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鸣:张志军访台的多重意义 - 昆仑策
-
黎鸣:张志军访台的多重意义
2015-03-02
6月25日,国务院台办主任张志军一行赴台,先后对台湾新北、台中、高雄三个城市进行了旋风式访问,与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进行了正式会见。这是65年来中国大陆官方第一次安排主管两岸事务的正部级高官访台,作为对今年2月王郁琦访问大陆的回访,标志着海峡双方主管两岸事务机构之间常态化的联系沟通机制正式确立,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上新的一页。
张志军主任此次访问取得巨大成功,成果丰硕,在台湾岛内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两岸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大量报道,而且纷纷发表评论,对张志军主任此访给予高度评价。台湾《中国时报》发表社论指出,张志军此访深入基层,表现亲民,紧扣“三中一青”,“三中”指的是台湾中南部、中小企业、中低收入阶层,“一青”即台湾的青年人。张志军身为大陆主管台湾事务高官,走进台湾的偏僻乡村,接触台湾的弱势族群,一言一行都成为焦点,引起各方瞩目,也让我们得到诸多启示。
张志军主任此次访问的一个鲜明特色是贴近民众,倾听民意,关注民生。访台期间,张志军主任先后与台湾工人、农民、渔民、学生等基层民众接触交流。在不久前福建海峡论坛上,张志军主任就明确表示,特别希望到台湾各地看看,接触台湾的基层民众,听听他们对发展两岸关系的想法和建议。其实过去大陆省部级高官赴台访问也不在少数,中央也一再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但在过去几年实际交流时,有的过于注重形式,存在重高层、轻基层,重官方、轻民间,重北部、轻南部,重泛蓝、轻泛绿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台交流的效果。由此可见,对台交流也有个接地气的问题。
张志军主任此次访问的第二个特色是,他在与台湾民众接触交流时,不打官腔,不唱高调,平易近人,坦诚相待,展现出很强的亲和力,台湾舆论对此充分肯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实践证明,要与台湾同胞交朋友,建立互信,首先要放低身段,坚持平等待人、坦诚相见、尊重对方。讲空话套话,耍外交辞令,居高临下,不可能建立真感情,结交真朋友。
张志军主任此访第三个方面的特色是不分蓝绿、全方位地进行交流,诚恳倾听各界人士的声音,听取各方的意见。无论是国民党执政的新北市长朱立伦、台中市长胡志强,还是民进党执政的高雄市长陈菊,一视同仁,与他们见面交谈,获得好评。台湾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不同党派、不同阶层自然会有不同的声音,认真听取他们的不同意见,对我们真实了解台湾的民意,了解台湾人民的诉求,使我们的对台方针政策更加贴近实际,至关重要。
张志军主任此次访问的第四个特色是,各项行程公开透明,提前发布,消除神秘色彩,避免不必要的猜测。这一点也得到台湾媒体的广泛好评。
对台工作千头万绪,做好台湾基层民众的工作是根本,他们是决定台湾前进方向的最重要力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台湾各方人士的广泛参与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两岸广大同胞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光做上流社会、大中财团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欣慰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的对台工作显得更加务实,一些具体对台政策也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与时俱进。尽管台湾岛内局势出现一些复杂变化,但两岸关系保持平稳发展,两岸民间交流在进一步扩大,在政治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值得庆贺。
(作者是国台办原副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为对台交流接地气点赞》为题发表于2014年6月30日《环球时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