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毛主席批臭赫鲁晓夫,意义深远,是不是? - 昆仑策
-
李克勤|毛主席批臭赫鲁晓夫,意义深远,是不是?
2025-08-24
1950年底到1950年初,毛主席访问苏联时和斯大林在一起时,赫鲁晓夫也在场。
【李克勤题记】赫鲁晓夫这个人是个很好的反面教员,主要有两点,第一点,他是现代修正主义的典型,通过批判赫鲁晓夫可以达到认识假马列主义的效果;第二点,他是一个品质恶劣的实用主义者,在做人做事上,擅长“翻脸不认人”。对于第一点,毛主席在世的时候达到了那个效果,在中国谁也不敢(不会)公开承认自己就是赫鲁晓夫的追随者(哪怕他内心里想当中国的赫鲁晓夫,或者想在中国干赫鲁晓夫那样的事情)。而对于第二点,我们的确还需要下点功夫分析研究。
毛主席生前领导了一场持续的深入批判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运动,在中国人民心目中赫鲁晓夫可以说是臭不可闻。尽管在毛主席逝世后,西方舆论曾经用贬损斯大林,抬高赫鲁晓夫的手法,做了不少事情,但随着苏联解体,尤其是普京总统在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赫鲁晓夫的名声不仅没有得到好转,相反人们更加觉得这个人实在是太差劲,自然就会感觉毛主席当年抓了这个反面教员,的的确确是非凡的举措,是毛主席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的了不起的贡献。
毛主席的想法说法和做法,是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是完全想得通说得通的——无与伦比的道器变通。
毛主席教导我们:革命的政党,革命的人民,总是要反复地经受正反两个方面的教育,经过比较和对照,才能够锻炼得成熟起来,才有赢得胜利的保证。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有正面教员,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也还有反面教员。如果只有正面教员而没有反面教员的作用,就不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见1965年2月,世界知识出版社《赫鲁晓夫言论》第三集出版说明)
如果正面教员为阳的话,那么,反面教员则为阴。
一阴一阳之谓道。
单独只接受正面教员,不接受反面教员,那就是片面性。
反之亦然。
毛主席道器变通超乎常人之处在于,他善于发现反面教员,在别人还没有认识到反面教员的时候,他就先下手为强了。
抓赫鲁晓夫这个典型的反面教员,毛主席比我们不止早看50年。
毛主席通过抓这个反面教员,使得人们认识到与马恩列斯这些正面教员对立的人是怎样的。
这样才能比较全面认识世界。
修正主义,就是假冒伪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搞修正主义的人,就是在道器层面品质恶劣的人,是不是?
2、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对朱可夫:都是“翻脸不认人”——不实事求是
斯大林在世的时候,对包括赫鲁晓夫在内的同志怎么样?
这是搞历史虚无主义的人,靠颠倒黑白那一套无法改变的历史事实。
赫鲁晓夫本人就讲过斯大林是他的“父亲”这样的话。
他为什么这样讲?
不言而喻。
可是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纠集了一帮人开始否定斯大林了。他做的那个“秘密报告”,简直就不是个东西。
你对故去的领袖有意见,或者反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你犯不着那么做,那样做只能说明你这个人太差劲——翻脸不认人者,就是恩将仇报。
赫鲁晓夫恩将仇报,不仅对斯大林,而且对朱可夫也一样。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的政治对手马林科夫成了苏联共产党的一把手,赫鲁晓夫差一点被搞掉。是时任苏联国防部长朱可夫元帅帮了赫鲁晓夫的大忙,也可以说挽救了赫鲁晓夫的政治生命。
可是,赫鲁晓夫一旦坐稳自己的“宝座”,立马就撤销了朱可夫的职务,使其成了一个闲人。
像赫鲁晓夫这样的人,谁敢相信他?
即使是和他是一条路线上的人,也不敢相信他,是不是?
因此赫鲁晓夫被苏联修正主义集团内部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一伙人搞下台,带有必然性。
毛主席在1970年代提出“三要三不要”原则,是极其深刻的,那是老人家总结反对帝修反的历史经验后得出的结论。
学习毛主席的教导,对于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我们识别那些擅长翻脸不认人的人,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这里说一下,当年鲁迅先生写的杂文,用了很多隐晦的语言,那是斗争策略,以免被反动势力控制的舆论审核封杀。
鲁迅的很多话,都是点到为止,但那是不言而喻的。
读者自己要动脑筋去都想一想。
悟道,方能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对不对。
摘录两段:
赫鲁晓夫如果不健忘,就应该记得,正是他自己,一九三七年一月在莫斯科召集的一次群众大会上,曾经正确地谴责那些攻击斯大林的人说:“他们攻击斯大林同志就是攻击我们全体,攻击工人阶级,攻击劳动人民!他们攻击斯大林同志就是攻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正是他自己,多次地歌颂斯大林是“伟大列宁的亲密朋友和战友”,“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导师和领袖”,“伟大的常胜元帅”,“人民真诚的朋友”,“自己生身的父亲”。
再看一长段:
简单说,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实际上也否定了他自己。
赫鲁晓夫骂斯大林,实际上也是在骂他自己。
谁最喜欢赫鲁晓夫这样的人?
毛主席该不该批判赫鲁晓夫呢?
苏东剧变以后,胡绳曾经意味深长讲了这么一段话:
【李克勤后记】毛主席是“三要三不要”的典范。不讲“三要三不要”的人,在社会主义中国谈不上真正实事求是。
毛主席说的“三要三不要”指的是: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你们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
毛主席才是实事求是的典范,老人家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自觉地实事求是,这是老人家实事求是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最重要的原因。
实事求是,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必然会实事求是。
相反,大讲实事求是的人,在资产阶级阵营里面也有,他们未必就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补充说明一下:
按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毛主席当年对新中国国体的界定,少一条都不行,都不实事求是。
做到这个实事求是不容易。
1975年召开的四届人大,是毛主席亲自领导的最后一次全国人大,工农兵代表占72%,工农代表占51.1%。
那个时候的工农代表,全部都是不脱离第一线生产劳动的,走上各级领导岗位的代表如陈永贵、吴桂贤、李素文、孙健、吕玉兰等,清一色都是在原单位拿工资(工分),即使到中央工作,每年也要有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参加劳动。
可想而知,这样的工农代表怎么会不代表工农说话呢?
如果他们有任何思想上的不良倾向,就会在行动上有所反映 ,那么他们的老同事,马上就会发现,那会怎么样呢?
群众的口碑,那才是名副其实的“一票否决”。别说当全国人大代表了,就是做单位的先进,都不够格。
那个时候的人大代表、干部身份,完全与经济利益无关,要说有什么好处,就是荣誉感,因为人大代表也好,干部也好,都意味着这个人是因为工作出色,思想先进才被选上的,一旦选上,那就能在更高层次上为人民服务——那是人们自觉追求的荣誉感。
有这样的荣誉感相对应的是羞耻感——如果自私自利,如果占了公家便宜,一旦被发现,被群众写了大字报,那就会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来,连自家人也会瞧不起你的。
这样的社会风气,我们是亲眼所见的,是习惯于其中的。
毛主席带领我们建设新中国,在他老人家快要离开我们的时候,他的想法说法做法,最后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风气。其中的“事”有无数,“是”虽无形,却能感知。
所以时至今日,常常被人提起,国外有识之士也有许多记述。
这有何意味呢?
实事求是不容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不容易。
尊敬的朋友,请实事求是说一说赫鲁晓夫及其公开和暗藏的追随者吧。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