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平山,一处宅院的曝光,让无数人倒吸一口凉气。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个剧组搭建的王府外景。
这宅子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故宫博物院的前常务副院长,王亚民。一个管着全中国最顶级宝贝的人。
走进这院子,你才能明白什么叫“讲究”。撑起屋檐的柱子,用的是金丝楠木,这种木头在古代是皇家专供,寻常王公大臣用了都算僭越。
院里的假山,堆的不是普通石头,而是千里迢迢从江南运来的太湖石,每一块的造型和纹路都透着一股钱烧得慌的贵气。
更夸张的是,连屋顶上铺的茅草,都据说是从南方特殊定制的,大概是想复刻古代文人雅士的某种意境。
王亚民在故宫的十多年,确实干得风生水起。他一手操盘的故宫文创,从胶带到口红,每年能给故宫带来超过十亿的进账,让六百岁的紫禁城一下子变得年轻时髦。
那时候,谁不夸他一句是“文化奇才”,是让国宝活起来的大功臣。可谁又能想到,在这风光无限的B面,藏着这么一处堪比行宫的私宅。
据说这地方更像个顶级私人会所,进门都得看人。一些监控拍不到的角落,被怀疑是用来密谋交易的场所。
这就不免让人浮想联翩,他那点副厅级的工资,是怎么撑起这泼天的富贵?钱,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答案,或许就藏在他管理的180多万件文物里。故宫的家底有多厚?光是一级文物,就有超过十万件,任何一件都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实现几辈子的财富自由。
调查人员在他家翻出了一本账,这本账簿,恐怕比任何小说都精彩。里面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一些国宝级文物,比如清乾隆年间的珐琅彩瓶,曾以“文创开发”的名义被“借”出库。
奇妙的是,这些被“借”出去的宝贝,后来竟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了海外的拍卖会上,槌起槌落之间,就变成了天文数字。
这事儿一捅出来,网上直接就炸了。大家想不通,守着国库钥匙的人,怎么自己就变成了最大的盗贼?这不就是监守自盗吗?
历史上,监守自盗的大案并不鲜见。1992年的开封博物馆盗窃案,堪称建国后最大的文物盗窃案。四名案犯里应外合,一夜之间盗走69件一级、二级文物,震惊全国。内鬼的存在,让最坚固的堡垒也变得不堪一击。
如今的传闻,更是让人怒火中烧。有消息说,王亚民家里连狗窝的边儿,都是用和田玉镶的。这种奢靡,已经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力。
故宫方面现在亡羊补牢,据说出台了新规,动用顶级文物必须三人在场,三把钥匙分别保管。可问题是,如果窟窿已经存在了,这些措施还能补得上吗?流失海外的国宝,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到故乡?
文物圈的水,向来很深。有人把价值连城的明代瓷器当猫食盆,不是因为不识货,而是东西来路不正,不敢声张,只能用这种暴殄天物的方式寻求一种畸形的心理平衡。
从鉴定、出借到拍卖,一条看不见的黑色产业链,可能就盘踞在这些金碧辉煌的殿宇之下,侵蚀着国家的文脉。
王亚民的案子,撕开的只是一个口子。这背后究竟还牵扯着多少人,隐藏着多少见不得光的交易,必须一查到底。故宫的宝贝,是十四亿中国人的共同财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根,绝不容许任何人染指。
在我看来,这件事最可怕的地方,并非是损失了多少金钱可以衡量的器物,而是它动摇了我们对“守护”二字的信任。当守护者本身变成了掠夺者,那种对文化传承的信念崩塌,才是最深远的伤害。
来源:刘家2945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