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南征|AI警察:“恶有恶报”的精准惩戒体系 - 昆仑策
-
杨南征|AI警察:“恶有恶报”的精准惩戒体系
2025-05-25

当前正在发生的“科技赋能+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正在重塑社会行为的规范框架。其中既包含前沿技术突破,也涉及社会治理范式变革,同时嵌入隐私保护、神经伦理等制衡机制。“数据感知-智能研判-精准处置”的治理闭环,其核心价值在于:既保持了法律刚性,又注入科技柔性,实现惩治效能与社会温度的动态平衡。其与AI雷锋“善有善报”的精准激励体系并行,有利于一个新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一、智能化监控技术体系
1、大数据犯罪预测系统
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如通信记录、金融交易、网络行为等),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潜在犯罪模式。例如,江西省建立的省市县三级线索核查联动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犯罪新动向,动态生成扫黑除恶“态势图”。武汉同济医院的门诊挂号系统也采用类似技术筛选高频低费用户,触发大病救助预警。
2、视频监控网络升级
中国的“天网”工程已覆盖全国主要城市,智能摄像头可自动识别异常行为(如长时间徘徊、物品遗留),并与公安数据库实时比对。深圳试点项目将垃圾分类数据与治安预警系统联动,实现环境治理与犯罪预防的双重效益。
3、数字痕迹追踪技术
针对新型网络犯罪,公安机关利用区块链技术固定电子证据,通过IP定位、设备指纹识别等技术锁定嫌疑人。珠海市公安局建立的智慧警务平台,可对非法买卖电话卡、支付账户等行为进行全链条溯源。
二、动态化惩戒机制
1、分级惩戒措施
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惩戒办法》建立三级响应机制:对电信诈骗主犯实施3年金融账户限制+信用惩戒;对非法买卖电话卡者实施2年通信服务限制,保留基本生活所需功能。这种“大恶严惩、小恶管控”的分级处理模式,与国务院《罚款设定指导意见》中“大错大罚、小错小罚”原则高度契合。
2、跨部门联合惩戒
苏州大学国家监察研究院提出的“腐败预警联动机制”,整合金融、司法、审计数据构建模型,可自动触发对异常资产变动的调查。在康美药业案中,这种机制促使实际控制人承担24.59亿元惩罚性赔偿。
3、行为矫正系统
杭州试点的“反向量化监管”,通过分析居民冬季未缴取暖费、社区食堂消费骤降等“未发生行为”,自动启动关怀核查。类似逻辑应用于云南农业大学食堂的“打菜犹豫时长分析”,实现救济发放与尊严保护的双重目标。
三、制度性保障与创新
1、法律框架革新
《刑法修正案(十二)》增设“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将新型腐败的数字化特征(如加密货币转移、电子提货券受贿)纳入规制范畴。上海金融法院确立的1.5-2倍惩罚性赔偿计算规则,为东旭光电案等重大案件提供判例支撑。
2、技术治理标准
建立联邦学习平台实现数据安全共享(如某市民政、电网、交通三部门数据互通),采用边缘计算技术处理家庭能耗数据,仅输出分类结果而非原始数据,有效平衡监管与隐私。
3、动态评估机制
珠海市公安局的智慧警务系统每季度更新白名单数据源,对短视频平台直播频次、物流网点订单密度等22个维度建模,精准识别乡村旅游区的涉黑风险。
四、实践成效与挑战
1、量化成果
江西省扫黑除恶系统上线后,重大恶性案件发生率下降42%,线索核查效率提升300%;电信诈骗惩戒机制实施首年,涉案金额同比下降67%,申诉纠错率控制在0.3%以内。
2、伦理平衡难点
需警惕“数据暴力”风险,如武汉某社区曾因过度依赖水电数据判断独居老人状态,导致误判率高达15%。当前解决方案包括设置算法透明度阀值(成都社保系统允许调阅20%决策依据)。
五、未来演进方向
1、信用惩戒与心理修复系统
苏州大学团队研发的“共情算法”,在惩戒模型中引入心理修复因子,试点项目显示再犯率降低28%。深圳正探索将碳积分与信用惩戒挂钩,违规企业可通过环保行为修复信用。
2、量子犯罪预测与防御系统
引入量子计算处理超大规模犯罪关联网络,破解加密通信中的犯罪线索。例如,上海自贸区试点量子密文分析,可在不破解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识别跨境洗钱模式,将金融犯罪识别速度提升200%,同时符合《数据安全法》的密文保护要求。
3、神经科学矫正干预
结合脑机接口与EEG监测技术,对暴力犯罪者实施神经反馈训练。广州未成年犯管教所试点项目显示,通过调节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攻击性行为矫正效率提升41%,且避免传统药物干预的副作用。
4、元宇宙空间治理协议
建立虚拟世界行为准则框架,运用数字指纹追踪跨平台虚拟资产转移。杭州互联网法院已构建“元宇宙仲裁沙盒”,可对NFT欺诈、虚拟性骚扰等新型犯罪实施链上资产冻结与身份封禁,实现虚实联动的惩戒闭环。
5、环境DNA社会预警
通过城市下水道微生物组分析,结合耐药基因分布图谱,预判区域性毒品滥用趋势。厦门市公安局与中科院联合研发的“污水毒情指数”,使社区毒品犯罪预警提前期从7天延长至45天。
6、仿生巡逻机器人集群
部署具备群体智能的警用无人机-机器狗协同网络,在城中村等复杂地形实现厘米级侦查。雄安新区“蜂巢警务系统”测试中,机器人集群可自动识别传销聚集信号,处置响应时间缩短至90秒内。
7、社会心理免疫工程
构建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犯罪易感性评估体系,对高风险群体实施定向心理干预。成都“心灵防火墙”项目通过游戏化认知训练,使电信诈骗易感人群的受骗率下降63%,干预效果可持续18个月以上。
(作者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兵棋推演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南征兵推[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北京方圆奇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兵棋设计总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杨南征”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