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夫:佛门在沦陷,何处觅净土 - 昆仑策
-
肖志夫:佛门在沦陷,何处觅净土
2025-08-02
2025年7月27日晚间,少林寺管理处发布通报称: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7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公告,我会收到河南省佛教协会报来《关于注销释永信戒牒的报告》。根据有关规定,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对释永信的戒牒予以注销。
曾几何时,古刹钟声是涤荡尘埃的梵音,袈裟身影象征出尘的高洁。然而当铜臭浸染香火,权欲盘踞莲台,庄严佛门竟显倾颓之相——净土蒙尘,清修之地何处可寻?
佛门不清净,铜臭掩梵音
“佛门净土”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佛教寺庙、墓地等清净场所,该词源于佛教对修行场所的界定,强调清净无染的环境特质,常与世俗生活形成对照。在文学作品中,佛门净土常被用作象征空间,体现人性与宗教戒律的冲突。
近些年来,一些佛教场所商业化、僧侣行为失范的现象屡见报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有的以佛祖之名,行敛财之实。祈福消灾,明码标价;头香头钟,价高者得;更有甚者,寺中“功德箱”竟成利益集团私产,善款如溪流汇入个人欲壑。
昔日“选贤”的方丈升座,竟也沾染尘世浊流,贿选传闻不胫而走,令人扼腕。
更有少数僧人,戒律松弛,豪车代步,华服加身,纸醉金迷,流连风月,将佛陀“少欲知足”的教诲抛诸九霄云外。此等景象,岂非“狮子虫”噬佛门金身?清修圣地,已沦为名利竞技场,清净二字,徒留一声叹息。
还有一些人将学佛当作逃避现实的借口,或是获取福报的工具,而非真正体悟生命实相。这种功利化的信仰,恰如把甘露当作解渴的普通水,虽能暂时止渴,却错失了滋养生命的真谛。
这种异化恰恰印证了《金刚经》所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毫无疑问,佛门已不再是一方净土,释永信不止一个,少林寺也不只一家。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宗教界委员学诚法师、普法法师等呼吁整治寺庙承包乱象,提出完善立法规范管理等建议,以维护宗教场所的清净属性。
何处惹尘埃,五浊浸法流
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明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意是,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
然而,佛门也并非与世隔绝,而是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佛门清净之地又岂会独善其身?
佛经警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五浊恶世洪流正猛烈冲刷着佛门堤岸。消费主义狂潮将信仰异化为可交易的“心灵慰藉商品”,神圣体验被精心包装售卖;形式主义空壳下,晨钟暮鼓、诵经打坐沦为表演,失却摄心修持的真髓;更深重者,某些场所竟为迎合世俗权力或资本,悄然扭曲教义核心,使佛法这盏明灯在尘霾中渐失光芒。当清泉混入浊流,源头活水亦受污染,僧团内部对戒律的松弛与对正见的迷茫,更如尘埃弥漫,遮蔽了通向觉悟的路径。
心净国土净,方寸即灵山
《维摩诘经》云:“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尘埃不在外在环境,而在内心的妄念执着。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若清净,闹市即是净土;心若染污,禅院亦是凡尘。”
当代修行者应当回归心性本源,通过戒、定、慧三学修持,培养内心的光明与智慧。
当外界的表象令人困惑时,或许正是检验内心修行的时刻——我们是否还在坚持慈悲?是否仍怀有智慧?是否保持着对真理的追求?
我们一方面要保持内心修行的笃定,不为凡尘所扰;一方面要改善污浊的环境,进行整体综合治理,从根本上铲除社会“堕落”的根源,修复一方净土。
诚然,佛门染尘令人痛心,然向外寻觅无垢净土终是徒劳。真正的救赎,在于唤醒每个灵魂深处那份不被浊世撼动的觉性。其实,清净不在佛门,而在心门;净土不在远方,而在方寸之间。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