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淙祥
当夏玉米亩产突破1009公斤、夏大豆单产刷新302公斤纪录的消息传来时,安徽太和县的徐淙祥又在田间地头记下了新的数据。这位与土地打了半个世纪交道的老农民,用53本田间笔记、20多个试验品种、2.3万户增收农户的故事,写下了新时代“谁来养活中国”的生动注脚。
徐淙祥的“倔”,藏着粮食安全的根基。上世纪70年代放弃教职回乡种粮,只因“乡亲们饿肚子的眼神太扎心”;为改良砂姜黑土,他带着测土仪在田里蹲了八年,把秸秆还田技术从“别人笑话的傻事”做成了全县推广的标准;哪怕已是种粮“老把式”,仍每年跑十几次农科院,就为了抢种最新培育的良种。这份对土地的执拗,恰恰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粮食安全的钥匙,永远攥在那些肯下“绣花功夫”的种粮人手里。
徐淙祥的“智”,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他的试验田从不搞“单打独斗”:与科研院所共建育种基地,让实验室的配方变成田间的有机肥;把53本笔记里的“土经验”编成“顺口溜”,让小农户也能看懂“测土配方”;牵头成立种粮大户协会,用“大托管”破解散户种植的低效难题。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一户一亩三分地”到“万亩良田连成片”,这种“科技+协作”的模式,正是中国农业从“量变”到“质变”的鲜活样本。
更动人的是徐淙祥的“情”。他总说“自己富了不算富”,于是把高产种子先撒在邻居的田里,把技术培训班开在村口的晒谷场,让2.3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这种“先富带后富”的担当,让“藏粮于技”不仅结出了高产的果实,更结出了共同富裕的果实。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最本真的底色: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眼里有乡亲。
如今,徐淙祥的故事仍在延续。当年轻人开始跟着他学种“科技田”,当“太和模式”在更多乡村扎根,我们愈发清晰:保障粮食安全,既要有人守得住土地,更要有人闯得出新路。而像徐淙祥这样的耕耘者,正是这条路上最坚实的路标——他们用一辈子的坚守证明,中国的饭碗,不仅能端得稳、端得牢,更能装得满、装得好。
姓名:李嘉旭,工作单位:河北省吴桥县杨家寺乡人民政府;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