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资本操控、舆论暗战与新冠白皮书的“沉默螺旋” - 昆仑策
-
周忠:资本操控、舆论暗战与新冠白皮书的“沉默螺旋”
2025-05-20
资本操控、舆论暗战与新冠白皮书的“沉默螺旋”
——解构后疫情时代的信息博弈困局
最近,全国多地正悄然经历着新冠的新一轮流行趋势,近日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宣布延期高雄演唱会的消息,也使得这次疫情受到广泛关。但是,中国政府发布的《关于新冠疫情防控与病毒溯源的中方行动和立场》白皮书,却受到冷遇,这不能不让人警觉。全国多地新冠疫情的再次流行提醒我们,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松懈。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做好个人防护,积极接种疫苗,打击媒体自媒体平台的误导,共同应对这一挑战。我们才能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一、新冠白皮书的“冷处理”与舆论场的结构性失衡
2025年4月30日,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新冠疫情防控与病毒溯源的中方行动和立场》白皮书,以1.4万字的篇幅系统梳理抗疫历程、驳斥“实验室泄漏论”、呼吁全球科学溯源。如今新冠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媒体、专家、互联网依旧没有力挺白皮书,这份承载着科学证据与国际责任的文件,在中文互联网上却陷入“沉默螺旋”——热搜缺席、讨论寥寥,部分主流媒体甚至刻意淡化处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某顶流明星的绯闻在24小时内收割数十亿阅读量。这种舆论场的“冰火两重天”,折射出后疫情时代中国舆论生态的深层危机。
从传播学视角观察,白皮书遇冷绝非偶然。美国彭博社、路透社等外媒早在2024年便通过“知情人士称”等模糊信源,精准预测中国防疫政策调整轨迹;而国内部分专家、媒体自媒体账号在白皮书发布后,为了利益,仍执着于炒作“防疫过度论”“经济代价论”,形成事实上的“对冲叙事”。这种舆论博弈的背后,是西方尤其是美国16亿的作用和资本力量、意识形态渗透与传播技术变革共同编织的复杂网络,阶级斗争以旧严峻,颠覆势力无时无刻都在调动资源威胁中国安全。
二、资本操控的“双重面孔”
1. 媒体所有权的跨国渗透。美国施普林格集团(Axel Springer SE)控制《政治报》《商业内幕》等媒体,其母公司曾接受中情局700万美元资助,形成“情报-媒体-资本”三位一体的操控体系。这种模式通过收购、合资、内容合作等方式渗透中国媒体、平台、自媒体领域,某些“独立评论人”账号的注册地、服务器、资金流向均存在境外关联痕迹。当白皮书触及美国生物实验室等敏感议题时,美国资本控制的相关账号立即启动“限流—限评—删帖”组合拳,完成舆论场的“精准消毒”,甚至故意制造热点对冲白皮书。
2. 算法推荐下的“信息茧房”。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立场观点基本对国家不是很友好,推行西方价值观。它们的算法模型,将用户点击率、停留时长作为核心指标。资本操控的营销号通过制造“美国抗疫神药”“中国防疫失败”等对立话题,利用情绪化标题和碎片化叙事收割流量。数据显示,2024年新冠相关话题中,“武汉病毒”“赔偿论”等标签内容传播指数是科学溯源内容的3.2倍。算法的逐利本性,使真相在流量竞争中节节败退。
3. 舆论场的“影子定价”。我们的部分财经媒体自媒体长期受幕后资本操控,通过“政策解读”收取境外智库咨询费,形成“信息—资本—权力”利益链。当白皮书揭露美国德特里克堡实验室关闭与电子烟肺炎的时间关联时,某知名财经博主立即发布《中国抗疫代价远超美国》的对比文章,文中数据来源被证实为美国CDC未公开的内部文件。这种“付费发声”机制,使专业领域的公共讨论沦为资本博弈的棋盘,危害中国的战略安全。
三、公知话语从公共理性的异化到意识形态工具
1. 历史记忆的解构与重构。中国公知对国家好像很有意见,部分公知刻意淡化2020年“病毒溯源政治化”始末:当世卫组织3月报告明确“实验室泄漏极不可能”时,他们高呼“中国应开放更多实验室”;而当2024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与北卡罗来纳大学基因编辑项目的关联时,公知和专家却集体失声。这种“选择性失明”,实质是意识形态站队取代科学精神。
2. 话语体系的殖民化移植。我们的舆论可能是全球最自由的,对反对国家民族的言论很宽容,媒体自媒体打击“爱国者”、围剿张维为等宣扬中国价值观的人,污蔑国家民族却一路通畅。某些意见领袖将西方“政治正确”话语包装成“普世价值”,构建“民主-威权”“自由-管控”的二元对立。在新冠议题上,他们推崇“群体免疫”却无视欧美百万死亡病例,推崇“信息自由”却对福奇邮件曝光、CDC数据篡改等事件保持沉默。这种话语霸权,使公共讨论陷入非黑即白的逻辑陷阱。
3. 知识权力的资本化。在对对外开,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高校智库、咨询机构纷纷与资本合流,形成“学术—资本—媒体”复合体。某高校公共卫生学院发布的《防疫成本效益分析》,被证实接受某外资药企资助,其模型将老年人死亡率折算为“经济活力损失”,完全背离公共卫生伦理。这种知识生产机制的异化,使专业意见沦为资本代言工具。
四、从制度和技术防御到价值重建舆论治理
1. 牢牢占领舆论阵地。毛主席说过:“舆论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那么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我们在对外开放中,片面强调招商引资,带来了很多负面现象。外资基本进入我们的各个领域,不少国有媒体也引进外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大举侵入,影响着我们的舆论导向;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自媒体、平台外国资本所占份额很大,基本沦为它们的喉舌,压制有识之士和爱国者话语权;监管者可能有百花齐放的想法,审查不是很严,客观上放任了这些负面声音。这些媒体自媒体、平台采取技术手段带节奏;主流媒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没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大篇幅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是旗帜鲜明的讲政治,系列化的宣传解读,而是播出就行。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舆论战线,坚决占领舆论上甘岭,采取政治、法律、经济、群众等结合的舆论防控体系,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爱民族的风气,从严治理舆论投降主义,收复舆论阵地,牢牢把握舆论大方向,取缔那些外国资本控制的问题平台、媒体自媒体,严厉打击攻击党国家民族的人和事,形成高严态势,确保舆论阵地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
2. 构建“防火墙—过滤器—反制器”三级体系。(1)技术防御层。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信息溯源系统,对境外资金注入的自媒体账号进行穿透式监管。某试点平台已实现“境外IP注册-资金流向-内容传播”全链路追踪,封禁违规账号1.2万个。
(2)内容过滤层。研发AI语义分析系统,建立包含200万条敏感词、5000个叙事模板的“反渗透词库”。当检测到“实验室泄漏”“赔偿”等关键词时,自动触发多维度事实核查弹窗。
(3)国际反制层。联合全球17国成立“数字真相联盟”,共享社交媒体虚假信息数据库。针对马斯克曝光的“美国政府资助病毒研究”文件,通过开源情报(OSINT)技术溯源至五角大楼承包商。
3. 重塑公共讨论的“价值锚点”。(1)激活历史记忆,将新冠溯源与近代中国“科学救国”传统勾连,重释伍连德抗疫、汤飞凡研制青霉素等历史事件,构建“科学防疫-民族自强”的叙事谱系。宣传英国等国媒体披露的美国莫得纳公司合成病毒的新闻、美国北卡罗纳州大学巴里克教授合成冠状病毒的“冠状病毒之父”、德特里克堡病毒泄露等事件,让人们分清是非。
(2)构建情感共同体,宣传武汉军人运动会美国奖牌极少,随后武汉就发生新冠的事件。通过《武汉日夜》《中国医生》等影视作品,将抗疫叙事转化为集体记忆符号。数据显示,2024年“抗疫精神”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突破800亿次,形成强大的民意基础。
(3)创新话语表达,借鉴《觉醒年代》的叙事策略,用“实验室的灯光VS华尔街的暗流”“方舱医院的人性光辉VS政治甩锅的冷血算计”等对比框架,打破公知的话语垄断。
4. 培育“数字公民”的批判性思维。(1)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在中小学开设“信息甄别”课程,通过“谣言破解实验室”等互动项目,培养青少年对“标题党”“阴谋论”的免疫力。某试点城市测试显示,学生信息鉴别准确率提升47%。
(2)建立“公民科学家”网络,鼓励公众参与病毒基因测序数据众包分析,已有3.2万名志愿者通过“全球病毒地图”平台提交样本数据,形成民间溯源力量。
(3)发展“分布式传播”生态,支持TikTok、Telegram小红书等平台建立“科学真相频道”,用算法推荐机制对抗“信息投喂”。某科普博主的病毒模型解读视频,在48小时内获得超千万次国际转发。
五、在认知战中争夺未来
新冠白皮书的舆论遇冷,本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硝烟的战争”。当资本力量通过算法、资本、话语构建起“认知护城河”,当公知群体异化为意识形态传声筒,舆论场的争夺已超越单纯的信息传播,成为关乎国家主权与文明存续的终极较量。中国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但绝不能放弃对价值坐标的坚守——唯有让科学回归理性、让真相穿透迷雾、让人民掌握话语,才能在这场认知战中赢得未来。
正如《毛选》所言:“舆论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这场舆论博弈没有退路,唯有以“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敏锐、“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洞察,方能筑牢意识形态的安全堤坝,让真相永远站在历史的一边。
(摘自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