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说中国AI落后2到3年的人,自己都开始心虚了。
施密特这个当过谷歌CEO的人,前两年还在强调差距,结果转头自己在《纽约时报》写文章承认,中国已经并驾齐驱,甚至有地方超过美国。你说这算不算打自己脸。
施密特写的文章标题很直接,《DeepSeek、Temu、TikTok,中国科技渐露领先之势》。要是放在以前,美国人根本不会提及这类话题。
文章里直接点名,中国开源模型给世界研究人员带来影响力,美国公司还在收高额费用(来源:《纽约时报》2025年2月5日文章)。
这一对比,其实就是在暗示,美国的那套商业逻辑被中国的开源模式给冲击了。
我查了下背景。2023年7月,施密特跟基辛格还在北京开会,当时他们感觉中方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还处在早期,没形成系统乐观情绪。
可到2025年初,施密特身边的研究员再去中国,发现整个氛围不一样了,DeepSeek已经成了饭桌话题,电动车遍地跑,无人机送餐成了常态。
这落差,不是差两三年能解释的。
数据呢就摆在那儿。2023年呢,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超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数据来源: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24年统计)。
2024年,中国培养的STEM毕业生人数,超1100万,是美国的四倍多(数据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4年报告)。
这意味着什么?
人才在这儿,应用场景也在这儿,那模型的迭代,还有落地速度,自然就变快了。
美国公司动辄几亿美元训练一个闭源大模型,中国公司反过来开源,让所有人都能用。效果就是,中国模型在全球开发者社区的传播速度,比美国还要快。
这跟二十年前智能手机的情况很像,苹果做得精,但安卓开源铺开,全球市场被迅速占领。
施密特自己当过谷歌CEO,他难道不懂这套逻辑吗。可他还是选择现在才说出来,为什么?
我觉得有两点。
第一,他要提醒美国,别再自以为永远领先。
第二,他其实也被现实打动了,不说不行了。
中国于大语言模型、电动车、无人机、跨境电商等领域,已然形成立体之优势。
Temu、TikTok、小红书和Shein都在全球下载榜前列(数据来源:SensorTower2024年度全球APP下载榜)。
这不是宣传,这是市场投票,
中国人自己听到已经超过美国,有些人反而接受不了。
为什么?因为习惯了长期被教育我们落后,我们差距大。突然有人说你跑到前面了,就像有人骂了你祖坟一样别扭。这就是心态问题,可看清事实才是关键。
战忽局这词也有人提,说是故意让美国低估。可我觉得实际情况更微妙。中国人就算把成绩摊在桌面上,美国人也不信。他们更愿意相信“中国永远落后几年”。
那好啊你就继续低估吧!低估的结果,就是反应慢半拍,错过关键窗口。
美国的难处在于,其大学和创新体系确实强大,但研究经费却被削减了,与此同时商业公司为了追求利润,紧紧掌控着模型资源。
中国的情况则恰好相反,竞争十分激烈,技术迭代的速度很快,低成本的方案也能够顺畅运行。DeepSeek的案例就是很好的证明,用更少的资源,取得的成果与美国相差无几。
我也在想,如果施密特早两年就承认中国AI的进展,美国政策会不会不一样。可问题是,他们的精英宁愿相信差两三年的安慰剂,不愿意相信现实已经改写。就像有人堵着耳朵说自己还在头等舱,结果发现旁边那架飞机已经飞到前面去了。
所以现在的局面,其实不是“中美差两三年”,而是“美国人心理上落后两三年”。
现实已经摆在眼前,中国远远落后美国的时代被终结了。
作者:偷影子的人呢;来源:七月的影子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