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辅佐勾践灭了吴国,去山东当了富豪;重耳流亡期间饥饿晕倒,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喂给重耳吃,后来成为晋文公的重耳封赏追随他的臣子时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没有与他理论,功成不居,隐居不言禄……
“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豁达。
南宋开禧三年(1207)正月,四川宣抚副使吴曦叛宋投金,受金朝“蜀王”封号,南宋朝廷极其惊慌,“莫知所为”,执政大臣甚至想弃之不顾。实际上,在被吴曦胁迫而叛的蜀地,有不少对宋廷忠心、对吴曦不满的官吏,其中杨巨源就是一个代表-----“(杨)巨源有讨贼志,结义士三百人,给其钱粮”,经其联络召集,蜀地形成了一股较强的反吴曦力量。
蜀地忠心朝廷的领头官员,是被迫担任“伪蜀”丞相长史的安丙。为了共同目的,杨巨源和安丙走到了一起,并联手另一位志士李好义,巧妙设计,干脆利落地诛杀了叛臣吴曦,并迅速了瓦解了反叛势力,“传檄诸道,安堵如故”。反叛势力只存在了41天,对南宋朝廷和蜀地没有造成多大威胁和危害。安丙、杨巨源、李好义是平定这次叛乱的功臣,特别是杨巨源,汇集各方力量,策划组织具体平叛行动,功不可没,所以,安丙“奏功于朝,以(杨)巨源第一”。
这很像传奇般平定明朝“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的王守仁(王阳明)。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43天,即由赣南巡抚王守仁平定。
只不过杨巨源后来的命运与王守仁迥然不同。
因顺利平定了叛乱,朝廷诏书嘉奖,晋升安丙为端明殿学士、中大夫、知兴州、安抚使兼四川宣抚副使,既取代了叛臣吴曦的实职,其政治待遇更视同朝廷宰相。而杨巨源却只被朝廷看作一个平叛行动的执行者,“补朝奉郎,与通判差遣,兼四川宣抚使司参议官”-----提拔为正七品的文职官,并且朝廷奖谕诏书中一个字也没提到他,所以他怀疑“有以蔽其功者”。接着,连先前从叛的王喜竟也被软弱的朝廷授予节度使官职,更激起了生性刚烈的杨巨源的愤愤不平。
杨巨源于是多方为自己鸣不平,直至得罪了安丙,并最终被害,年仅31岁。
与其相比,王守仁却淡泊名利。当时,武宗为了彰显自己武功,竟荒唐地要求放了宁王,好让自己亲自捉一次,王守仁不愿让百姓受苦,把所有功劳拱手让给了皇上。正是因为终身抱定“此生光明,亦复何言”,王守仁才最终得以全身而退。
比王守仁更感人的是他的前辈于谦。
当年拥立明景帝朱祁钰取代明英宗以摆脱瓦剌要挟并力保北京立下头功的于谦,在景帝即将驾崩时遇到了明英宗发动的“夺门之变”(景帝的独生子朱见济夭折,江山社稷无人托付),当时手握帝国兵权的于谦,明知英宗复辟意味着自己可能面临大祸,却没出手阻止,他心怀黎民,不愿为一己之私而让天下苍生陷于水深火热当中。
明朝野史记载,于谦去刑场的路上,天气突然阴暗起来。一路上,路边全都是老百姓为他送行,这些百姓惦记着于谦的功,也知道他的冤,无不落泪哭泣!后来刽子手行完刑后也自杀了,锦衣卫抄于谦的家,这样一位声名显赫的大明功臣,不要说谋反“意欲”罪的证据了,就连一件值钱的东西都没有!一向冷酷无情的锦衣卫也潸然泪下。
历史上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在刘询(死于“巫蛊之祸”的汉武帝太子刘据的孙子)由囚徒到一代君王的成长道路上,丙吉的作用至关重要:幼年的抚养之恩,青年时期的举荐之功,几乎在刘询的每个重要关头,都少不了丙吉的辅助和推动。这么大的功劳,放在任何人身上都足以成为晋身的资本,但是偏偏丙吉从此对自己的功劳闭口不言。刘询即位之后,丙吉只是因为迎立有功被封为关内侯,汉宣帝对丙吉其他的功劳一无所知,丙吉也从来没向任何人提起过。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是掖庭的婢女,她的名字叫则。
则的出现原本是为了给自己表功。前67年,大将军霍光已经去世,即位七年时间的汉宣帝开始亲政,他平定霍氏之乱,立皇长子刘奭为太子,封刘奭的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颇有论功行赏的意思。则就是这时候跳了出来,她让丈夫替自己上书,表白自己对汉宣帝有抚养之功,想为自己请求封赐。汉宣帝命令掖庭令查清此事,在查问的过程中,则说出丙吉的名字,她说丙吉能证明自己有抚养之功。丙吉见到则后表示自己认识她,但是丙吉实话实说:“当初抚养皇曾孙的不是你,而是胡组和赵徵卿。当初你因为抚养皇曾孙不谨慎曾经挨过责罚,所以并没有功劳,要说有功劳,也是胡组和赵徵卿两个有功劳。”事情如实禀告给汉宣帝,汉宣帝马上让人去寻找胡组和赵徵卿二人,可惜这两个人都已经去世,汉宣帝厚赏了她们的子孙。
直到此时,汉宣帝才知道,原来丙吉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恩情。面对汉宣帝的封赏,丙吉没有接受,而是坚决上书谢绝,认为自己不应该凭空受赏。汉宣帝则坚持自己的赏赐,因此也更看重丙吉。公元前59年,丙吉被任命为丞相,他仍然崇尚宽厚,礼让待人,做事识大体,因此人们都很敬重他。
东汉大将冯异是光武帝时期的开国大将,战场上,勇不可挡,功勋卓著,但他为人谦和,每到将军们聚会论功时,他都会躲到一旁的大树下,从不参与争论,由此东汉军中都称他为"大树将军"。同样,东汉还有一位名叫邓禹(“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祖)的大将军,他跟随刘秀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然邓禹从不提往年功劳,不愿子孙因自己而受到特殊对待。邓禹有13个儿子,他要求13子各守一艺。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虽然萧克名列上将第一,但当时很多人认为按照萧克的资历和功勋授予上将军衔是委屈他了,为他抱不平。萧克坦然谈起了东汉"大树将军"的故事,说“我们共产党人,难道还不如古人吗?”
徐向前曾经住过的房间墙上,挂着一副对联:“一生光明正大,从不为己诉曲。”这是习仲勋在徐向前去世当天凌晨写的。“从不为己诉曲”,是对“忍”者徐向前“忍辱负重”品格的诠释。
“正义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我们固然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机制,但碍于复杂的实际情况,公平正义或许会有所滞后,让人一时受屈。这就需要人们正确对待个人名利,“不伐功矜能”,少些“小我”多些“大我”直至“无我”。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功成不必在我”是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见历史担当。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