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熟悉的街头巷尾,“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随处可见——派出所门口、政府大厅、办公楼墙面,庄重醒目,赫然提醒着所有为政者的初心。可惜的是,有些人嘴上喊着“为人民服务”,心里装的却是“为自己表演”。
最近几起社会事件让人深思:湖南宁远盘先生曝光乡政府上班缺岗,却换来民警深夜上门;防城港女司机拍摄亮证逼停,半夜被要求删视频;武汉举报论文造假者,也被夜访。这些事件共同点不是偶然,而是折射出某些地方官员的“作秀式服务”——表面整齐,实则傲慢。
毛主席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不是让你端着架子做表演,更不是让你摆拍口号、拿老百姓出气。真正的服务,是实干而非作秀,是担当而非掩盖。
事件串联:口号响亮,行动刺眼
宁远事件大家耳熟能详:乡政府上班时间规定八点,八点十九分便民大厅空空如也,签名表二十七人仅五人签到。盘先生拍视频发朋友圈,本意是督促改进,却迎来四名警察夜访,老人吓到拿农药。
官方回应“核查内部信息外传”,强调“全程记录、交流平和”。可对普通百姓来说,夜里的敲门声再温和,也是恐惧。如果为人民服务是这样的“作秀”,那谁还敢监督?
防城港、武汉类似,面对合理质疑不是立刻整改,而是先想着“消音”。这就是作秀心态:对上汇报一切平稳,对下摆出官威,外表看似忙碌,实则对群众疾苦毫无触感。
舆论为何愤怒?人民不是道具
公众愤怒的根源不在于个别民警的行为,而在于对“为人民服务”口号的反差感。
老百姓不怕你工作有疏漏,怕的是遮丑盖丑。大家能理解乡镇干部辛苦,能理解偏远地区通勤不易,但不能理解有人宁可夜里敲门、制造寒蝉效应,也不愿白天调整作风。
毛主席当年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实打实地把老百姓放在心尖上:吃的是草根,住的是窑洞,打的是硬仗,绝无“作秀留痕”的小心思。而今个别地方,却把这五个字变成墙上的口号、会议的PPT、宣传片的标配,却忘了它是治国的根本理念。
人民不是你的业绩背景板,更不是掩盖问题的牺牲品。一旦“服务”变“作秀”,信任就会崩塌。
“作秀式服务”的三大顽疾
从宁远到防城港,问题并非孤立,背后是三大顽疾:
第一,面子工程替代里子工程。
作秀的本质是形式主义。有人天天喊“优化营商环境”,可审批大厅空无一人;有人标榜“服务群众零距离”,可民警夜访百姓家却毫无心理负担。这种把精力放在“看起来很美”上的治理,迟早会遭遇反噬。
第二,权力错位与角色傲慢。
“人民警察为人民”,不是“为领导”。一些人把权力当特权,把监督当挑衅。把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诲当口号念,却忘了这是对自己职责的要求。真正的公仆,是放下身段为民解忧,而不是端起官架“摆拍”。
第三,政绩观扭曲,怕出事胜过怕出问题。
有些官员最大的能力是“维稳”,最大的追求是“别出负面新闻”。出了曝光视频就慌张,想着“删帖”而非“整改”。殊不知,真正的稳定来自群众满意,不是删帖删出来的。
危害:作秀让权力与民心渐行渐远
“作秀式服务”最大的问题是消耗信任。
老百姓原本相信“为人民服务”是行动指南,可当看到曝光换来噤声、监督换来夜访,信任就被掏空。没有信任的政令,注定执行不了;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傲慢。
历史早已证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毛主席当年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干部的提醒:权力从哪来?从人民而来。服务做成作秀,权力就会从人民心里失去根基。
回归初心:让“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要根治“作秀式服务”,必须重拾初心:
其一,干部要知敬畏。
权力不是作秀的舞台,法律是硬约束。任何执法都必须依法依规,不能“夜访施压”。否则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亵渎。
其二,治理要重实干。
出现问题不可怕,怕的是掩盖。群众监督是宝贵财富,曝光缺岗是改进契机。毛主席说“为人民服务”,不是让你拍胸脯喊口号,而是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民心。
其三,政绩要回归初心。
政绩不是微博热搜数量,更不是零负面新闻,而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的为民服务,要能让百姓说:“找警察能解决问题,而不是被警察找麻烦。”
尾声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它不是墙上的标语,也不是领导讲话的点缀词。有些人必须明白,毛主席当年说这句话,不是让你作秀的,更不是让你用来当挡箭牌的。
午夜的敲门声,应该是救援而非惊吓;人民警察,应该是群众的靠山,而不是某些人面子工程的工具。
当每个执政者都把“人民”装在心里,权力才能不走偏,作秀才会无处藏身,社会才会真正稳定。
来源:星火小院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