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城发现迄今亚洲最长的暴龙股骨”,某报2025年8月23日报道了这一消息。百闻不如一见,初见标题,以为正文里肯定会配有图片,谁知看完才发现通篇只有文字,让人失望。
与此相反,一些报纸经常刊发会议室召开会议的照片。一般来说,会议无非是一班人正襟危坐在那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需要用图片来反映的-----除非是现场感很强的现场会或特别重要的会议。
“‘爷爷,我们为什么要搬山呢?’愚公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是要搬走山,我们是要搬来路……’”这是某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则公益广告中的一句。乍一听可能不会觉得有啥不妥,可细思却经不住推敲。要知道,这不是文字叙述,而是视听性电视节目,谁在说话、说话人语气如何,视听可知,无须文字赘述。
车站、机场等地的广播经常播报启事、通知之类,其中最后往往都来上这么一句:“请大家听到广播后……”这里的“听到广播后”几个字是不是多余呢?要知道,听众如果按照广播的指令去做,自然是听到了广播;反之,如果没有听到广播,也自然没法按照广播的要求去做。这就如有的会议主持人,一看很多人溜会,忍不住当场发飙,常让台下的人嘀咕:“我们又没有溜会,冲我们说这些干啥?”
一些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常喜欢说“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其实直接称“听众朋友们”“观众朋友们”,不仅更简洁,也更合乎逻辑。
以“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为例:人家听到你主持的节目,人自然是在“收音机前”,无须再赘述“收音机前”几个字;反之,如果人都不在收音机前,自然不是“听众朋友”,主持人跟人家说得着嘛!
日常用语中还有“温馨提示”“亲切慰问”等用语不当的情形。提示是不是温馨、慰问是不是亲切,是需要被提示者、被慰问者来感知的,表述者不能反客为主、代人立言。
苏轼《文说》认为,最高妙的表达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过的话,迄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