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目所述,本文连同之前几篇,是一个系列。包括《400元的新农合是全世界最好的保险》,以及《建议必读:详解养老得存多少钱?》《养老得存多少钱?谈谈小镇的想法》。前天与几位自媒体圈的新朋友交流,产生了整理一个“普通人社会指南”系列的想法,借这次整理旧文稿,系统梳理下。以下正文:
昨天在《承认问题,分清敌我》谈了所谓的“社保新政”,也就是即将执行的最高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
再次强调,没有任何新规定,这都是早就明确并且一直在执行的,只不过有些地方在审理案件时标准有所不同,所以这次统一明确。
文章发出来后,有不少读者提出了疑问:小微企业、个体户雇工会不会因为全部缴纳社保导致干不下去?
没有任何新规定,过去如何,接下来还是如何。过去没交社保,如果走仲裁、诉讼,肯定会要求雇主补缴,现在和以后也是如此,没变化。仅这项司法解释本身,对劳动争议、社保缴纳等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还需要组合拳。
小镇今天更想回答的是两个问题:
问题一、很多人担心,等以后老了,年轻人少了,社保池子不够了,再加上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了,还有没有必要缴纳社保?
问题二、为什么国家非得逼着所有人交社保,是不是真的如网络上一些人说的社保没钱了?
小镇不由得想起来之前写的三篇文章:《反对改革的,常常是改革的受益者》(类似《注意甄别,别反对了有利于自己的改革》)、《参与未来财富分配的最大筹码》、《就算身无分文,仍然很有“钱”》,这三篇核心内容有助于理解这两个问题。
《反对改革的,常常是改革的受益者》内容比较简单,当然要相信人民,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盲从,要注重引导。因为人天性是短视的,让一个人规划20年、30年后,这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国家宏大的改革时间长度远超个体认知,于是在推动改革的时候,就会因为短期利益受损和不理解,加上“有心人”煽动,导致改革的受益者反对改革。
养老上也是如此,经常有人说:我不买房,我租一辈子房;我不生孩子,老了跟兄弟姐妹一起过,大不了不活了;还有的觉得自己身体好着呢,自己一个人开开心心的,干嘛找个伴侣组建家庭。
但人会老的,年轻时候的想法会变的,40岁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时间节点,甚至再往前几年,35岁就会感觉到:喝点水都能长胖,稍微动一动就累,吃得多点就晕碳;曾经天天在一起玩的朋友,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乐趣;年轻的时候跟伴侣说好不要孩子,过二人世界,可偶然一个瞬间,突然觉得挺没劲的,就想要一个孩子,于是哪怕已经快40了,两个人身体都不行了,也得想尽办法去调养、去做试管。
这还只是40岁,身体仍然处于相对巅峰状态,等到再老一点,肌肉越来越少、骨骼开始疏松,爬个楼都膝盖疼;突然有一天,房东问有没有其他家属陪着一起住,没有的话就不准备再租了。
当然,如果好好赚钱、早早地养成良好的作息和健身习惯,像王德顺老爷子一样,80岁了还一身腱子肉,轻松举起几十斤的杠铃,牙都没掉,那当然可以继续一个人活得开开心心。但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参与未来财富分配的最大筹码》这篇文章很短,但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关注,大家也可以理解成某种意义上的“劝生”吧,不过生不生自己选没人强迫。这一篇最核心的概念是:世间一切都是有寿命的,财富绝非永恒,依赖于人类时刻不停地创造与生产,钱不是财富,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所以,社保池子里的钱,其实不重要,这只是一个符号,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自己发行的信用货币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只是为了方便经济的运转而已。真正的财富、用来养老的依仗,是那些人类时刻创造与生产的商品、提供的服务,也就是生产力。
《就算身无分文,仍然很有“钱”》,核心是引入了个人享有的公共财富这个概念,小镇提供了一个公式“个人总财富=私人财富+获得的公共财富”。尤其要注意中国与美国的不同,美国是一群人把财富分了,然后从私人财富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公共财富建设,意味着公共财富属于拿钱多的,就出现一街之隔,天差地别;而中国是先拿出一部分用于公共财富建设,剩下的再分配给私人财富,而公共财富的使用尽可能平等、全民共享。比如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安等等。
以上三篇文章,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回答开头的两个疑问。
首先,国家为什么一定要逼更多人缴社保,是因为社保钱不够了吗?
这真是幻想“皇帝种地用金锄头,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卷大葱”,再次强调,主权国家发行的本国信用货币,对这个国家政府而言,没有实际意义,想发多少就发多少,真正的财富是生产力,是商品和服务,钱仅仅是为了高效率地实现财富生产和分配。
所以,不用去管社保池子里面的钱,需要思考的是:几十年后,自己老了,中国到时候有没有更强大的生产力,能够保障全体中国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甚至就连原本依赖劳动力的服务都不用太担心,因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解法,比如机器人和智能技术的结合,在科幻电影里能够看到几乎完全仿真的仿人机器人。
在养老和居家服务方面,根本不需要达到这么高的技术水平,以目前的技术,结合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已经可以大大提高服务的效率。比如国家养老采取“9073”模式,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专业机构养老,97%以上的老人实际依靠社区等基层支持,那么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提高社区基层人力物力的使用效率,最直接的就是及时发现独居老人生病。
过去很麻烦,需要电话、上门等,有的地方创新了“窗帘之约”,独居老人白天起来了拉开窗帘,晚上拉上窗帘,社区人员每天早晚观察窗帘有没有拉上、拉开,就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极为高效。
以后,老人也带上可以随时监控身体状态的智能手表等,一旦发现老人身体不适,立即报警。而为了解决老人最危险的摔倒问题,现在也开发了很多产品,包括跌倒检测报警摄像机、毫米波雷达监测和防摔安全气囊等;随着中国先进产业的加速发展,外骨骼成本大大下降,老年人用外骨骼将很快推广,而且就在今年,中国脑机技术也取得巨大突破,未来身体瘫痪但大脑正常的老人,有望通过脑机接口重新掌控身体。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同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真的一心为民。
小镇很清楚,说这句话一定会有人留言冷嘲热讽,说自己过得不好、说周围多黑暗、腐败解决不了等等。甚至昨天文章后有一个令小镇震惊的留言,他说“过去几千年没有养老保险,也没出现老无所养啊,为啥非得逼着交社保?”
小镇都震惊了,从寿命相对比较来看,有些人的记忆真的就是“金鱼的记忆”吗?
中国人普遍吃饱饭,也才不过十几年而已。1994年国家发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6年进一步出台《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在1996年的决定中,有这么一句话“从现在起每年解决温饱的人数必须比前几年增加一倍多,不然就会有相当数量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要留到下个世纪去解决”。
两个的目标都是在20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注意只是“基本解决”,彻底解决已经到了2010年,次年国家颁布实施新十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致力于在温饱基础上彻底解决贫困问题,2012年12月总书记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了到2020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新目标。
关于扶贫标准的变化,参见《脱贫之后,中国将对上亿人兜底》。
也就是说,2010年全国范围才普遍解决了吃饱问题,开始想办法吃好。一个标志性代表,就是2010年由重庆最先提出的“每人一个鸡蛋一杯奶”工程,这一工程从2010年开始,免费给重庆中小学生提供学生奶或鸡蛋,希望借此到2012年把重庆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率在2008年基础上下降5个百分点,身高增长1至2厘米。
小镇2014年去重庆的时候,当地接待的跟小镇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蛋奶工程。2011年国办印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这一工程在全国铺开,各地想尽办法从有限的财政中挤出钱来,也有很多已经退休的老领导,用自己的影响力到处找钱,还牵线发达地区对口帮助欠发展地区,一趟一趟的去跟富裕地区谈,后来升级为“农村学生营养餐补助”。
一想起来感慨颇多,想更多了解的,参见《亿万生计,难如登天》。
满打满算,中国人普遍吃饱饭,也才15年而已,还什么“过去几千年没有养老保险,也没出现老无所养”?如果现在的年轻一代不了解这段历史,可以问问稍微年龄大一点点的,40年前、30年前、20年前,跟现在比,遥远的就像隔了一个世纪。
中国并不完美,有很多问题,中国人太多了,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成一个天大的难题。但也要看到,咱们的国家,是真的一直在努力让所有人过得更好。
就在脱贫攻坚结束,人类历史上首次彻底消灭赤贫之后,国家没有休息,而是将目光注视到后20%的低收入群体,2022年10月四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首次正式出现了“低收入人口”这一概念。仍参见《脱贫之后,中国将对上亿人兜底》。
所以,小镇也理解城市中产阶层以及富裕阶层的不满,因为国家是真的在践行当年说的“先富带动后富”,真的在彻底推动收入分配,重点就是帮助真正的贫困人口,也就是家庭平均月入不到一千的人群。小镇也写了一篇有些“暴论”的文章:《月入三千,就是共同富裕》,这里的“月入三千”,指家庭人均月入三千。
所以,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家一定要逼着所有人交社保?
因为中国社保的本质,就是分享国家发展红利和社会财富的资格。中国不担心生产力,随着技术进步,以后一个人就能养100个人,也不担心服务老人的劳动力,因为机器可以替代大多数劳动。
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高效分配,还要考虑“道德风险”。
这个道德风险可以理解为国家分配要有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标准,政策决不能鼓励“不劳而获”,不能变成“吃大锅饭”,更要吸取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教训。这些国家为了选票搞无底线的宽容,导致国内出现了一大批不事生产、安于享乐的群体,真正的劳动者反而要承担高昂的缴税压力,这只会加剧社会矛盾,令更多人不愿意再劳动,那么就算账户里都是钱,满足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从哪里来呢?
用更直白的道理来说,国家可以为懒惰者提供最低的保障,也仅此而已。但注意如果确实是身体等原因无法劳动,那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事,国家自然会提供更好的保障,比如农村五保户,未来还需要加强对残疾人的保障,这方面现在做得并不好。
对拥有劳动力的普罗大众,分配一定要强调公平,一碗水要端平。只有参加了社保,国家才可以理所当然地在未来把新创造的财富分配下去,体现在能够对抗通胀的养老金。
当然,目前还存在城乡、体制内外养老金相差悬殊问题,小镇没有忽略,国家更没有忽略,现在正在想办法缩小差距。
因为各种原因,包括短期生活困难、认知不足、年轻的时候觉得没必要等等,很多人确实目光有些短浅,看不到20年、30年后的情况,就不愿意缴纳社保,甚至还有的被某些网络声音忽悠了,真的就不交了。但从实际缴纳数据来看,绝大多数人是坚持交的,包括那些网络上唱反调的,现实中交社保积极得很,生怕断缴。
所以,尤其在农村,基层干部一直在努力劝村民一定要交社保,哪怕是最低档呢,只要交了,就拿到了国家分配的资格,就最起码能有一个足以温饱的基础保障,而且随着国家水涨船高,尤其未来成了真正的世界第一,会有非常大的提升。年轻的时候,国家发展太快跟不上,老了以后靠社保就能跟上了。
所谓的“强制社保”,本质就是让所有人年轻的时候好歹交一点,起码满足最低标准,国家其实不在乎交多少。这从制度设计上就能看出来,国家计算养老金的时候,重点看的是缴费年限,而非缴费金额,缴费年限直接影响计算基础,年限越长,基础养老金越高。
第二个问题:社保钱不够了怎么办?
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钱只是符号,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社保体系,能够千秋万代,一般几十年就需要进行大的调整,现在美国社保的危机比中国严重得多,即将面临入不敷出的问题,但又不像中国早就提前准备。
现在经常说的社保钱不够了,指的是“社保入不敷出”,也就是当年收到的社保资金低于支出的,于是出现年度收支缺口。但注意,由于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不像美国是联邦制,所以在中国只需看全国范围收支,部分省的局部入不敷出不重要,就算入不敷出,还有结余资金,比如2023年,当年收支盈余8300亿元。
此前社科院《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预测2028年可能出现年度收支缺口。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种测算,受很多因素影响,在延迟退休后,根据新的测算,出现收支缺口时间,已经向后推迟了。
这才仅仅是第一道堤坝。
接下来接力填补的,就是2000年8月设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专门运营积累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资金余额,就是为了在社保出现入不敷出的时候,去填窟窿。2024年底,累计结余9.83万亿元,投资收益率3.2%;其中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部分结余6.8万亿元,可以在社保零收入的情况下,支付17个月的养老金。
不要觉得这少,因为每年仍然在持续不断地缴纳养老金,而且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提升,社保缴存越来越正规、普遍,会发生变化的。
跟粮食类似,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储备的粮食超过全球其他国家之和,现代技术彻底解决了“火龙烧仓”等问题,中国粮食储备非常稳,仅靠储备粮就足以支持全体中国人吃一年。有什么危机,一年都解决不了?如果有,那也不用担心了。
就算社保基金余额耗尽,国家还可以进一步动员国资划拨,这个划拨不是真把资产给社保,而是按照比例把相应的利润划过去;如果还不够,还有财政托底,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在社保基金支付不足时,财政给予补贴。
还是小镇反复强调的:只要中国一直向前,国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第一,就不用担心国家没钱,国家只要有钱,就不用担心社保会没钱。
有的人觉得交社保不靠谱,不如自己把钱存着。
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会比国家更靠谱、更抗风险呢?就说保值增值,国家可以直接保证社保资金入市一定赚,自己能做到?国家可以保证社保钱不够了,直接财政补贴兜底,自己能凭空生钱?
而且一个人总会遇到各种诱惑,手里的钱其实很难存下去,说不定哪天一个冲动就花了;花了也还好,最怕的就是被忽悠了、被骗了、投资打水漂了,太常见了。
把钱交了社保,这就是国家的强制储蓄,国家还会帮着保值增值,最终以养老金的形式退回。
当然,可能还是有人老觉得自己交的钱进了统筹账户,又觉得自己活不久,死了就亏了,那可以交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所有的钱,都进个人账户,如果人去世了,钱全部退回个人,城乡居民保险不同于城镇职工保险,相当大的部分由财政补贴,这也是国家通过这一保险,实现对农村等相对低收入、低保障人群的倾斜性保护。
但有利就有弊,城乡居民保险在退休后,拿到的钱肯定更少一些,毕竟交得少。
小镇很建议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关注下自家农村父母长辈有没有社保,如果没有一定要买足居民社保,对老人来说,向孩子要钱,跟国家发钱,是不一样的,安定感后者也要强得多,而且也不担心活得久了拖累孩子。
多少农村老人一辈子的梦想就是过上啥都不干发工资的日子,也不用担心各种诈骗忽悠盯上老人的钱,反正就这些钱,月月发。如果觉得一份不够,现在还有政策,老人的孩子可以给老人再买一份补充居民保险。
最后,小镇还是要强调:
中国的社保,是普通人一生能够遇到的,性价比最高的投资,没有之一。
如果还是想不明白,那就跟着人最多的队伍走,交社保的人才是绝大多数,跟着大家一起做,亏了也不怕。
作者:镇长本人;来源:大树乡谈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