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不能不重视“土地营养” - 昆仑策
-
侯立虹:不能不重视“土地营养”
2025-05-24

近日看到一篇《土壤健康,生命之源》,不禁想到这些年吃的食物总觉得没有以前的香美,即使食用老家自己磨的面粉,也吃不出当年的津津有味,这些尽管与物质极大丰富有关,但更是土地缺乏营养的重要表现,所以不能不呼吁加强土地的营养,不能过度使用化肥竭泽而渔,留下疯狂向土地索取的千古遗憾。
《土壤健康,生命之源》痛心疾首地指出“这片承载生命的土壤正悄然‘生病’——农田中的钙、铁、锌等矿物元素已流失过半,化肥农药的滥用让土地板结酸化,有机质锐减至世界均值的一半”。并就“当我们向土地无尽索取时,是否想过:土壤的病终将成为人类的痛?土壤之殇,食物之危土壤中的矿物质是植物合成营养的基石,更是人体酶系统运作的关键”,针对“过去几十年,过度依赖化肥导致土壤‘偏食’,秸秆与有机肥不再回归土地,微量元素严重流失”,揭示了“农作物看似高产,却因‘隐性饥饿’而营养匮乏”土地缺乏营养严重性,以中国科学院徐恒泳教授“土壤矿物元素的缺失直接引发人体合成障碍、代谢紊乱,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高发与之息息相关。当食物失去天然养分,健康便如沙上筑塔”,大声疾呼重视土地营养。
这篇文章提出了土地缺乏营养和如何恢复土地营养两大问题,迫使我们走进土地营养,了解土地营养。所谓“土地营养”,就是土壤中能直接或经转化后被植物根系吸收的矿质营养成分,也就是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土地营养,与土壤肥力有直接关系,所谓“土壤肥力”,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它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土壤中的营养成分是有限的。如果土壤被连续种植,那么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可能会“消失殆尽”,这就让我们想起昔日的“歇地”,就是对上年种过容易使土地付出太多营养的庄稼,次年这块地要歇息一季度,什么也不种。
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是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综合表现,而“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这就显得合理施肥的格外重要,不仅要注重平衡施肥,还要重视施用有机肥料,增加有效养分的供给,有效提高植物根系的活动能力,提高土壤及植物根际微生物的总量,进而增加土地的肥力和营养。
大家不知道还记不记得,1959年,老人家看到河北吴桥县王谦寺公社一个很穷的生产队,因为大力养猪积肥,既解决了吃肉问题又解决了肥料问题,使粮食产量一年翻一番,穷队变成富队,随即隆重发表《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要求全党充分认识“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号召全国“大养特养其猪”,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解决肥料的主要来源,实现农业循环发展, 各级政府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对饲养生猪卖给国家的农户采取奖励工分、粮食、化肥等措施,由此掀起了举国上下大搞养猪积肥活动。《人民日报》1960年9月29日隆重推出《养猪必须注意多积肥》社论,要求充分认识养猪必须多积肥的重大意义,自觉把积肥作为养猪的首要目的,并坚持与常年积肥和季节突击积肥、集体积肥和社员个人积肥、深坑大圈积肥和沤绿肥、群众运动和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四结合”,以积造大量肥料促进全国各地粮食产量纷纷“过黄河,跨长江”,呈现出农林牧一体化的协调快速发展和飞跃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后来分田单干后,绝大部分农户从自己眼前收益出发,不再重视土地营养,也不再生产农家肥“喂地”,基本上抛弃了农家肥等钾肥,而是急功近利,一味使用化肥,不顾土地承载能力,不顾土地能否生产出有营养的农作物,拼命追求高产,追求化肥的催生效应。此等过量的施用化肥,就像养鸡用鸡饲料等方法大量催产蛋弄得鸡蛋远不如土鸡蛋营养、养猪催肥远不如土猪肉香一样,缺乏营养的土地虽然产量很高,但粮食自然缺乏营养,吃着缺少面香,使农业从一个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变成今天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给中国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大量施用化肥,用地不养地,危害到底有多大?《央视报道:化肥危害到底有多大?很多人其实根本不知道!》(搜狐2019-06-19)进行了真相披露:
一是化肥对土壤的危害引起土壤酸碱度变化。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尤其连续施用单一品种化肥,不仅造成土壤严重酸化,导致有毒物质的释放,或使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土壤酸化还能溶解土壤中的一些营养物质,在降雨和灌溉的作用下,向下渗透补给地下水,使得营养成分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化,影响作物的生长,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更严重的是不仅破坏了土壤肥力结构,还对土壤产生污染,这种看不见的土壤污染,隐形危害要比环境污染厉害得多。
二是过度使用化肥形成连锁危害。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作物徒长,容易倒伏,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也使得作物抗病抗逆能力显著下降,导致作物体内过量的氨基酸、糖类无法被作物及时转化为蛋白质等大分子,也就引来了害虫的青睐,消灭病虫害不得不增加农药用量,这种连锁的危害让农民头疼,更直接威胁食品安全。
三是过量施用化肥破坏水环境,过量使用化肥,肥料就会在浇灌或下雨时流入周围的河流湖泊,破坏水环境,造成水源污染。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过量的肥料还会渗入20米以内的浅层地下水,使得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国家要求减少化肥施用量,修复土壤、缓解环境压力。农业部多次强调,应大力执行土壤修复,也采取了热力学修复技术即利用热传导或热辐射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土地填埋法即通过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调节土壤的营养、湿度和pH值,堆肥法即利用传统的堆肥方法降解土壤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植物修复即运用农业技术改善土壤对植物生长不利的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限制条件,恢复重建自然生态环境和植被景观等举措,使农民乃至全国人民不受“毒地”危害,逐渐吃上健康营养的粮食和农作物。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毛主席当年的综合协调循环发展之伟大,也由此证明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英明。
所以,今天面对土地迫在眉睫的缺乏营养,面对吃着不香缺乏营养的严重现实,重读毛主席《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显得格外亲切,格外读出人民领袖思想的深邃、远见的卓识和从人民需要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读出当今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
1、毛主席这封信以小促大,提出了农村农业永久永续发展伟大战略。
毛主席这封信高瞻远瞩通过吴桥县养猪积肥提高粮食生产改变落后面貌典型事实,提高全党全国“农业要抓住水和肥这两个东西”的认识,通过实现“一亩一口猪”解决粪肥把粮食搞上去。不仅展现了农村农业永久永续发展战略,也提出了农林牧互相推进的辩证关系,以及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和提高发展水平的出路。尽管是以信的形式出现,却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里程碑。
正是伟人引领那个时代极端重视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土、肥、水”,大力提高耕地质量,形成了我国大面积的高产、稳产农田,奠定了后来农业发展的基础和基石。
2、毛主席这封信远见卓识,反映着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态农业发展。
吴桥县养猪积肥提高粮食生产改变落后面貌,在一般领导干部看来不过是无足轻重小典型,而总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的人民领袖,却高屋建瓴抓住这个典型关乎国计民生的本质,不仅将此作为党领导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开掘人民群众智慧改善农业发展环境的途径,而且把养猪积肥与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的土地营养、把生产制作有机肥料与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发展生态农业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既包括改良土壤、增加土地营养,也包括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提高肥效,还包括广辟肥源特别是开辟保证农作物持续增产有机肥料的肥源,这就从根本上提出了引领我国农业生产力迅速而有效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着力点,保护土地生态,着力发展有机农业,以保证人民世世代代的幸福。
毛主席虽然也积极重视发展化肥工业,但更重视有机肥的生产,在建国初期就发出“养猪积肥”的号召,这封关于养猪的信又以“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是有机化学肥料,比无机化学肥料优胜十倍。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清晰勾勒出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健康农业的基本框架,也奠定了日后生态农业的基础。
毛泽东时代,厩肥、绿肥、堆肥、沤肥、老塘水、河淤泥、沼气渣、风化煤等广泛肥源被用于提高土壤腐殖质,形成了全国性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建造“海绵田”的群众运动,在致力推进化肥工业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有机肥料的推广使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毛主席去世后,农业八字宪法被抛弃,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化肥农药滥用造成土地污染,加之转基因种子泛滥,导致土地缺乏营养,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粮食在国际上缺少竞争力,还可以从任由市场来调节养猪业,猪肉吃不出香的味道和居高不下的价格等无可辩驳的事实,体悟到毛主席重视养猪造肥的伟大,体悟农民俗话“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深刻哲理。
现在重唱“千山万水连着天安门,毛主席是咱社里人”也就格外亲切,也就更加珍惜“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
3、毛主席这封信,是“毛主席比我们早看50年”的真是见证有力,他勾画的农业综合协调发展蓝图至今益发显得伟大。
开国将军王震曾说“毛主席至少比我们早看50年”,这不仅指政治方面,也表现在经济方面。且不说奏响集全国之力开发大油田、研制两弹一星的绝唱,也不说推出《论十大关系》的辩证发展理论经典之独树一帜,单就农林牧综合发展保护土地生态的战略,足见伟人目光远大。
毛主席在信中不仅提出“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要把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辩证发展战略,而且把大力发展养猪业置于循环发展的关键位置,因为“肥料是植物的粮食,植物是动物的粮食,动物是人类的粮食”,而“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一人一猪,一亩一猪,如果能办到了,肥料的主要来源就解决了”,这些看似人人都懂的道理,看似人人都可以看到的现象,但一些专家硬是提出种种匪夷所思的理论,让抛弃有机肥料,大量引进化肥,造成现今的土地严重缺乏营养。
文末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化肥并非一无是处,土地均衡营养也不能没有它,尤其是有机肥充分保证的前提下,这也是为什么分田单干头几年化肥效果特别明显原因,只是不能过度尤其是单一使用;
也应指出,农民也不是不知道土地营养的重要,不是不知道土地透支的危害,而是有机肥投入大见效慢,还怕动地(因为一动地自己先前的“喂地”投入就白搭了),多方原因造成过度使用化肥,掠夺性刺激土地获取高产,很少考虑土地健康和农业持续发展;
还应指出,重温养猪积肥保护农业生态,也不是要回到大搞养猪积肥年代,而是珍惜昔年增加土地营养保证土地健康、生产有机粮食和农作物,使人民群众生活健康的发展目的和道路;
更应指出,有些人明知道庄稼需要化肥也需要有机肥料,也知道科学施肥科学种田科学夺取高产的道理,更知道人民群众需要也喜欢有机粮食和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可就是无视那个伟大时代喂地保证土地营养的作用,一味强调所谓的粮食多了、“吃饱了”,不仅无视过度使用造成的土地缺乏营养和土地污染的严重现实,还无视事实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土地生态抹黑为“吃不饱”,真有些“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味道。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视频讲话),良好的土地生态,也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总书记还有段名言“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我们由土地健康回顾毛主席关于养猪的一封信及其由此开展的大搞养猪积肥,发展有机农业,保护土地生态活动,不仅仅是追思老人家的伟大和高瞻远瞩,而是应从土地营养看到目前农作物看似高产却因“隐性饥饿”而营养匮乏的本质,立足农业科学发展的大农业观,根据“两山”理念的内在要求,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让人民群众能够吃上放心粮食,吃上放心农作物,这就是重视“土地营养”的根本所在。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