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说话的爱》改编自同名短片,讲述了听障人士的遭遇、生活方式和亲情互动。电影在开头设置悬念,以一场误会激起观众兴趣:聋人女孩因盗窃嫌疑被拘留审讯,由于语言不通而陷入困境;手语翻译木木尝试协助警察还原事件真相,但未能得到聋人女孩的配合。然后,电影巧妙地插叙木木童年时的见闻,向观众传达听障人士的三种心声。
心声之一:在不完美的世界中保持善良和乐观
木木的父亲小马一出场,就给观众阳光、乐观、上进的感觉。他虽然有听力方面的残疾,但是吃苦耐劳、勤奋努力,希望凭借自己的汗水给女儿最好的生活。因此,木木把小马称为——“世界上最好的爸爸”。电影通过小马这一角色,向观众展示了听障人士积极面对生活的精神。不仅如此,电影后半部分揭示了辨识听障人士的依据——当他们与别人第一次对视的时候,会露出微笑。这再次证明——即使听障人士面临着种种艰辛,他们仍选择以善良、积极的态度面对这个世界。
电影邀请众多听障人士本色出演,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这些特殊的演员无需特效、无需刻意表现,仅仅在镜头前展示他们的日常交流,即可让观众理解听障人士的生活方式。此外,电影在末尾还集中分享了听障人士拍摄的生活视频——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兴趣、爱好,反映出乐观拥抱人生、昂扬向上的态度。
心声之二:完善法律制度与社会支持体系
聋人女孩为什么会去“盗窃”?这不是因为她罔顾法律和正义——她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却被无良老板克扣工资和骚扰。万般无奈之下,她才想逃离是非之地,选择以非法的手段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
小马本是遵纪守法的人,却逐步沦为骗保团伙的共犯。由于前妻晓燕来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小马只好向朋友求助,希望得到律师的建议。作为一位慈爱而负责的父亲,小马和木木生活得幸福而快乐,赢下官司本不是什么难事。不料,骗保团伙的成员从中作梗,以手语欺骗小马,使他误以为要赚很多钱才能获得法官的支持。迫于多方压力,小马向骗保团伙妥协,在违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一次次置自身于险地。
电影借助对比的手法营造感情的张力——小马和木木相处时,以暖色调滤镜和轻柔的背景音乐给观众温馨之感;当小马驾车去制造车祸时,则以冷色调滤镜和倾盆大雨衬托角色内心的冰冷、悲伤。这些反差巨大的情景能够引发观众对小马的强烈同情和共鸣。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听障人士内心善良,但也可能被不法之徒欺骗、利用和威胁,甚至是走上歧路。通过聋人女孩和小马的遭遇,电影生动地展示了听障人士的生存困境:由于缺少手语翻译,他们很难和健全人士交流——为使社会更加和谐,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与社会支持体系,坚决制裁犯罪分子,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心声之三:对听障人士多一些尊重和耐心
电影以丰富的社会场景展现健全人士与听障人士间的误会——聋人的伴侣、捍卫正义的警察、铁面无私的法官都会因语言不通而误解听障人士。
木木的母亲晓燕曾和小马相爱,由于交流方面的困难,才选择离婚。她再次出现,不是为了破坏木木和小马的父女关系,而是希望像小马一样,给木木最好的生活。然而,语言的障碍又一次使她和小马爆发冲突,原本可以达成共识的二人却彼此敌对。这样的矛盾激起观众的反思:如果健全人士和听障人士能更充分地沟通,一定可以化干戈为玉帛。
同样,电影中的警察与法官并非有意为难听障人士——他们尊重事实,以公正的法律捍卫人民利益。然而,由于沟通方面的困难以及证据的有限,他们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听障人士的本意。当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众人就会发现——聋人女孩与小马的所作所为都情有可原。这些情节告诉观众,在和听障人士交往时,不能仅仅停留于表面现象,唯有用心、用情才能体察听障人士的真实想法。
总之,《不说话的爱》向观众传达了听障人士的心声:他们其实有着独特的语言,需要大家用心倾听、给予更多的耐心与包容;希望社会为听障人士提供更多关怀和支持——减少他们与健全人士沟通的障碍,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苏键鲲;来源:昆仑策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