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人们常听到有不少的西方人,对于中国人总在干活,很少有出国度假、或者选择其他形式的休闲方式表示不解。在他们看来,中国人不懂得生活,总是在工作,总是在劳动,似乎把人生的主要乐趣都放到了劳动和工作上面了。
对于西方人的质疑,中国似乎没有什么人对于中国人的这种生活状态做出什么解释。或许有人会认为,中国人口多,解决吃饭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中国人不采取这样的工作方式,就有可能饿肚子。也有人说,中国人实在太穷了。要想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就必须不停地工作和劳动。否则,想过上好日子就是完全没有指望的事。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曾经十分贫穷,也不是只有中国人才面临着饿肚子的风险。我小时候,有同学对我说过一些东南亚人的生活方式。这些人平时也工作,但工作一两个星期,拿到了工资之后,就不再继续上班工作了。他们会拿着挣到的钱到城里去玩,而把工作暂时放下,也就是临时辞工。等玩得差不多了,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再回来找工作继续干。这应该也算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好还是不那么好,都是凭个人的选择,外人无法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
不过,听那个同学的介绍,我觉得那些东南亚人的生活似乎并不那么贫穷。六十年代,有不少居住在东南亚的华侨回到祖国学习或者工作。从他们日常穿着等方面来看,他们的生活比起我们这些生活在国内的人们来说,似乎还要更富裕一些。
不过,在古代中国,或者在旧中国,在那些不断从事劳动的人们当中,其大多数为小农家庭。所谓小农家庭,就是家中有几亩薄田,一年劳作下来,只要不遇到灾年荒年,生活能维持勉强温饱。这一类小农家庭,一般也都还存在着发家致富的梦幻。如果是雇农或者佃农,情况就要凄惨得多。他们的劳作只是为了单纯的生存,不存在有发家致富的幻想。
正是因为小农们还有那种发家致富的幻想,这可能就是导致他们终年不停劳作的主要动力。真正的富人不需要劳作,而真正赤贫的人们也没有不停劳作的物质资料。小农则是中国这个农业国所存在的普遍大众。小农们既勤劳,又节俭。勤劳是为了生产更多的产品,节俭是为了降低更多不必要的成本。
估计有人一听到小农经济,就会产生某些负面的想象。不错,小农经济在今天大工业生产的环境中,确实存在着某种不适应。但是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小农经济却有着其独到的优势。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小农家庭是中国封建国家的基层细胞,也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汉代有“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说法,可知这种家国情怀由来已久。
在中国,这种勤劳节俭的作风流传至今,已经成为融化在中国人血液中的基因。虽然今天中国已经不再是小农社会,但很多家庭依然存在着发家致富的梦幻或者理想。正是这样的梦幻和理想也在推动着今天的人们还在不断地勤劳工作着,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还保持着节俭的风尚。
或许,这种终年劳作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家国情怀所带来的。无论是从有国才有家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有家才有国的角度上来看,一个家庭生存状态确实与国家的生存状态紧密相关。因此,一个家庭如果总是怀有发家致富的理想,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还是有着更多正面的和积极的意义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或者对于有着小农传统和观念的中国人来说,要想发家致富,只有不停地进行劳作。中国人不会像北欧人那样,为了抢夺金银财富,就去做海盗。中国人更不会像殖民主义时期的西方国家那样,同样是为了抢夺金银财富,把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巨型的海盗团伙,有组织地去海外劫掠。中国人只能接受的观念是,依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看,抢劫不会产生新的财富,贸易也不会产生新的财富,唯有生产才是新增财富的唯一来源,抢劫和贸易不过是财富分配的不同形式,但不是生产财富的形式。而中国人的观念传统与行为模式,恰恰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相符合的。
而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即认为人的本质活动就是生产劳动,也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相吻合。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就是在于人是一定要进行生产和劳动的。没有生产和劳动,人就不成其为人。而生产与劳动,也是人类在不断地创造新世界和改造旧世界的主要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劳动不仅仅只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生活本身。在生活本身当中,中国人总要琢磨,我怎么把我的活儿做得更好,更漂亮。这不是只用来赚更多的钱,而同时也在体现我之所以为人的一种价值。
多年前,我遇到一位修空调的个体劳动者。他不仅活儿干得很漂亮,也很利落。手脚非常麻利,而且他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也非常满意,他在自己的工作中得到很多乐趣,他的言语总能体现出他的这种快乐甚至某种骄傲。我从这个劳动者身上看到了劳动给他带来的快乐。我也为此深受感动。这才是人从事劳动过程中应该有的样子。
我相信,有许多中国的劳动者,都有可能像那位修理空调的个体劳动者那样,在自己的劳动与工作中得到他自己独自享有的快乐。这也正是很多劳动者乐此不疲的原因。有一位长者,天天在家做饭,每天都还不重样。别人问他,你总做饭,烦不烦哪? 他的回答只是那四个字,乐此不疲。他说,这种劳动本身并不会让人感觉特别疲倦和劳累,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别人做这个菜用的是这种方法,而他则想着能不能换一种方法来做。他有时也会看一下网上的菜谱。但他经常不是照着原样来做,他总想着自己或者添点什么,或者减点什么,看看效果究竟会有什么不同。这就是劳动给他带来的快乐。
当然,在西方人那里,其实也一定会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劳动。但是可能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劳动只是谋生的手段,而度假才是享受生活。现在的中国人也会去度假,也会去旅游,但是还是会有更多的中国人,把劳动看作是一种生活的享受。或许有很多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种状态,会在不经意之间,在人们的心理或者表情上能够体现出来。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