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新:纪念“九三”,不能忘朝鲜将士血染东北 - 昆仑策
-
王忠新:纪念“九三”,不能忘朝鲜将士血染东北
2025-08-25

14年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有抗日武装中,东北抗日联军独具鲜明的国际主义色彩,甚至可称为是一支国际联军,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也是一面高扬的旗帜。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朝联合抗日,更是东北抗联的浓墨重彩。
一、易名“东北抗日联军”凸显抗日的国际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恰如鸟之两翼,相互配合,缺一不可。1935年7月,针对日益严重的法西斯恐怖,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反法西斯战争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策略。
随后,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提出“联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众作友军,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和国家,对一切对中国民众反日解放战争守善意中立的民族和国家建立友谊关系”。
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依共产国际的指令和《八一宣言》的精神,将所属“东北人民革命军”部队联合地方义勇军筹组“东北抗日联军”,这个易名的改变,凸显了三大特点:
其一、统一了东北的抗日武装。若叫中国工农红军,对于动员更广大的人民抗日有局限性;若叫东北人民革命军,很多东北的抗日武装不能接受,很多“拉杆子”抗日的地主阶级,对“人民”与“革命”很难接受,还有很多抗日队伍,也不懂啥是“人民”与“革命”。而“东北抗日联军”的名字,简洁明了,突出了东北抗联是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织形式。
其二、强化了东北抗日武装的整体性。以各方都能接受的“东北抗日联军”之名,更明确了抗日压倒一切。实际是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对整个东北抗日武装的领导,实则是统一了东北抗日武装的整体性,也统一了中国共产党对东北抗日武装的全面领导。因此,才迎来东北抗联11个军的组成。
其三、突出了抗联的国际性。1935年7月,针对日益严重的法西斯恐怖,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反对法西斯战争、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策略。易名“东北抗日联军”,就是实际落实建立了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或统一战线,让东北的抗日武装更具国际性,更具国际法理化。
二、支持了朝鲜的抗日复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具国际化的东北抗日斗争,中朝联合抗日谱写了一首壮丽的史诗。
1、给朝鲜抗日力量提供了生存之地。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王室移居日本本土,朝鲜半岛正式并入大日本帝国的领土,朝鲜亡国!
1919年春季,朝鲜发起旨在恢复民族独立的“三一运动”,在被日伪残酷镇压后,因朝鲜国内日伪力量强大,朝鲜国内回旋余地小,朝鲜反日力量有被剿灭的危险。
有一部分朝鲜爱国志士及不甘当亡国奴的朝鲜人民,相继流亡到鸭绿江北岸,并散射到东边道地区及吉林、奉天等地。中国无疑给朝鲜抗日力量,提供了生存生聚的机会和土地。
2、中共积极援助朝鲜革命。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满洲总行委在1930年9月25日给东满特委的指示信指出:“援助朝鲜革命是东满中心任务之一”。“特委应即成立朝鲜国内工作委员会,直隶于总行委,暂时委托东满特委指挥”。
根据这一指示,东满特委成立了朝鲜国内工作委员会(简称朝工委),主要任务:选派朝鲜同志到朝鲜国内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待把朝鲜党的基础建立起来,再报告中央转共产国际解决重建朝鲜共产党的问题。
朝工委陆续派20余人到朝鲜国内开展工作,成立了群众组织左翼劳动同盟,参加群众达3000余人。特委还给朝鲜国内编印了一些关于马列主义理论方面的小册子及《日本铁蹄底下的朝鲜》、《中韩民族大团结》、《朝鲜的革命斗争》等小册子。
3、为朝鲜抗日力量提供了抗日基地。流亡到鸭绿江北岸及东边道的朝鲜爱国志士,尤其,朝鲜共产党在已定居中国东北的朝鲜居民中进行宣传,乃至组织反日游击队。大者千余人,小则数十。经常潜回朝鲜袭击日本军警。据统计,1921~1924年朝鲜义勇军,就从东北进入朝鲜打击日军达980次,在东北与日军交战达132次。
4、为朝鲜共产党保留了组织成员。朝鲜共产党连续遭受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严重破坏和党内长期存在的派别斗争,到1928年已呈现瓦解状态。1928年12月共产国际决定重新组建朝鲜共产党,但重建工作失败。
此时,旅居中国各地的前朝鲜共产党人,按照共产国际“一国一党”的原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双重革命使命”,即在直接参加中国革命的同时,以东北革命为依托,积极准备和努力推进朝鲜反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
这为1945年后朝鲜重建共产党(劳动党),保留了大批骨干组织成员。
5、为朝鲜建立人民军提供了摇篮。1932年4月25日,受中国共产党东满特委派遣,20岁的中共党员金日成在吉林安图县明月沟,创建了安图县抗日游击队,并担任队长。这也是中共在东北直接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5月1日,游击队打着红旗进入安图县城,吹号敲鼓,雄赳赳气昂昂地举行了阅兵式。以后,金日成与朝鲜官方,就将1932年5月1日这一天,作为金日成创建朝鲜人民军的建军节。这支部队以朝籍官兵为主,当其在中国活动时,就称“东北抗日联军”;如回朝鲜打击日伪,就称“朝鲜人民革命军”。
6、为朝鲜重新建国保存淬炼了骨干。在中国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朝鲜独立同盟和朝鲜义勇军不断发展壮大,为争取朝鲜的独立复国作了政治、军事、组织方面的全面准备。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金日成带领由抗联教导旅朝鲜族官兵组成的朝鲜工作团回到朝鲜,1945年10月,金日成领导建立了朝鲜共产党中央组织委员会。1946年2月8日,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建立,金日成被推选为委员长;1946年8月28日,金日成联合朝鲜共产党和朝鲜新民党,创建了朝鲜劳动党;1947年2月,建立朝鲜人民委员会,被推选为委员长。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金日成被推选为内阁首相。
抗联中大批朝鲜将士归国,成了朝鲜建党、建国、建军的骨干。从东北抗联共走出21位朝鲜将帅:1个大元帅,3个元帅,8个次帅,6个大将,1个上将,1个中将,1个少将,还有一些担任了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高官。
三、“朝鲜外籍党员”对东北抗联贡献突出
“外籍党员”,这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曾有朝鲜、越南、日本、印度、奥地利、波兰、英国、美国、苏联等国的外籍中共党员。他们接受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愿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事业贡献力量,并都有在中国工作、生活、战斗的经历。其中,“朝鲜外籍党员”加入的群体最大,对东北抗联的影响及贡献突出。
1、共产国际指示在东北的朝共党员加入中共。1928年8月29日,共产国际六大通过了新修正的《共产国际章程》,其中,第2条和第37条规定:“加入共产国际的各政党定名为某某国共产党(共产国际支部)。每一国家只能有一个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并成为它的支部。”“共产党员移居他国后,应即加入该国的支部。”
朝鲜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同属共产国际,由于朝鲜共产党连续遭受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严重破坏和党内长期存在的派别斗争,到1928年已呈现瓦解状态。1928年7月17日至9月1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六大,取消了朝鲜共产党的共产国际支部资格。1928年12月共产国际决定重新组建朝鲜共产党,但重建工作失败后,按“一国一党”的要求,共产国际要求流亡中国的朝鲜共产主义者,即,在东北的原朝共党员,均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共产党。
而且,中共从一大到七大对党员的加入,也无国籍要求。“凡承认本党党纲及章程、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工作、服从党的决议,并缴纳党费者,均得为本党党员。”
2、中共满洲省委积极接受朝鲜共产主义者。从1929年7月开始,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就为接受朝鲜共产主义者(包括前朝共党人和其他朝鲜共产主义者)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了一系列组织准备工作。
1930年7月1日,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发表《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具体阐明了朝鲜共产主义者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原则、条件和办法。《公开信》指出:凡是赞成中国共产党党纲,执行党的决议,参加中国革命的实际斗争,“政治观念正确、工作积极、毫无宗派观念的一切积极勇敢革命的群众”,都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此期间,仅中共吉林特支吸收的一批朝鲜共产主义者加入中国共产党,就使特支的党员数量由3人增加到25人,并在特支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吉林(临时)县委。
1930年3月20日后,有430名原朝共党员分别加入中共满洲省委各地组织。接着,其他朝共派别也先后发表宣言,号召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32年9月,朝鲜共产党在中国东北有3个局都宣布解散,朝鲜共产主义者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基本完成,当时,全东北的中共党员共2100人,其中,80%以上是朝鲜籍党员,金日成是杰出代表。
四、在中共领导下共同创造抗日武装
由于“日据朝鲜”实行全民军训,加之,朝鲜共产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实施武装抗日更早,为此,在“九一八”事变后,朝鲜同志加入中共,在组织武装抗日上,更有突出表现。。
1、中共朝鲜籍党员抓枪杆子领衔担纲。“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地区没有中共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九一八”事变后,武装抗日成中心工作,最初抓枪杆子,组建中共直接领导的游击队任务,主要落在了中共朝鲜籍同志的肩上。
中共朝鲜籍同志早在1921年,就在中国东北组织各种反日游击队,并经常从中国东北潜回朝鲜国内袭击日本军警,他们从事武装斗争较早,有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与群众基础。
1931年底,朝鲜籍中共党员金日成、杨林、崔石泉、李红光、金策等,与杨靖宇、周保中等中国同志一道,经过艰苦的努力,先后在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组建了一大批反日游击队。
2、金日成、杨林、李东光等是抗联重要创始人。“九一八事变”后,在满洲创建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一批来自朝鲜的中共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日成、杨林、李东光。
金日成。在共产国际重建朝共失败后,要求朝鲜共产主义者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金日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4月25日,受中国共产党东满特委派遣,20岁的中共党员金日成在吉林安图县明月沟,创建了安图县抗日游击队,并担任队长。
杨林。原名毕士悌,1930年10月到延边,任中共东满特委委员兼军委书记。东满参加抗日的朝鲜族将士居多,杨林是朝鲜籍,这无疑有利于领导创建东满各县的工农赤卫队,包括金日成创建的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九一八事变”后,杨林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2年4月,杨林到磐石县传达省委关于发动群众组织反日游击队的指示,协助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发动了蛤蟆河子农民反日大暴动,杨林协助中心县委成立了磐石赤色游击队。
李东光。出生于朝鲜咸镜北道庆源郡的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磐石县早期中共党员之一。1930年6月,中共磐东区委成立,李东光为第一任区委书记。
1932年6月4日,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成立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一军第四纵队,又称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或磐石游击队,李东光是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的创始人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周保中将军曾回忆:“1932年坚强的东满游击队和1933年强大的磐石游击队、珠河游击队、密山游击队、汤原游击队、饶河游击队,都是由朝鲜同志和革命的朝鲜群众创建起来的,后来发展成为抗联第一、二、三、四、六、七军,就是在第五军里也有不少优秀的朝鲜同志。”也就是说,抗联成了的11个军中,有6个半军是从中共领导朝鲜同志组织的武装发展而来。
3、大批中共朝鲜籍党员成抗联将领。在抗日联军的11个军中,有许多中共朝鲜籍党员在军、师、团担任要职。诸如,满洲省委第一任军委书记杨林,抗联第3路军政委金策,抗联第3军军长许亨植,抗联7军军长崔庸健,抗联第2路军参谋长、第7军代军长崔石泉,抗联第2路军第4军政治部主任黄玉清,第3路军第11军政治部主任金正国,抗联第一支队参谋长安吉、抗联2支队政委姜信泰等,据不完全统计:抗联中的高级将领中1/3是朝鲜同志担任。
特做一点说明,在东北抗日期间,东北的朝鮮族很难确定,当时对国籍沒明确区分。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明确的国籍区分,定居中国的都是朝鲜族。
这里所言,在抗联任将领的朝鲜人,则是以在朝鲜被日本吞并后,从朝鲜进入中国的时间为限,而非将所有朝鲜族都算在内。
4、抗联有朝鲜籍将士组成的整建制军师。由中国共产党东满特委派遣中共朝鲜籍党员金日成,在吉林安图县明月沟,创建了安图县抗日游击队,并以此发展起来的抗联第2军。
抗联领导人周保中指出:抗日联军第2军“整个军百分之九十是由朝鲜党员、团员、工人、农民编成的,这个军组织性强,战斗性强、纪律性好。7军差不多也都是朝鲜人,崔石泉、朴元彬、李学福、徐凤山等为重要领导同志”。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听取东北抗联历史的汇报时,也指出:“东北抗日联军实际上是中朝联合军”。这个论断是正确的,也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四、朝鲜籍抗联将士做出重大牺牲
在东北14年抗日武装斗争里,许多朝鲜籍同志与东北抗日联军唇齿相依,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用宝贵的生命换取了抗日的胜利。
1、大批朝鲜籍烈士永垂不朽。杨林是东北抗联创建初期的重要领导人,在东北抗联第1军和第2军的形成和创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最后牺牲在东征抗日的抢渡黄河。
他的妻子李秋岳,也是中共朝鲜籍党员,1926年10月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学习,和赵一曼同属黄埔6期学员。曾任任珠河中心县委妇女部部长和延寿、方正两县县委书记(赵一曼先后接任李秋岳职务)。1936年9月3日,李秋岳被日军俘虏后枪杀于通河县城西门外,时年35岁。
仅在1932 年至1933年末,抗联东满游击队牺牲的,有名字可查的烈士有 87人,其中,有75人是朝鲜籍(族)烈士。牺牲年龄最小的朝鲜籍烈士,是延吉县北洞小学学生金锦女,时年12岁。
现在位于哈尔滨的《东北烈士纪念馆》展出的,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出生在东北地区、抗日战争中战斗,或牺牲在东北的130名著名抗日烈士中,就有34名朝鲜籍烈士,他们是数以千计朝鲜烈士的代表。
2、杨靖宇部下牺牲的朝鲜籍将领。杨靖宇率领的抗联1军,是东北抗联的主力军,1军牺牲的朝鲜籍将领:
1军参谋长朴翰宗,1911年出生于朝鲜庆尚南道陕川郡,1934年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正式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朴翰宗任军参谋长。1935年1月11日,朴翰宗在吉林临江红土崖与敌作战时牺牲,年仅24岁。
1军参谋长李红光,1910年出生在京畿道(今韩国首都首尔),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成立任师参谋长,后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参谋长兼1师师长。1935年5月,李红光在战斗中牺牲。
1师师长韩浩,原名金翰杰。朝鲜亡国后,迁居吉林省桦甸。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5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1军1师师长。同年8月28日,在通、桓公路间岗山二道沟刘家街附近同日军守备队战斗中牺牲,时年30岁。
1师参谋长李敏焕,1913年出生在朝鲜咸镜北道,1934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参谋长,参与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师及建立了南满根据地。1936年7月15日,他率领西征部队的师部和警卫连,取得了“摩天岭大捷”,但在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
1师军需部长韩震,1900年出生于朝鲜汉城,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党委书记、第1军1师军需部长兼师党委书记等职,为开辟以老秃顶山区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3月2日,在与敌人作战时,牺牲于桓仁县木孟镇头道岭。
3师政委韩仁和,曾任抗联第1军第3师政委、第1路军总司令部参谋兼警卫旅政委。1941 年3 月,韩仁和率警卫旅9名战士在宁安县镜泊湖上湾沟与日军发生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韩仁和牺牲时年仅28 岁。
3师政治部主任柳万熙,出生于朝鲜庆尚北道安东郡,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24日,坚守密营被叛徒出卖,日本宪兵将柳万熙首级割下,牺牲时年仅23岁。
除东北抗联之外,在八路军中也有一支朝鲜义勇队,最后,也汇聚到了东北抗联,在镇压通化日军战俘叛乱的关键时刻,做出重要贡献。
朝鲜义勇军武亭为司令,朴孝三、朴一禹为副司令。武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6月,任红军中央军委炮兵团第2任团长。并以战功赫赫进入中国共产党军事委员会。武亭是30多名朝鲜籍红军中,参加长征到达陕北的两人之一。另一位毕士悌(杨林)在红军东征中牺牲,武亭就成惟一参加长征幸存的朝鲜籍红军。武亭等少数朝鲜义勇队干部以个人身份回国。但朝鲜义勇队绝大多数成员留下来,深入到延边等朝鲜族聚居区进行扩军,很快组成第1、第3、第5、第7等支队,后发展为四野的3个朝鲜师及整建制的朝鲜营连。
在解放东北的决战中,3个朝鲜师(156师、164师、166师,166师在黑山阻击战尤为突出)以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就是后话了。
结束语
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和中国志愿军作出重大牺牲,但莫忘在抗日战争中,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日,也付出很大牺牲。在“九三”纪念抗战胜利之日,理应要向所有支援中国艰苦抗日的国际主义战士致敬!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