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作者洞察事物变化,用蓍草筮卦,用纯奇数1(一)表天,纯偶数0(--)表地,观察阴阳变化,给卦命名定义,推导爻的寓意,“八卦相错”,将八卦二进制数序打乱,掩盖爻卦为数字的真相。这个迷直到两千年后才被德国数学家莱卜尼茨(Leibnitz)解读出来。莱卜尼茨与法国来华传教士鲍威特(Bouvet)交往密切。1698年,鲍威特根据阴爻(--)代表0,阳爻(—)代表1,可将六十四卦排成相应数字,引起莱卜尼茨的关注。1701年,莱卜尼茨制作二进制数表,送给鲍威特。鲍威特寄回《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卜尼茨大受启发,发表《论中国伏羲二进制级数》。莱卜尼茨景仰中国文化,在法兰克福特(Frankurt)创立中国学院(China Institute),他说:“易图是流传于宇宙间科学之最古的纪念物”,“伏羲是古代的君中王,世界知名的哲学家,并且是中华帝国和东洋科学的创造者。”由此可见,不是莱卜尼茨首创二进制,而是揭示伏羲八卦为二进制这一事实,从此,二进制源于伏羲八卦之说流传于世。宋代朱熹发现的伏羲四图是古图,“皆无文字,只有图画”。《系辞上》说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六爻组成的六十四卦,正是二进制六位编筹的全部数列。二进制大约出现于殷商和春秋之间,基本爻是脱胎于十进制算筹形式。众所周知,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在西史叙事中,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型)发明者是犹太人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年),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型)的发明者是IBM。冯·诺依曼被誉为“现代计算机之父”、“首枚原子弹诞生的关键人物”,在其耀眼的光芒下隐藏着一个伟大的中国人,那就是朱传榘。1919年,朱传榘出生于天津,1939年赴美留学,1942年从明尼苏达大学毕业,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继续深造。1946年,朱传榘作为优秀毕业生,与5名美国人组建团队,共同研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设备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不能处理通用数据。以冯·诺依曼为首的美国人团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重任落到了朱传榘身上。他夜以继日的探索,终于成功地将二进制和电子线路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设计出二进制逻辑结构,由此发明了数字电路,让电流具备逻辑运算能力,变成“电脑”。是年2月14日,全世界第一台具备通用计算意义的计算机在宾州大学问世,被命名为“ENIAC”。发明团队名单中却没有朱传榘,因为他是中国人。直到1981年,美国官方才为他颁发“计算机先驱奖”。他2011年因病逝世,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波士顿环球报》对他给予高度评价。将二进制引入计算机语言,这是现代科学的一项新突破。古老的伏羲八卦犹如一束曙光,比“四大发明”的影响更深远。朱传榘才是真正的现代计算机之父。当我们敲击键盘输入数字时,或许很少想到,在这些符号的背后,是一场跨越万年的东方数学传奇。从山顶洞人的骨管刻符,到量子计算机“祖冲之号”,从商贾腰间的筭囊,到丝绸之路的驼队,十进位制与算筹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史。它告诉我们,数学不仅是公式与符号,更是先民仰望星空、测算历法、丈量土地留下的智慧足迹。正如吴文俊所言:“真正代表东方数学的应该是中国。”从结绳记事到量子计算,中国数学始终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在数字经济尤其是AI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入挖掘珍贵的数学文化遗产,守正创新,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再创辉煌。作者简介:王佩良,男,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糯文糯语英汉同文馆创始人;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张若彤、柏莲花、黎钰琳,高莎莉,女,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23、24、25级专业硕士研究生。宋雨萱,湖南工商大学数字媒体工程与人文学院图书情报25级专业硕士研究生。来源:大同思想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