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98年。再过两年就是我们的解放军建军百年大庆了。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中学时代唱过的部队队列歌曲。那些歌曲激情豪迈,朝气蓬勃。一唱起这些歌曲,总会让人特别振奋。这不由让人想起,今天的孩子们还会唱这些歌曲吗?还愿意学唱这些歌曲吗?
当年经常唱的队列歌曲有:《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拼刺刀》、《说打就打》、《三八作风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四军军歌》等。还有一些进行曲式的歌曲,虽然不是部队队列歌曲,但唱起来也很上口。例如《我们走在大路上》,苏联歌曲《青年近卫军》等。还有许多一时也想不起来名字的歌曲,毕竟多年没有听到,也没有再唱过了。但是歌唱时的激情至今还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年,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只要是列队行进时,就会要唱起这些歌曲。在行进时唱歌,是当年极为平常的习惯。
人民军队创作和传播的队列歌曲,都带有强大的政治气息。这是无产阶级政治的气息。推而广之,任何军队的军歌都带有政治气息。只是无产阶级军歌带有无产阶级政治的气息。资产阶级的军歌带有资产阶级政治的气息。概莫能外。我们就是要珍惜无产阶级军歌中的无产阶级政治气息。这对于宣传无产阶级的政治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今天的文化艺术领域,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被丢掉了。今天孩子们听的歌,唱的歌,完全都不是那么回事。无病呻吟,娇喘嘘嘘,哼哼唧唧,哪有年轻人青春豪迈的样子。看到这样的状态,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总会有一种担忧和焦虑。这样下去真的是不行啊。
最近,在网络上,有不少人都在谈论所谓西方文化入侵的问题。说实话,很多问题既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很有道理。我们讲文化自信也讲了有些年头了,但是在文化艺术领域里,这种自信并没有得到很充分的体现。
我们古老和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反映民族勇敢、聪明和智慧的精神和意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得到有机的结合。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最初岁月,我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有小说、电影、歌曲、音乐舞蹈、戏剧、歌剧、革命现代戏曲,还有优秀的交响乐。真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作家王蒙说过,当年很多年轻人投身革命,一个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原因就在于,革命队伍中流传着很多优秀的革命歌曲。这些歌曲令人精神奋发,斗志昂扬,很能吸引成千上万的年轻人。
然而,九十年代之后,西方和港台的音乐、歌曲、电影以及其他文艺形式,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大陆。在这其中,可谓鱼龙混杂。正如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其中真正优秀的只是少数,只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都是垃圾或者半垃圾一类的货色。但是,在国际资本的驱动下,这些垃圾或者半垃圾,却迅速在国内青少年群众中传播开来。这种情况真的让人很担忧。当时还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就是一切都要听凭市场的操作,不能人为地加以干预。真是笑话,市场就不是人为干预的吗? 没有那些娱乐资本的疯狂投入,没有那些娱乐资本对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仇视,没有这些娱乐资本的破坏和捣乱,今天的文学艺术的局面就不会是这样一副鬼样子。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毛主席还说,我们在文化战线方面的军队,是我们又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应该说,今天,我们现在这支文化战线的方面军还是做了一些工作的。在今天这种环境下,通过艰苦奋斗,苦撑苦熬,对于那些敌对势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绩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支文化战线的方面军,力量还是不够强大。在这支方面军的对面,还有一个资产阶级所豢养的文化团伙。面对资本势力及其文化团伙的疯狂进攻,面对他们的罪恶行径,已经取得的战绩还是太少了,太不够了。就拿音乐与歌曲领域来说,现在创作出来的,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和音乐,实在太少了。流传在群众中的能够朗朗上口的歌曲几乎很少能够听到。我们的大学生们,我们的中学生们,有多少人喜欢唱那些充满激情和豪迈的革命歌曲? 我们的大学校园和中学校园里,听到的歌曲,其中大多数是不是都是靡靡之音? 我们的文化被侵蚀到这个样子,那些真正在党所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没有人会感到痛心吗?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我们的青年对党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当时,听到这样的声音,真的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也非常激动。但是,当看到在所谓校园歌曲大赛上,大学生所唱的歌曲,要么就是西方传来的英文歌曲,要么就是模仿港台腔调的萎靡之音。这样的音乐或者歌声所能带来的只能是消沉、沦落和沮丧。
我们的人民军队,总是需要吸取新鲜血液,总要吸收更多年轻的战士。然而,如果这些未来的战士,都是听着和唱着那种不着调歌曲长大的,这对部队建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类歌曲和音乐所带来的只能是消极的影响,是负面的影响,不可能是积极和正面的影响。这样的状态如果不加改革,那么人民军队的建设势必要克服更多的困难,要增添更多不必要的负担。
八十年代,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火中,也有几支创作歌曲,如《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再见吧,妈妈》。虽然这些歌曲当时传唱得也很广泛,但是,当时部队的一些战士就反映,不喜欢听这一类的歌曲。因为这一类歌曲的情感是偏向悲伤的,而缺少迎接战斗的坚定意志和必胜的精神。这种必胜的精神与信念对于即将参战的部队和战士都非常重要。而前面提到的这一类歌曲恰恰就缺少这样的精神,这实属很大的遗憾。我们过去创作过的部队歌曲都充满着某种程度的乐观精神,而在上述这类歌曲中,让人看不到我们部队和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一个极大的缺陷。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