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勾践卧薪尝胆,妇孺皆知,但故事中的中另一人物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急流勇退,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被后世尊为"商圣"。他的人生智慧融合了道家思想、政治谋略和商业哲学,至今仍有深刻启示。他的人生智慧,至今被人推崇。
公元前511年,范蠡和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公元前493年,勾践欲先发制人伐吴,范蠡谏言阻止未奏效,越国军队在夫椒被吴国大败,被困在会稽山。此时范蠡建议勾践入吴为奴,以换取喘息机会,自己也主动请求随勾践入吴。
在吴国为奴三年后,公元前490年,勾践和范蠡返回越国。范蠡开始为勾践谋划复兴越国的计划,在内政上,遵从自然规律,发展生产、繁殖人口、开展教育;外交上,保持卑微弱小形象,顺从吴国,同时与齐、楚、晋等国交好。公元前482年,吴王在黄池会盟,范蠡趁机建议勾践起兵伐吴,越国击败吴国,杀掉吴国太子,后吴越讲和。公元前479年,楚国进攻吴国,范蠡认为战略进攻时机已到,再次举兵伐吴,最终于公元前473年彻底消灭吴国。
越军灭吴后,勾践成就霸业,范蠡官拜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勾践只能同患难,不能同享乐,于是写信请辞,收拾轻便宝物后,与亲信乘船从海路离开越国。他先后到齐国、陶地经商,在齐国化名“鸱夷子皮”,积累资产数十万,还曾被聘为齐国卿相,三年后主动请辞,散尽家财;在陶地时,范蠡自称陶朱公,再次积累亿万财产。因范蠡善于经营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的商人形象深入人心,逐渐被后世尊之为文财神、商圣等。在齐国和陶地致富后散财于民,体现"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分配智慧。深谙人性与权力规律,在政治和商业巅峰时主动退隐,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南宋思想家黄震说:春秋战国近五百年,既能建功立业,又可避祸全身,全身而退的人,只有范蠡一个。
读罢范蠡的故事,不得不令人折服。
范蠡能精准地判断勾践的为人,深知其“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在帮助勾践实现复国大业,成就不世之功后,没有贪恋权位,而是选择急流勇退。他敏锐察觉到潜在的危险,果断辞官隐居,避免功高震主的祸患。不被功名利禄所束缚,及时抽身,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同时也赢得了后世的赞誉。这种对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的清醒认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展现了他极高的智慧和远见和道家底色。
范蠡散财是其人生中的重要事迹,体现了他的豁达胸怀和对财富的超脱态度。他的散财之举,不仅展现了其慷慨大方的性格,更体现了他对财富本质的深刻理解,即财富并非人生的终极追求,而是可以用来帮助他人、实现更大价值的工具。体现他创造价值而非占有财富,懂得回馈以可持续的理念。古往今来,2400多年第一人。范蠡的散财绝非简单施舍,而是一种“通过放弃而获得更多”的顶级智慧。此外,范蠡在陶地期间还常常扶危济困,周济邻里,凭借其财富和品德受到当地百姓的敬重。
范蠡的智慧超越时代,其本质在于对“道”(规律)的洞察与敬畏,在进退、盈亏、权责之间找到动态平衡。正如司马迁所言:范蠡三徙,成名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如范蠡本人所言:“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这种物质与名位的双重超脱,至今仍是人类财富观的最高境界,从未被超越。
范蠡的人生轨迹证明:真正的智慧在于洞悉事物盛衰规律,在刚性社会中保持柔性生存能力。这种将道家哲学转化为实践理性的能力,恰是浮躁现代人最需补足的思维维度。其思想精髓不在于具体技法,而在于培养对周期律的敬畏之心和适时归零的勇气——这正是当代社会抵御"内卷化"困境的一剂良方。
作者:王京杰 (山东省招远市蚕庄学校)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