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近日读到王立华《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谁更“高”一筹?》的文章,对白居易这句响亮口号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西安事变不久,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都派出代表,到陕西中部县(1944年改名黄陵县)共祭黄帝陵。
先是张继代表国民党中央宣读祭文,共33句,分四个部分。这篇祭文近2/3的内容,是颂扬黄帝的功德,接下来就是请黄帝保佑。
继而,孙蔚如代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宣读祭文,共26句,有两部分,一部分歌颂黄帝的功德,另一部分主要讲祭祀场景和愿望。
最后宣读祭文的是共产党代表林伯渠。祭文乃毛主席亲笔撰写,也是四言诗,一共49句,大致4个部分。
且不论张继33句祭文中有7句是直接搬来的,有没有抄袭之嫌,这里单论祭文的现实价值。
黄帝的功德要不要讲?当然要讲,如果是在承平日久国泰民安的时刻,多占一些篇幅以激励后人感恩效法先祖之行也完全可以甚至必要。然而,成绩不讲跑不掉,问题不讲改不了,特别是值此“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连倭寇犯边侵华这样的事也只字不提,念一篇基本上什么时期都能用的祭文,避重就轻脱离实际,没有任何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岂不是不疼不痒文不对题,让祭陵这样严肃庄重的仪式沦为了走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毛主席《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迄今读来,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