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周恩来总理和我就宣布我秘密访华的公报达成一致时曾说:‘这将震撼世界’。40年后,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基辛格
书:《世界秩序》(基辛格,2014);《论中国》(基辛格,2011)
总体:值得读,通读,精读
体会:基辛格2023年去世。2023年中段看了这两本书。这两本书充分呈现了基辛格世界秩序观。《世界秩序》回顾了欧洲、中东、亚洲、美国近代至今的外交史;《论中国》集中于基辛格眼中的中国近代以降的外交史。两本书出版时间相近,一脉相承。
我理解,基辛格的世界秩序观的核心是,实现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现代化,以应对当下国际秩序所面临的挑战。这种现代化是合法性和权力的平衡。合法性,是价值观/“正义”的范畴,意味着普世价值(一定程度也是美国所推崇的意识形态)+同时对其他价值体系的宽容,对无道德指引、没有方向感的旧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注入的“现代性”;权力(中文版译为“权力”,或许译为“实力”更合适),是秩序/强制力的范畴,意味着维持“价值”/“正义”的强制执行机制,是对威斯特伐利亚的原有的“不干涉”、“均势”的继承和升级。这个世界秩序观,本质上是在美国实力主导和价值观引领下的均势、克制、合作、共赢。
这个世界秩序观落脚到中美关系,基辛格显然早在2011就非常清楚看到中美关系可能的迎头相撞。他开出的药方是,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该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中美应当发挥远见,构建与西太平洋共同体类似的“太平洋共同体”,最终实现康德所说的永久和平,避免巨大的冲突和灾难。
总体而言,基辛格是个充满古典气息的外交家。我想,这来源于黎塞留、梅特涅、俾斯麦等的外交艺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均势理念、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深植于其头脑。其“合法性+权力”的理论,也体现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混合色彩。有一点应该是可以肯定——他致力思考的还是“和平”,而不是“冲突”。按他的说法,他“终生都在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反思如何缔造和平”。
但是,从两书成书后的10年后的目前情况来看,基辛格的“太平洋共同体”的建议,恐怕还是过于乐观与理想主义了。
作者:往语;来源:往语无涯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