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头条”网站报道,近日,有11位院士被提名推荐参评2025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另有一位不是院士的人也在推荐参评行列。这个没有院士头衔的人,就是在全国农业科技界有着“南袁北李”美誉的李登海。
李登海是山东省莱州人,1969年,他被所在生产队选为农民技术员,开始了玉米育种研究。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生产队的农民技术员搞玉米育种简直是异想天开的瞎胡闹。但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党在科学技术工作方面有三个三结合方针,即,专业队伍与群众性的科学技术运动相结合,专家与工农兵相结合,科学实验与生产斗争相结合。党提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挑战权威,不拘一格地创新。工农大众也是向科学进军的一个方面军,群众性的科学发明创造很活跃,工农大众搞出了很多发明创造成果,基层出了很多人才。比如李瑞环当年是一个青年木匠,在建设人民大会堂劳动中,提出施工中放样的改进方案,提高了施工效率。他后来成长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内蒙古新品种选育来说,1980年前,自治区审定命名的作物新品种中,约有50%是由农民技术员和基层科技人员培育成功的。在那个时代,专家通常不敢小瞧民科小人物。专家和农民技术员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早日为国家育成优良新品种。那时候没有知识产权一说,全国一盘棋,科研资源共享。我当年也是一个农民技术员,我到过20多个省市农科院和中国农科院,参观他们的育种田,提出引种要求,无一拒绝。莱阳农学院的刘恩训老师很欣赏李登海的专研精神,他把刚从美国同行那里得的分离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玉米十几粒种子交给了李登海。李登海收集到很多玉米育苗育种材料,打下了玉米育种的坚实基础。
后来,实行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改革,李登海没有了集体土地作试验田,可他的玉米育种研究正处于出成果的阶段,只好咬牙自费把育种研究坚持下来。他自己家的承包地种不下试验材料,只好向邻居提出转包耕地,可人家不管出多大的价钱就是不同意转让,把登海急的哭鼻子。我当年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很理解同情李登海的遭遇。好在李登海育成新品种通过了省里的审定命名。
我国专利法不包括作物新品种,但是保护育种方法。从事常规作物育种,所育成的新品种,农民和其它生产经营者可以自己留种或串换,不用向育种单位交使用许可费,因而,育种单位无法从育成品种推广过程中获利。而李登海和袁隆平采用的是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系配套杂交育种方法。杂交种农民自己不能留种,需要向育种单位和授权种子公司购买种子,而三系育种方法属于我国专利法保护范围。因此,李登海可以出售自育品种获利。后来,李登海创办了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上市种业公司,与隆平高科同样著名。李登海能够从繁殖经营品种或品种经营授权来收回资金回报,实行了科研经营良性循环。
李登海从事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率先利用紧凑型玉米开创了中国玉米高产道路,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先后培育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00多个,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1项专利,获中国“当代发明家”称号,被称为中国紧凑性杂交玉米育种之父。1989年,李登海的紧凑大穗型玉米“掖单13号”创造了夏玉米世界纪录——亩产1096.29千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中国首个亩产超千千克的夏玉米品种。2005年,“登海超试1号”亩产达1402.86千克,将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提升了306.57千克 。李登海培育的新品种7次刷新中国玉米高产纪录,开创了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道路。他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累计为国家增产1亿吨玉米。我从网上收集到,截止2020年,李登海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育出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2亿多亩,为国家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200多亿元。他还向全国育种单位无偿提供26个自育紧凑型优良玉米自交系,有力推动了中国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李登海于1989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奖;于1990年获得中国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奖;于1990年获得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奖;于2007年6月21日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009年9月14日获得“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称号。2019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隆重表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社会各界各个历史阶段的278名劳模英才获得了这一殊荣,其中作物育种界有3人入选,他们是袁隆平、李登海和裘志新。耐人寻味的是这3人科研起步阶段都不在正规科研部门工作,属于民间科学爱好者出身,俗称民科,而后二位更是农民技术员身份。 我在云南南繁时认识了裘志新,他是杭州人,家庭成分有点高。1965年,他知青插队到宁夏永宁县农村,成为农民技术员,从事小麦育种,他育成的永良4号春小麦品种,在华北地区小麦推广面积很大,而且生产上使用了30多年。
有一年,我曾看到院士候选人公示,李登海在列,但没有当选。但愿这次李登海获得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