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岳江:人形机器人入职”中科馆走向社会AI教育从“娃娃”抓起 - 昆仑策
-
魏岳江:人形机器人入职”中科馆走向社会AI教育从“娃娃”抓起
2025-07-29
2024年或许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人形机器人,就是指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双足行走、双手协作等)的智能机器人。
目前,关于人形机器人概念并没有统一说法 ,但根据专业书籍《Humanoid Robots》的归纳,人形机器人能与人类一起工作、生活,能与人类交流、互动。换言之,就是不吃不喝的“人”,甚至于比人更聪明,干工作累不死。在此前提下,人形机器人最终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身体结构,包括头、躯干和四肢,使用双足行走,用多指手执行各种操作,并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决策智能。
2024年2月,著名音乐人在一次访谈中表示“我的女儿又回来了”。究其原因:2021年12月,该音乐人22岁的女儿在因患有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不幸去世后,因常常思念女儿,他就用AI“复活”女儿(数字人或人形机器人)给妻子唱了生日歌。该音乐人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反复地尝试训练后,如愿用AI复刻出“数位女儿”,可即时响应问话。
随着AI(人工智能)研发运用浪潮的迭起,以及全球机器人不断更新换代,已经由1.0迈进2.0时代,人形机器人有望融入人类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甚至于成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工厂工人、餐厅服务员、护工等。届时,喜欢养狗的家庭,可能遛弯时户主和人形机器人同行,或许不再养狗了。
目前,AI智创服务平台助力无障碍沟通,为中外客商创造更多“打开方式”;人工智能旅行助手塑造文旅新业态,给外国游客畅游中国带来定制化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康复辅具,让外国行动障碍人士重塑生活信心……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从产品消费到体验消费,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应用嵌入日常场景,让美好生活加速“智”变。
一、国外人形机器人发展突飞猛进,意念控制人形机器人并不是天方夜谭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AI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2022年,美国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推出“擎天柱”原型机引爆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后,特斯拉接着发布人形机器人擎天柱承接自动驾驶技术原型机并将其搬上屏幕展示,美国初创公司Figure又把第一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送入宝马的斯巴坦堡汽车工厂打工,替代人类从事一些危险高强度的工作。美国波士顿动力、日本本田、意大利RobotCub Consortium等公司不断加大在人形机器人研发项目上的投入,招揽有关这方面的高端人才。
2022年11月底,美国一家名为OpenAI(开放人工智能研究)公司推出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后,这款机器人在全球社交平台火爆,与人频繁交流互动。之后还不到4个月,2023年3月15日凌晨,OpenAI又推出GPT-4多模态大语言模型。
继ChatGPT、GPT-4诞生后,OpenAI于2024年2月又推出了一款名为“天空”(Sora)的文字生成视频模型,在AI领域形成了震动效应。美国媒体认为,随着OpenAI、谷歌、微软等公司将目光投向文字和图像生成之外的领域,寻求巩固其在这个行业中的地位,并赢得自一年多前ChatGPT问世以来一直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感兴趣的消费者的青睐,文字生成视频模型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掀起了新一轮AI竞赛。
无论ChatGPT、GPT-4还是Sora,都将赋能人形机器人走向主动交互,使其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而具有人体特征的人形机器人,如果引入对应的大模型后,就相当于给人形机器人装上了智慧大脑,让其拥有了更强大的工具链。只要人类对人形机器人加以培训,让其学习掌握互联网语言和手机操作微信要领,并在人机对话交流中不断改进技术和培训内容,就能让人形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独立工作完成任务,甚至于具有超人智慧进行自主决策能力。与此同时,多模态大模型能力的建立可以让人形机器人自动搜集、处理信息,实现感知-决策-执行的全流程。2024年开始的第一个月,斯坦福、谷歌、Figure、特斯拉接连发布至少6项有关人形机器人的新进展。2024年2月20日,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表示,首位人类受试者“似乎已完全康复,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且也实现了“通过意念在屏幕上移动鼠标”的操作,但其未公布任何数据和细节。马斯克曾于2024年1月30日在X上称,该受试者恢复良好,大脑信号显示脑机接口“很有前景”。2024年2月,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贾旺教授团队,利用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技术,成功帮助高位截瘫患者实现用脑电活动控制电脑光标移动,意味着我国在脑机接口领域取得新进展。
可以预测,将来有一天,瘫痪者可以通过意念指挥控制人形机器人去执行其想要做的工作(吃喝除外)。
二、人形机器人正为现代化科技馆的发展打造创新应用新模式,也让科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热”起来
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00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国内第一台仿人机器人“先行者”,到2015年北京钢铁侠科技公司成立,国内“双足仿人机器人”逐渐走出实验室,试水商业。
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康复机器人为拳头产品的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首款通用人形机器人。
2023年10月20日,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继工信部印发《意见》后,北京、深圳、上海先后发布产业支持政策。北京设立了100亿元规模的机器人产业基金,上海计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建设“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深圳则是借助《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优势,开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2023年11月初,北京成立了首家省级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拟开展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原型、人形机器人通用大模型等5大重点任务攻关,采用“联合攻关”的模式解决制约发展瓶颈问题。
近年来,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为科普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排头兵、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正为现代化科技馆的发展打造创新应用新模式。
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以下简称“中科馆”)的“机器人大秀场”展厅里,有位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给参观的小朋友们现场进行科普展示,让其可以与现代人形机器人对话,启发他们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前沿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有助于发现和培养更多机器人领域的人才。
Walker所在的中科馆展厅,以机器人为主要载体,将图像识别处理、语音识别、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展示功能中,不仅让科技馆的展览“动”起来,也让科技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热”起来,以此吸引参观的家长和孩子们对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
为纪念我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吴文俊诞辰105周年,发挥数字技术在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6月15日,在人工智能之父图灵纪念日来临之际,中国科技馆举办“图灵之光,智启未来”人工智能主题活动。活动由AI主题科普讲座、AI技术初体验、未来智慧畅想、AI我想说等多个丰富的环节构成,吸引了众多科技爱好者和青少年关注,近百名观众现场参与。
在中国科技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龚超博士与青少年们面对面,围绕《揭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面纱》开展对话,一起探讨AI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艺术创作、程序编写和文本生成等方面的应用。在龚博士的引导下,小观众们还深入思考了AI伦理以及如何应对未来挑战的问题。
活动中,中国科技馆还联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推出“AI技术初体验”,孩子们参与了AI机器狗、AI绘画、AI作诗、声音可视化等项目,亲身感受了人工智能前沿科技成果,沉浸式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同时,活动现场还组织了“未来智慧畅想”“AI我想说”等环节,青少年通过涂鸦创作、小组分享、演说展示的方式,畅想未来智能生活,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优点和缺点。面对智能时代的到来,活动激发出孩子们创新的热情和积极迎接科技挑战的信心。
在教育强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等发展战略指引下,人才的科学素养教育成为了现代化人才建设的必选项。
科技馆是实施科教强国战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大型社会科技教育设施。中科协出台的指导文件《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指出,现代科技馆要承担前沿科技体验基地的定位。科技馆通过增加前沿科技元素,能够吸引更多人了解科技馆,走进科技馆。人形机器人作为前沿技术平台,通过融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成为让参观者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的有效载体,也是科技馆焕新升级的有效手段。
三、在教育强国、科教强国战略指引下,AI教育从娃娃抓起,拥抱人机和谐共生社会的到来
当前,AI发展进入新阶段,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AI机器人将可能模仿人的各类场景下“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全过程。
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AI在大数据驱动下,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人形机器人将不再是替人送餐、拧螺丝的“工具人”,而是具有实体形状的“人”。有专家预测,在未来人机和谐社会中,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超过1:1,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
面对咄咄逼人的世界AI竞争态势,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中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
202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数据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
面对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屏不离眼、终端随人走手机刷屏随时看的移动新媒体时代,我们已经迎来从小学就开始与网络、智能手机一起成长的青年,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席卷校园,AI教育开始从“娃娃”抓起。在浙江,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共识。在举办的2023数字教育大会上,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进一步加强研究,持续一体推进相关资源数字化、数据共享化、合作多元化,深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实际上,作为国内最早在中小学生中试水人工智能教育的省份之一,人工智能相关教学内容早已出现在浙江中小学的课本上。2004年,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就已出现在浙江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本中。小学初中的信息科技课本中出现人工智能相关内容的时间要晚几年,但也有十余年。杭州外国语学校从2018年起就在学生中开展“STEAM+人工智能”活动。2022年4月,该校成立科技创新学院,进一步整合学校教师资源,让人工智能技术与学校日常教学、科技创新专项教育进一步融合。2019年,浙江便启动“AI+机器人”未来英才培育计划,机器人进入浙江近300所大中小学校,助力学校探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2022年3月,温州市就印发《温州市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提出:将人工智能列入温州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到2023年,温州将培育700所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60所人工智能教育示范校;到2025年,将建成1000所人工智能实验校,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全覆盖。
作为通用化程度高、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既需要极强的运动控制能力,也需要强大的感知和思维、计算能力。2024年1月28日,工信部、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做强未来高端装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超高速列车、下一代大飞机、绿色智能船舶、无人船艇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目前,从养老院精准送药、贴心送餐的机器狗,到护理院拖地叠衣、陪打乒乓的机器人;从方言交互的无人驾驶轮椅,到科学复健的行走辅助器……这些融合了人工智能、柔性机械等前沿科技的“养老黑科技”,这些“赛博搭子”正在深入银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个具体的养老需求,正在推动“保姆机器人”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在浙江杭州西湖区一个养老服务中心,机器狗可以陪伴老人;在深圳养老护理院,银发老人能与智能机器人共舞乒乓、齐练太极,甚至携手跳起广场舞;在2025年的上海老博会上,无人驾驶轮椅机器人能在室内外全场景自主避障,实时监测跌落、侧翻风险与预警。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科技将赋能更多的机器人,切实解决具体的养老需求,科技向善的脚步永远向前。
中国AI教育从娃娃抓起,引起国外广泛关注和热议。国外媒体2023年3月18日报道,在中国东部省份浙江省,人工智能(AI)将成为中小学基础性课程和必修课程。报道说,中小学科学、数学等学科,都将大篇幅融入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新科目将有助于学生打好基础,因为信息技术已成为浙江省高考内容之一。报道称,浙江是阿里巴巴、吉利和海康威视等商业巨头的所在地。2022年温州市的学校启动了一项试点计划,将人工智能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据专家介绍,此举将有助于带动中国教育系统的数字创新,培养未来的人才,并为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自给自足铺平道路。报道指出,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还包括向几十所领先的高校注入大量资金,其中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作者:魏岳江,在人民网、中华网和三剑客等新媒体平台有专栏、曾被媒体称之为国际观察员、特约评论员、特邀评论员、特邀撰稿人;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