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大食物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思考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着眼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践行大食物观,要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同时保障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各类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减少对单一粮食类产品的过度依赖,体现了对粮食安全观的深化和发展,是减轻粮食供给压力、缓解供求紧平衡态势的重要部署。
一、践行大食物观是打破资源禀赋约束、实现食物供给可持续的重要保障。
我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同时,我国有34.65亿亩森林,是耕地面积的1.8倍,有丰富的森林蔬菜、果树、油料、动物等食品资源;我国有草地面积39.8亿亩,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可以供给优质的畜产品和重要的种质资源;我国适宜发展渔业的湖泊、水库、江河面积近6000万亩,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为改善居民膳食结构作出了突出贡献。树立大食物观,将食物来源从传统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是持续提升食物供给能力、破除资源环境硬约束的重要途径。
二、践行大食物观是推进全面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践行大食物观,“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要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这些论述表明,大食物观不仅要求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而且要求统筹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推动“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写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要求关注食物的生产,强调补齐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增强食物全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要求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要求发挥各地资源优势,统筹协调农林牧渔业发展。
可以说,大食物观不仅体现了大农业观、大资源观,也体现了实现资源与产业间以及区域间协调发展的理念。
三、新征程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深入践行大食物观,需要坚守两条安全底线、提高三种能力、建立四种机制。
坚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两条底线。粮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础。粮食既可以是口粮,又可以是饲料粮,转化为肉、蛋、奶等其他食物。强调食物供给安全,不能放松对粮食安全的重视。要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保障肉蛋奶、菜果鱼等重要农产品的国内供给,既不能缺项,也不能顾此失彼。提升综合生产、加工流通、市场掌控三种能力。不仅要关注食物产业链的生产端,充分发挥我国资源禀赋多元化优势,深入挖掘生物技术、设施农业潜力,提升国内食物保供能力,更要关注食物产业链的中端和末端,即储运、加工、贸易、消费等各环节。推动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畅通国内国际流通渠道,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能力,强化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立平急结合、区域协调、内外互补、供需协同四项机制。立足“平时提效”,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促进粮食生产能力提高;持续优化粮食流通营商环境,提升跨区域粮食流通效率和便利性。立足“应急保供”,制定突发情况应对预案,调整生产保供重点;加快构建多元化粮食储备格局,建立平急结合的成品粮储备库存。坚持“该进就得进”和“该保就得保”的基本理念,积极探索粮食进口合理途径,注重拓展友好国家和周边国家进口渠道,分散进口风险。推动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协同,建立营养导向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图片来源:新华网
作者:曹慧,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节选自《践行大食物观,多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一部分《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意义和原则》,《前线》杂志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