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珩墨:毛先生不在了,但他的话越来越像真理 - 昆仑策
-
子珩墨:毛先生不在了,但他的话越来越像真理
2025-07-23
(写给在现实中渐渐明白一切的人)
那天我无意中听到一位年轻人说:“毛主席说的那些话,现在看,越来越像是真理了。”
我没有插话,但心里却像被什么撞了一下。
是的,毛先生不在了。
他不再登上报纸头版,不再走进课本正文,不再出现在每一个会议上;他的像章、语录、小红书,有些在收藏柜里落了灰。
但他说过的话,
却像在一场又一场的现实里,重新站了起来,
像碑,不是给谁看的,而是压着岁月不偏的。
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以前我们在课本上背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它很宏大、很“口号”。
但你站进人群中去看看吧:
是哪个“领导”把地基挖的?
是哪个“专家”把小麦种高产了?
是哪个“明星”把垃圾清运了?
你下过矿井吗?你去过乡村夜校吗?你跟基层网格员聊过凌晨的巡查吗?
不是。
是人民。
他们没穿西装、没拿稿纸、没上热搜,但他们用手撑起了这个国家的根基。
所以毛先生才那样斩钉截铁地说出来。
不是为了鼓舞,是为了提醒。
而今天,当一些人忘了这一点,甚至不屑提起的时候——
你才会突然意识到:
这句话,比任何时候都更真。
二
“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句话现在很少人挂在嘴边了。
更多人说的是“合规管理”“服务意识提升”“流程再造”……
听起来很高级,很专业,但你一旦真去办点事,常常会撞上铁门槛。
窗口冷脸、电话打不通、责任互踢、形式主义横行。
你这时就会想起毛先生那句话——那句用毛笔写下的、不带任何套话的几个字。
不是为了得分,不是为了考核。
而是因为他真的相信:
人民值得被服务。
这不是姿态,是方向;
不是义务,是根本。
你一旦忘了“为谁服务”,你也就不配做“干部”两个字。
三
“贪污和腐化,是人民最不能容忍的。”
这句话曾被人反复引用,也曾一度被当成“过去的口号”。
可后来,当一个又一个案件被查、一个又一个“躲在后面”的人被拉出来,
我们才知道——这不是口号,这是底线。
毛先生当年为何连战时都要整顿纪律?
因为他知道:人民可以忍饥,可以忍累,但忍不了欺骗、忍不了吃里扒外。
他为什么动不动就说“警惕资产阶级思想”?
因为他看得太清楚:
一旦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劳动,就会脱离人性。
你以为他严,其实他是在防你堕落。
现在你回头看,那些“多拿一点”“搞点待遇”“亲疏有别”的事,是不是都成了今天最深的毒瘤?
所以你说他偏激?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提前写下的诊断书。
四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这话以前读起来像句“集体主义”标语,读多了甚至被人当成“老掉牙”。
可你看看今天的突发灾难里是谁在救人?
是那些背着沙袋逆流而上的消防员,
是那些深夜奔跑到医院的志愿司机,
是那些用自己的热水瓶接开水送人的陌生人。
不是谁让他们做的,
他们只是觉得,这件事必须有人来做,而我可以。
这时候你才明白,毛先生说这句话不是为了鼓动情绪,
而是他真的见过太多这样的人民——
苦难时不怨,奉献时不争,进退之间只问良心。
所以他说:“英雄不在庙堂,在田野。”
你听得进去,这句话就是真的。你听不进去,它也在。
五
“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这话有很多人也说过,但毛先生说的时候,不是建议,是实践。
他创下了“延安整风”,敢于反对“本位主义”,对高层干部批评毫不留情。
他是开国领袖,却严令子女不能搞特权。
他是主席,却终生住在简朴的房间里,不享专车、不搞排场。
他对制度的警惕,不是抽象的,而是带血的。
他亲眼见过制度崩塌后的混乱,知道人性必须有约束,权力必须有监督。
今天,有些人习惯把“规矩”当作“障碍”,把“制度”当作“形式”——但现实不会给你宽容。
每一次失控,都会让人们重新想起毛先生的那句重话。
不是因为他完美,而是因为他说的,都成了后来的伤口。
尾声
毛先生不在了。
他不在开会,不在讲台,不在新闻里。但他像沉在水底的石头,不声不响地压着这个民族的良知与方向。
你可以不提他,但你无法绕过他。
你可以不信他,但你最终会明白他。
现实就像是一块一块揭开的布,慢慢地露出他话语里的锋芒与温度。
不是因为他神圣,而是因为他真。
真诚、真实、真理——
这是他留下的。
所以,你说:
他不在了,可他的话怎么越来越像真理?
不是“像”,是——它本来就是。
来源:星语秘境微信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