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检验一个人懂不懂中共党史、我军战史、毛主席军事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个人怎样评价毛主席的战役、战术思想和实践。在八十年代以来非毛化思潮影响下,民间广泛流传过一大谣言,就是“毛主席具备军事天才,所以成为了战略家,但是由于他没有上过军校,所以他的战略必须由朱德、刘伯承等科班军人制定为实操方案,并由彭德怀、林彪等科班军人具体执行”。信这一谣言者,一定没有阅读过《毛泽东军事文集》收录的大量毛主席亲自细致指挥重要战役的军事电报,更没有仔细学习过我党重要历史文献。毛主席没有上过军校,但是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实践中创造了战略战术,并成为了最擅长具体战役指挥的职业军事家。今天,笔者就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们对毛主席的评价、毛主席的军事电报这些角度证明:主席不仅是战略家,而且是擅长具体指挥战役、精通战役战术的战争艺术家。
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对毛主席的评价来看,毛主席绝对不可能“只懂战略,不懂战术”
周恩来同志亲自目睹了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的军事指挥实践之后,在他的总结中说:“泽东的经验与长处还须尽量使他发展,而督促他改正错误。他做总政委其权限于指挥作战战术方面为多。依上两次战役看,红军战术差得很,虽高级指挥员都须帮助。玉阶(朱德,字玉阶。——引者注。)不细心,有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周恩来军事文选(第一卷)》:《南雄水口战役的初步总结及组织问题(一九三二年七月二十九日)》)这时,周恩来同志虽然还认为毛主席反对中央“左”倾路线的正确意见是“错误”的,但是也客观公正的强调了一个事实:毛主席在战术上是有经验而且有长处的,所以他希望毛主席在战术指挥方面多发挥作用;朱德同志在战术指挥方面是不细心的,主席在战术方面则比朱德同志更细心,所以他认为主席负责战术指挥更合适。周恩来同志这段话,足以粉碎广为流传的“毛主席只懂战略,不懂战术,所以需要朱德、刘伯承等人将他的战略具体化为实操方案”这样荒谬可笑的谣言。恰恰是在战术指挥方面,主席比朱德同志更为细心、更为缜密。
中央高级领导干部之中最早支持主席、最早反对“左”倾中央的就是王稼祥同志。他对主席的认可不仅在战略方面,而且在战役战术方面。为什么王稼祥同志在宁都会议敢于坚持真理、与毛主席共同对抗“左”倾中央?“严酷的战争实践,引起王稼祥深思:毛泽东不主张攻打赣州,而我们后来仍按临时中央的指示去打赣州,结果围攻赣州失败;毛泽东主张把中路军向东发展,结果攻打龙岩、漳州都取得了胜利。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符合实际情况,因而是正确的:而临时中央的军事冒险主义的‘进攻策略’完全脱离实际情况,只能到处碰壁。”(《王稼祥传》:《第九章、参与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当代中国出版社)为什么王稼祥同志最早提出必须开会把博古他们轰下去?“王稼祥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摆脱这种困境,使红军转危为安。他......认为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所以能够取得那样大的胜利,是实行毛泽东所主张的诱敌深入、隐蔽部队、突然袭击、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各个击破等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指挥的结果;而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由于博古、李德完全排斥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实行他们那一套错误主张,才招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才被迫撤离苏区进行西征。”(《王稼祥传》:《第十二章、长征途中(上)》。当代中国出版社)可见,王稼祥同志对主席的认可,是对主席战略战术的认可,而非仅仅对主席战略的认可。“诱敌深入,大踏步进退,运动中歼灭敌人”是主席亲自确定的战略,而第一次反“围剿”时细致考察根据地状况后决定向永丰方向退却并机动变换歼敌对象、第二次反“围剿”时组织我军耐心隐蔽等待敌人并在第一战对敌实施迂回包围、第三次反“围剿”时先后决定的流动中集中兵力以及声西击东、声东击西,则全部是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具体战役方针。毛主席既懂战略又懂战役,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亲眼见证了毛主席指挥漳州大捷辉煌历程的聂荣臻同志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毛泽东同志在战术指挥上也有很多特点。第一,他很注意调查研究。对敌情、地形以至民情风俗都是亲自找人或到现场作调查。这次打漳州,认为漳州‘易攻难守’,就是他调查得来的结果。他在调查的基础上,又善于把握全局,捕捉战机,迅速定下决心。他还很注意分析、研究、判断,摸敌人的规律,寻找敌人的弱点,迅速行动。第二,他制造假情况,给敌人一些虚伪的‘示形’,以便调动敌人或麻痹敌人,出敌不意。比如这次作战,用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了许多‘乱敌探耳目’的动作。这次打龙岩是‘不顾坎市,直取龙岩’,而且是在‘大池圩宿营,不去小池’,所以达到了击敌不备的目的。第三,他很注意集中优势兵力。这次决定打漳州,是他建议把五军团从江西调来,才形成作战拳头的。第四,他很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在龙岩,在漳州,他都亲自给干部作总结。第五,他也很讲民主,大的军事行动,都尽可能事先征询我们的意见,然后再作出决定。”(《聂荣臻回忆录》:《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上)》)聂荣臻同志在回忆中详细列举了主席的经典战术:详细调查研究敌人的状况从而制定战役战术方针、制造各种假象迷惑敌人、出其不意、集中优势力量、充分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这些是比较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所以也是主席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主席战争指导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聂荣臻同志对主席战术指挥实践的回忆,显示了主席的战争指导艺术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
毛主席个人起草并个人署名的大量电报足以证明毛主席擅长亲自指挥具体战役
笔者在《毛主席亲自指挥三次反“围剿”的军事贡献无可置疑——批判神化朱德、贬低毛泽东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长缨在手缚苍龙:直罗镇大捷与毛主席战争指导艺术的当代启示》,已用比较充分的事实证明是毛主席而非其他人在三次反“围剿”之战以及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以后红军重要战役中起了决定性的战役指挥作用。关于东征战役,彭德怀同志也客观公正地指出:“这次,毛主席是以军委主席兼抗日先锋军政治委员亲自出征的,一切措施都是他决定的。灵活机动,所耗甚少,收获很大。我是抗日先锋军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具体工作。”(《彭德怀自述》:《从长征到三大主力会师》)但是,主席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即使是主席亲自起草、很多在《毛泽东军事文集》中标注为“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的电报,主席也总是按照组织规则,将在他身边的其他同志的名字署在电报上,或以“军委”集体署名。只有一些相关负责同志不在主席身边等情况的时候,才有主席独自署名的电报。为了严苛化评价标准,笔者这次就引用主席单独署名的几封电报,来展现主席的经典战役战术思想。
先看主席亲自指挥漳州战役的单独署名电报。
一九三二年三月三十日,主席指出:“据调查,漳州难守易攻,故我一军团及七师不论在龙岩打得着张贞与否,均拟直下漳州。”“粤敌从大埔到龙岩胁我后路只须五天,五军团从信丰到龙岩须十五天,故若待已知粤敌入闽,然后调动,必迟不及。”“一军团已开至汀东之新桥休息,以乱敌探耳目,候七师取齐,即先向东行。五军团可随后入闽,但至迟四月二十日须到达龙岩待命。十三军亦须入闽,位于龙岩坎市,保障后路。现一军团前进,后路完全空虚,七师望催兼程来汀,若七师不取齐,一军团下漳州更单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直下漳州泉州方能调动敌人》)在这封电报,主席强调了这些内容:一、规定了战役方向——漳州;二、精确估计了敌人威胁我军后路的时间;三、强调了兵贵神速、强调迅速调动红五军团的重要性;四、讲述了我军扰乱敌人耳目的作战情况;五、精确规定了五军团行动的时间;六、强调了后路保障的重要性;七、强调了集中兵力打漳州的重要性。这封电报足以证明主席指挥战役时惊人的缜密,展现了主席亲自指挥具体战役的高超战争指导艺术。
一九三二年四月二日,主席致电周恩来,指出:“敌一部既入闽,我直捣漳泉部队必须更迅速更集中,否则敌占先着,我军将进退维谷。五军团全部必须立即出发取直径急行军赴会昌筠门岭,间经武北湘坑、官庄、白砂,于十四日到龙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直捣漳泉部队必须更迅速更集中》)主席在这封电报主要讲述了这些内容:一,集中兵力与迅速进攻漳泉的重要性;二,知己知彼,说明敌人抢占先机的危害性;三,精确规定了五军团的行动方向。主席把握战役战机的迅速敏捷指挥风格、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仗的慎重初战思想、严格规定军团行动方向和时间的精确部署,都在这封电报中清晰体现。
四月十一日,主席致电周恩来,指出:龙岩胜利原因包括“甲、白砂休息一天,团结兵力。”“乙、不顾坎市,直取龙岩。”“丙、大池宿营,不去小池,击敌不备。”(《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龙岩战斗胜利原因和岩永今后工作》)之后,主席强调:“在此地驻两天,会合九师即直下漳州”“十二军除任争取杭武外,还须侦察大埔、平和敌情”(《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龙岩战斗胜利原因和岩永今后工作》)集中兵力、抓重点、出其不意、迅速出击、详细调查敌情——这些战役具体指挥方法,都清晰展现于毛主席这封电报之中。
再看主席亲自指挥东征战役的电报。
1936年2月21日,主席致电彭德怀,指出:“从河口至三交镇沿河之敌约两团,现在我大包围中。估计该敌本日有转向石楼撤退之可能。”“我一军团应速向小蒜镇,十五军团速向义牒镇截敌追敌,两军团并各以先头师乘胜向石楼急进,相机占领该地。”“义牒镇、河口两点是方面军主力后方联络线,十五军团须酌派小部保护,候抗日游击队明日或后日接替。”(《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两军团应乘胜向石楼急进》)在这封电报,主席对敌我军情、我军具体行动方向、我军需要占领的要点、我军后方联络问题,都做了清晰的讲述。我们通过这封电报,可见主席对战役部署是极其具体的。如果主席只管战略而不管战役,就只需确定战略方向——“东征山西、渡河后先打敌人的薄弱环节”这一总方针即可,无需确定东征战役这一局部战役之中一军团、十五军团的具体任务。
2月23日,主席致电彭德怀,指出:“不论中阳、石楼等城能否攻克,不论阎锡山向我进攻之力量与时机如何,方面军目前基本的方针是用极大努力在中阳、石楼、永和、隰县等纵横二百里地带建立作战根据地,为赤化山西全省之起点,为迎接阎锡山向我进攻之战场,全部工作的中心放在更大战斗的基础上。”“拟以一军团位于留誉镇、暖泉镇、水头镇、坪底及中阳城附近,十五军团主力位于永和、隰县两县,并相机占领两城,一部在石楼城附近控制黄河,北自三交镇南至马关二百余里于我手中。以上部署拟从二十五日起实行。”(《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我军目前方针是建立作战根据地》)笔者引用的主席这封电报的前段话,讲的是作战方向——在中阳、石楼、永和、隰县等纵横二百里地带建立作战根据地;后段话,讲的是战役指挥方针——在这段话中,主席对一军团、十五军团的任务都做了明确的规划,要求他们抓紧当前战机、迅速打开局面。这封电报,也足以说明毛主席不仅擅长制定全局性的战略方针、确定全国各方面军的总体军事方向,而且擅长精确规划局部战役方针、具体制定一方面军的作战方针。
现在我们看主席亲自指挥山城堡战役的电报。
1936年11月14日,主席致电彭德怀,指出:“打敌办法,如两翼伏击不便,可以一翼伏击。正面敌前进与之遭遇而消灭之。请依情况酌定。”(《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关于打敌办法》)主席在这封电报清晰讲述的就是具体战役方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伏击两翼还是一翼。11月17日,主席致电彭德怀,指出:“我宜以二十八军钳制第一旅,第四军钳制詹旅,集结一军团、十五军团及三十一军首先消灭丁师,然后再打詹旅,向西北横扫。”“速以二方面军有力一部或大部拒止王以哲东进。”(《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胡宗南进攻定边盐池及我军之部署》)这就是部分兵力担任牵制任务、集中主力打击敌人一部的战役指挥方针。
10月20日,主席致电彭德怀,指出:“我以集结四个军从其右侧后打去最好,四军则从正面吸引之。”“打时以首先消灭其一个师取得确定胜利后,再打第二仗为原则。”“敌以为我一、二方面军向环县逃,目前企图胡敌完全不知,但敌增师至山城堡后则必发觉,务望注意。”(《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一卷)》:《胡宗南部的行动及我军部署》)可见,主席确定了指挥山城堡战役的具体战役方针;一,集中主力从右侧歼灭敌人;二、以一部正面吸引和牵制敌人;三、先干脆利落歼灭其一部,再打第二仗;四、必须注意战役计划的保密性和对敌作战的突然性。
按照主席清晰的部署,我军在山城堡打了一个痛痛快快的歼灭战。聂荣臻回忆说:“山城堡战斗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这个战斗是在毛主席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毛主席在每一个具体的策略和战役战术上都给了我们及时而明确的指导,例如:毛主席在给我们的电报中一再指出:要坚决打击蒋胡军主力,歼其一部或全部,以达到分化孤立敌人的目的,以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聂荣臻:《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斗》)山城堡战役充分证明:毛主席亲自具体指挥战役的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结论:
无论是周恩来、王稼祥、聂荣臻等同志对毛主席的评价,还是主席个人署名的他本人亲自指挥具体战役的电报,都足以证明主席不仅懂战略而且懂战役战术。民间广泛流传的“毛主席只懂战略,需要依靠别的军事家来制定战役战术”的谣言,是荒唐可笑的。实际上,证明主席不仅精通战略而且精通战役战术的最有力证据,就是主席的战术专著——《论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这部辉煌著作不仅讲述的是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比较有普遍意义的经典战术思想,其中很多内容能看到主席指挥运动战、大歼灭战、小歼灭战的战术的影子。然而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只能在下一篇文章来解读主席这部著作了。
作者:铁穆臻 来源:毛著毛时代史Maoism研究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