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景胜:密云养老中心死亡31人应吸取的惨痛教训 - 昆仑策
-
吕景胜:密云养老中心死亡31人应吸取的惨痛教训
2025-08-02
密云洪灾中养老中心死亡31位老人触目惊心,应吸取以下教训:
1、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目前及不久的将来养老都是严峻的社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基本民生,也是政府灾害危机管理重要职责内容。此事处理不好影响公众对养老机构的看法,影响社会对养老机构安全性的怀疑与担忧,不可忽视这类问题,应提到政府战略与政策层面,认真布局规划这类救灾问题。
2、中国社会中国理念,人命关天,人权保护践行一直为国家价值观所强调,当年抗疫那么艰难情况下,甚至牺牲经济也曾强调,艰难换取对生命对人权的保护,特别是对老人的保护,践行文明社会应对弱势群体负责。此一中国国家人权保护优势不可轻易放弃与践踏,应该恪守与执着坚持。
3、该灾难案例不仅警示养老机构,且严重警示医院、幼儿园等弱势群体救灾问题。医院病人、幼儿园孩子都是行动能力差的弱势群体,一旦遇到类似场景,如果没有应急预案,缺乏预防措施及救援手段,下次悲剧将是这类场景的叙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灾害管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能就事论事,应前瞻推及其他危险场景及弱势群体。
4、养老机构、医院幼儿园灾难救援预案不可或缺,密云这次重大事故缺乏预案,未将老人转移纳入危村险户险地转移人群预案内容。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在发布会承认:“预案存在漏洞,对极端天气认识不足”。弱势群体被忽视,失能老人转移需专用设备(如防水担架)和提前规划,但预案未将养老机构列为优先转移对象。北京市已宣布8月1日前完成全市养老机构安全评估,存在风险的立即停业整顿 ◦ 应修订救灾预案,将养老院、幼儿园等弱势群体场所纳入重大危机预警中的强制转移清单,无论历史上安全记录如何。
5、杜绝麻痹大意,消除管理盲区死角,料敌从宽,预警灾情留有较大头寸。汛前密云区转移1.6万余人,但该养老中心因位于“长期安全的镇中心”,未被列入险村险户险地转移台账,暴雨前未收到转移指令。防灾抗灾不能仅凭以往经验,何为“长期安全的镇中心”?自然灾害从未给这样的有限经验以侥幸。过去安全怎能保证现在安全?更不可能保障未来安全。密云事故彰显以往依赖经验救灾失效,养老中心所在区域历史上未受灾,但本次暴雨突破历史极限,密云单点降雨543.4毫米,超历史纪录。气候变化明显导致近年或近十几年雨灾洪水的灾难效应。且养老中心建筑位置处于镇中心较低位置,如养老场所有较高楼层,应制定临时转移较高楼层或户外较高地段预案。严重的麻痹大意将导致玩忽职守渎职的法律责任。
6、解决防洪标准不足问题,北方河道、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村级道路抗洪能力弱。改进河道排水系统,提高排水及泄洪能力。制定减灾规划,投入减灾经费,政府应实际立项改进城镇救灾基础设施。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北方城镇防洪标准,城镇河道建设疏通应按百年一遇设计。
7、完善灾情传递机制,提高信息传递能力。密云事故预警传递机制断层瘫痪,尽管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发布红色预警,但养老中心称“未收到针对性通知”,错失转移窗口期。未建立养老机构与气象部门直连机制,洪水来袭时被动响应。应升级养老机构救灾设施,如配备灾情传递直通机制,设置民政、教育、医疗、公安、消防等部门与养老机构、医院、幼儿园等高危场所的专门对接负责人制度,强化“最后一公里”灾情预警传递机制。
下一次灾难来临前,我们应更加警惕更加用心,更加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致敬救援老人的党支部书记及全体救援人员,逝者安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