争一种重要表现,同时也反映出文化领域某些部门的权力未真正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希望同志们注意郝教授这个判断。
二、《生万物》导演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暴露了他什么?
1、他不懂得文学的“真实”,他把文学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混为一谈。他不懂得文艺的真实就是典型化,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语),没有典型环境就没有人物的典型性格,没有人物的典型性格就没有文学。2、他不懂得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也就不懂得中国的革命史,也就不懂得农民和地主斗争的历史。所谓把作品主题挖深、挖透,岂不纯粹是耸人听闻的废话?3、他不懂得文化具有阶级性因而他创造不出有阶级性的文化,充其量做个世俗的作者。列宁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任何意识形态制度或文化现象都具有阶级性。像《生万物》编导所追问的:中华文化从何而来,又向何处去这个根本 问题,只不过是扯起文化的大旗掩盖阶级斗争的事实罢了。
三、非阶级的叙事等于胡说八道
由于编导不懂得或根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因此,他就不可能通过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他所写的人、写的事使他站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因而,他就不知道该赞颂谁、该赞颂什么事,该反对什么人、该反对什么事,如果一个作者连这些问题都搞不清楚,他的作品还不是胡说
四、《生万物》剧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产物
编导一再强调主要人物的原型性,为抽掉人物的阶级性找借口,像地主宁学样,编导煞费苦心,把他美化成很有人情味儿超阶级的人样。这就是编导玩儿了一个小花招,把胭脂香粉往地主脸上一檫,地主就变成再也没有剥削的大善人,殊不知这正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着惯用的一个小把戏。它对观众可有不小的迷惑性和欺骗性。
在阶级社会,人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非阶级的叙事只能是掩盖阶级矛盾的迷惑人、欺骗人的胡说八道而已。
2025年8月31日
(作者:吴尚达;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