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深刻反思超标劳务派遣和层层业务外包的严重隐患 - 昆仑策
-
弘毅:深刻反思超标劳务派遣和层层业务外包的严重隐患
2025-08-27

2025年8月22日3时10分左右,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的川青铁路青海段尖扎黄河特大桥,辅助钢梁架设的吊索塔架前端扣索突然崩断,截至8月24日中国中铁发布公告,造成12人遇难、4人失联。16条生命的安危,不仅再次唤醒安全生产警钟长鸣,而且到了必须更加深刻反思或劳务派遣或业务外包造成的巨大潜在隐患。
据工商注册信息显示,中铁大桥局集团七公司注册资本3.6亿元,2024年的参保人数却只有325人,由此不难想见其劳务外包的使用已经到了什么样的惊人程度:除了一线的施工人员,工程监理、安全监测这些关键岗位是不是也在外包或者使用临时工呢?(子夜呐喊《中铁公告被批冷血,说说事故背后的层层转包》,2025年08月25日)。同时,中铁大桥局集团注册资本42.87亿、参保人员1715人,2024年企业营收高达543.91亿,如上数据刺眼地折射出类似中铁大桥局集团的国有企业,已经成为劳务派遣和业务外包的重灾区,到了必须高度重视之时。
一、超标劳务派遣属于违法,
国家正在依法遏制
根据《劳动合同法(2012年修订版)》第66条“劳动合同用工是我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2013年12月,人社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审议通过,第4条明确“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使用的被派遣劳动者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10%”。同时,第3条进一步强调“用工单位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使用被派遣劳动者”。
但是,长达12年时间,部分用工单位要么远超劳务派遣不得超过用工总量10%且仅限于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岗位,要么“假外包、真派遣”,要么直接转为“业务外包”,致使灵活用工人员高达2亿多,严重危害劳动者权益、危害高质量充分就业、危害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4月1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人社部明电〔2025〕6号),强调“依法整治未经许可擅自经营劳务派遣,包括各类以人力资源服务、共享、代理、合作以及转包、加盟等方式的假外包、真派遣;矿山企业井下作业非法使用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单位无故拖欠或克扣用工单位支付的工资款,不依法参保”,直指“假外包真派遣”、高危岗位非法用工、社保欠缴等积弊,违法超标使用劳务派遣正在得到遏制。
二、 层层业务外包是否合法,
亟待法理剖析破除
根据《民法典》第791条第三款“禁止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禁止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设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过程,是否存在“承包人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分包单位将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等违法外包,亟需深入调查。
尤其,尖扎黄河大桥主跨366米,跨度世界第二,“大桥合拢”阶段施工,必然是最为重要的“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然须遵照第791条第三款“必须由承包人自行完成”,是否承包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自行完成,同样亟需深入调查。
《劳动合同法(2012年修订版)》与人社部《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法条清晰明确“劳务派遣不能超过用工总量10%,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岗位使用”。但是,却形成高达2亿多的灵活用工。究其根源,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京东顺丰外均规避劳动关系,无需谈及劳务派遣,几乎全部为灵活用工。
尤其,绕路《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刚性约束,通过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第二条“本指引所称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 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及第5条第二款“企业应当权衡利弊,避免核心业务外包”缺乏刚性界定,将劳务派遣转为业务外包。
三、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需要人有良知、国有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日益雄厚,农产品产量居全球首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全球第一。老百姓真的已经有条件过上好日子。
但是,伴随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社会财富快速聚焦到极少数人手中。究其根源,几何式增长的“要素分配论”,严重冲击《宪法》确定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同时,人工智能替代与996延长劳动时间,严重冲击着劳动就业。尤其,劳务派遣、业务外包等非规范用工,使本应获得高质量就业的岗位空间,以劳务派遣与业务外包形式,成为高达2亿多的灵活就业岗位。
面对中国富豪榜富豪们动辄千亿财富,确实是一个家庭几辈子、几十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但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无限制地将规范性用工绕过法律规制,寻找“指引条文”非刚性漏洞,形成可以支付廉价工资的业务外包,是否已经丧失了基本人伦良知。尤其,当我们的国有企业成为业务外包重灾区之时,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面对资本逐利,“人有良知”的呼唤,应该振聋发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法治健全的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专章布局,提出了“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命题。无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无不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奠定了扎实基础。无论党和国家、还是学者志士都为捍卫法律尊严而努力。
但是,仅仅因为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存在些许非刚性漏洞,便可成为高达2亿灵活用工的第一蚁穴源头。“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重道远!
(作者系高校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