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武汉的“鹅城”大学被曝接受美国ford基金会资助的消息引发热议。
这场始于图书馆管理争议的舆情,意外牵扯出该校2007-2013年间五次接受境外资金合作的旧账。福特基金会官网显示,2024-2025年其在中国教育领域投入1754万美元,其中武汉占比达15%-20%。这家基金会历史上曾深度参与多国"颜色G命",其资助方向长期聚焦人权、司法改革等敏感领域。
这种现象绝非个例。随着近期被网友们深扒,我们惊奇的发现,以及教育部统计显示,全国已有25家高校接受过福特基金会资助,主要集中于法学、社会学等文科领域。有专家指出,就像重庆某高校曾因引入西方"性别理论"教材,文科项目缺乏理工科的"硬指标"约束,容易在理论引进中掺杂意识形态元素,这背后暗藏的深层次问题,不禁让人后背发凉。
这不是危言耸听,接受美国境外基金会的资金资助,乍看是国际学术合作,细究其资助的项目,却令人疑窦丛生。青松随手拈来几例:
“为法学院制定性别法律教科书”
“编写第一本国家性别平等发展地图集”
“建设青少年性教育传播基地、深化性别内容”
“对教师进行性别与性教育培训,并从性别角度修订现有课文和教学计划”
“开展关于性别意识及其对司法决策的影响的培训人员培训”
“将性别与性教育融入传播类大学,发展性别与性教育新媒体平台”
青松试问,这些项目真的如此迫切,需要远在大洋彼岸的境外(ford)基金会如此“热心”地掏腰包吗?更值得玩味的是,单笔经费数额往往不大,几万到几十万美元不等,但项目数量繁多,领域高度趋同于“性别议题”。这不像是在支持自由的学术探索,反倒像是在完成某种预设的“任务”,刷某种特定的考核绩效。
这不禁让人对其动机存在疑惑了,这到底是隔岸观火还是刻意点火?
美国境外(ford)基金会真有这般闲情逸致吗?
美国的性别问题堆积如山:女性儿童保护不力、童婚现象存在、甚至有人借“多元化”之名诱导青少年进行不可逆的变性手术……自家后院火势熊熊,境外(ford)基金会不急于扑救,却偏偏隔着太平洋,对中国的“性别问题”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怀”?这正常吗?
这些势力宣称炒作的中国所谓的性别问题,究竟是真实存在的重大社会矛盾,还是被某些境内外势力刻意制造、放大的问题?
说到这儿,青松想起2015年看到的一个资料。当时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前翻译西贝尔·埃德蒙兹接受采访,她公开说了这么一段话:美国要在全球各地打性别牌和种族牌,还要在X疆问题上造谣,甚至想再造一个台湾。更过分的是,她居然叫嚣美国想在X疆“建立军事基地”。
你看看,这个美国情报人员把美国对华的所有战略都说出来了,听了真让人大吃一惊。
还有个资料更有意思。2021年1月,《大公报》报道说,美国中情局早在2013年就在香港办“内地妇女培训营”。别以为这是简单的培训,这明摆着就是“颜革”培训。
时至今日,我们总算看清楚了,西方那套所谓的同性恋、环保、女权理论,实际上就是想打垮中国的一个阴谋。可没想到有些公知居然拿环保来丑化自己的国家。
就好比现在,我们在环保上实现了大发展,西方那边呢?他们反而要放弃环保了。所以说,有些事情不暴露出来,老百姓永远不知道西方的真实企图和阴谋。
回顾近年网络空间汹涌的男女对立、性别矛盾的发酵历程,不难发现一条线索:
许多原本正常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后,受某些导师引导、参与这类特定项目“研究”后,摇身一变成为极端的“拳法大师”。
问题的根源,难道不正是在这些被定向资助的“研究”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之中?这些项目的运作模式、选题方向,与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国际开发署(USAID)等机构在其他地区推动“颜色革命”时资助的项目何其相似,连模板都如出一辙。
事实上,这些境外(ford)基金会早已是“和平演变”与“颜色革命”的全球推手。它长期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大量资助涉及女性主义、少数民族、人权、民主等敏感议题的研究和活动。世界某些地区的动荡不安,它“功不可没”。其目的绝非纯粹的学术或慈善,而是通过资金渗透,输出特定的价值观和政治议程。
同时,青松认为,其更隐蔽且危害深远的是其“福特人才培养计划”。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该计划就致力于资助中国的精英学者和青年才俊赴美顶尖学府“深造”。这与臭名昭著的“青年领袖计划”异曲同工。其效果是双重的:
一方面培养了一批经济学、法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将这些学者深度纳入西方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框架。
这些人回国后,往往成为推动国内相关领域“改变”的重要力量,其思想观念和行动逻辑深受西方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历史证明,通过热战摧毁一个团结的大国难如登天!英法联军、八国联军、日本军国主义、美帝国主义都曾折戟沉沙,尤其在面对一个已经崛起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的对手时,正面强攻更是痴心妄想。
于是,他们祭出了在瓦解苏联、颠覆东欧、搅乱中东时屡试不爽的“法宝”——和平演变、颜色G命。其核心策略就是:培养代理人(“两面人”)、进行思想渗透、逐步从内部侵蚀。
普通劳动人民立场坚定,不易煽动,他们的目标便锁定在高校教师、学者、精英、富豪和年轻大学生身上。通过资金诱惑、学术包装、价值观洗脑,对其进行腐化和改造。最终目标是让这些人进入国家政商学界的核心层,潜伏下来,持续蚕食组织肌体,染指人事选拔和人才培养体系。
诸君且看今日的欧洲,众多国家高层已沦为美国利益的傀儡,毫无战略自主性,这便是前车之鉴!
历史教训犹在眼前,我们又岂能高枕无忧?
苏联解体不过三十余年,乌克兰“颜色G命”的血腥动荡仿佛就在昨日。2019年、2020年、2022年,我们难道不曾经历暗流涌动?人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更何况,意识形态领域的“伤疤”从未真正愈合,裂痕仍在,“病毒”仍在潜伏。怎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
青松想说,这不是茶杯里的风波,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你死我活的“战争”!
当然,也有人辩称:“境外(ford)基金会是合法机构。”
那青松想问问这些人,所谓的机构合法,就能成为行为违法的免罪金牌吗?世间披着合法外衣行肮脏龌龊之事者何其多!有些事,是特定历史时期为“国际化”、“接轨”做出的妥协,但妥协不代表正确,不代表没有代价,更不代表在时移世易的今天不能重新审视、不能讨论其是非得失利弊!
青松觉得,我们是时候好好复盘一下了,我们要辨别哪些人是卧底在干坏事,哪些是真正在搞研究的。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是卧底谁在潜伏,总会有暴露的时刻。当今时代,信息传播迅速,网友们的眼睛也越来越亮。一些人一些事,想藏是藏不住的。与其等着被动暴露,不如主动来个大清查,把该清理的清理掉,该规范的规范起来。
只有去除“腐肉”,净化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那些抱着老黄历,为这些渗透项目辩护、抗拒反思与调整的人,并非不懂其中利害。他们或是被“学术自由”、“国际交流”的光环迷惑,或是舍不得那点“狗粮”和既得利益,甘做“鸵鸟”。
当然,正如作者“平原公子”所说,学术当然需要国际合作,高校也并非不能接受海外资金。
但必须守住底线,心存敬畏,明白“我是谁”、“为了谁”!
享受着国家财政补贴、花着纳税人的血汗钱搞研究,难道不该优先研究那些真正对国家发展、人民福祉至关重要的课题吗?
即便拿了某些基金会的钱,也该有“糖衣吃掉,炮弹打回去”的政治觉悟和警惕性。
没有这份觉悟和担当,就不配坐在那个位置上!
文 | 青松山长;来源:千尺青松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