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美及全球多边贸易协定的推进引发广泛关注。然而,面对美国在贸易谈判中表现出的“虚伪性”与“突变性”,我们需以历史为镜、以现实为鉴,既要看到合作的可能性,更要清醒认识到其资本逻辑下的战略本质——任何协议的签署都可能成为新一轮博弈的起点。中国需以底线思维筑牢防线,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为更长远的战略博弈预留空间。
一、美国的“规则霸权”:虚伪承诺下的战略陷阱
美国在贸易协定中的表现一贯以“规则破坏者”与“利益至上者”的双重面目示人。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单方面加征“对等关税”,到拜登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滥用301条款,其核心逻辑始终是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例如,美英近期达成的贸易协议虽宣称“扩大市场准入”,但美方仍保留对英国汽车产业的高额关税(前10万辆车10%关税,超量部分25%),并试图通过“优先待遇”条款为未来加码埋下伏笔。这种“表面让步、实质设限”的操作模式,暴露了美国通过局部协议瓦解多边体系、逐步压缩他国战略空间的真实意图。
历史经验更印证了美国的不可靠性。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表面解决贸易逆差,实则通过资本泡沫摧毁日本制造业根基;2018年贸易战中,美方以“对等”之名行单边制裁之实,最终导致全球供应链紊乱,自身也付出通胀加剧、企业受损的代价。如今,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关键领域构筑“小院高墙”,以“友岸外包”重构供应链,其本质仍是通过技术霸权与规则霸权维持经济主导地位。
二、历史教训:盲目乐观的代价与战略定力的重要性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的教训尤为深刻。面对美国以“贸易失衡”为名的打压,日本一度通过扩大进口、开放市场缓解压力,却未料到美方将《广场协议》与《美日半导体协定》捆绑推进,最终导致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这一案例警示我们:贸易协定若缺乏对等性与约束力,可能成为单边主义的“特洛伊木马”。当前中美经贸博弈中,美国正试图复制这一模式。一方面,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限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以“印太经济框架”分化区域合作,迫使盟友在中美间选边站队。若中国因短期协议红利放松警惕,可能重蹈日本覆辙,陷入“开放即让渡”的被动循环。
三、中国应对之道:以韧性筑基,以创新破局
面对复杂外部环境,中国需构建“攻守兼备”的战略体系:
1.筑牢国内经济基本盘。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扩大内需降低对外依赖。2023年中国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超80%,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同时,需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关键领域(如芯片、新能源)国产替代,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多元化国际合作网络
2.依托RCEP深化区域合作,2023年中国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占比超30%,东盟连续多年稳居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拓展新兴市场,以数字贸易、绿色能源等新领域合作对冲传统贸易摩擦风险。
3.强化规则博弈主动权。积极参与WTO改革,利用多边机制揭露美国单边主义行径。2025年中国已就美方“对等关税”向WTO提起诉讼,强调其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此外,需加快与其他国家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如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分化美国盟友阵营。
4.技术突围与创新生态构建。针对美国技术封锁,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2023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4%,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
四、警惕“协议陷阱”:在斗争中把握战略主动
贸易协定的签署绝非终点,而是博弈的新起点。中国需以“动态平衡”思维应对:一方面,通过协议争取喘息空间,为产业升级争取时间;另一方面,需预设“熔断机制”,对美方可能的背信行为建立快速反制通道。例如,针对美国可能加征的药品关税,可提前储备替代供应链,并联合欧盟发起WTO争端诉讼。
同时,需加强舆论引导,揭露美国“规则霸权”的虚伪性。通过国际组织、智库合作发布研究报告,量化分析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的损害,争取发展中国家支持,构建“反单边主义”统一战线。
以历史耐心应对百年变局。从“广场协议”到“芯片战争”,美国资本逻辑下的贸易政策始终服务于其霸权目标。中国既不能因短期摩擦放弃开放,也不能因协议红利丧失警惕。唯有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内力,以制度型开放拓展空间,在斗争中锤炼战略韧性,方能在百年变局中守住阵地、赢得主动。正如中央政治局会议所指出的:“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这或许是对当下复杂形势最清醒的注脚。
作者:钟诚功;来源:周忠视角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