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了一段与钱穆有关的文字,又看了一段与张爱玲有关的视频。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其中想要表现的意思是有着较大相似之处的。
关于钱穆,是说在北平解放前后,清华大学的很多教授们都表示要留在新中国,将来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而钱穆表示,他不想留在新中国,似乎钱穆还有一种暗示,他们这些知识分子,留在新中国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结果钱穆离开了,到香港去了。而那些留下来的那些教授或者知识分子,后来在不同程度上都多少受到了冲击。文字的作者显然认为,钱穆比起那些教授或者知识分子来,还是要高明许多。
有关张爱玲的视频是说,张爱玲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并没有很快离开。她还参加了上海第一次文代会。在这次会上,她穿了一件旗袍,还穿了一双高跟鞋。而与会的其他女性,都穿着同样的,或者非常近似的灰色服装。我猜测,这类服装就是当时很时兴的所谓列宁服。这是一种大领、双排扣的外套。当时丁玲看到张爱玲,走上前去对她说了几句话。视频原话我不记得了,大意是,你最好还是不要穿得太过显眼了……张爱玲听到丁玲的说法,心里很不愉快。视频中说,张爱玲认为,如果女人连穿衣服都要千篇一律,那就太可怕了。于是张爱玲就打算离开大陆。后来她先去了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而丁玲,没过几年,就被送到北大荒的农场去劳动改造了。
根据那一段文字和那一段视频,可以看出,这两段信息的作者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钱穆和张爱玲是明智的,是看得很远的。而他们周围的那些人,就要比他们愚蠢一些。所以那些人受到冲击,倒了大霉。而钱穆和张爱玲则能够全身而退,要比那些人高明了许多。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留在新中国的教授和知识分子们,是有着一颗为国家效力的热心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有这样的一颗心有什么不对的吗? 至于后来在知识分子改造过程中,在反右派分子的过程中,他们中有的人受到了冲击,一方面是由于中国革命本身就是充满着暴雨和狂风的。参加革命的人们,不可能不受到这样的洗礼。当然,在革命的过程中,有些情况确实比较粗糙,受到误伤的情况也很难避免。
正如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或者说,那些留下来,准备参加祖国建设的知识分子们或者其他类型的文化人们,他们完全有可能受到这种革命的洗礼。这种洗礼过程,有的部分是有必要的。要改造旧思想,要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观念,这样的洗礼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受到了伤害,有的人受到的伤害还比较严重。对于这样的情况,并不一定都是必要的。对此我们确实需要反省,需要检讨,需要防止今后不要再发生这种类似的情况。但是,这样的情况毕竟已经发生了。我们确实也做出了反省和检讨。如果有办法补救,我们也是一定要补救的。但是有的事确实已经无法挽回了。这也是确实让人很遗憾。
但是有一点,是证明我们一直在进步。当年,知识分子中有那么一些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是因为当时的环境所造成的,也有某些基层干部领导和管理的水平普遍偏低所带来的。另外,当年那些耿直的知识分子所说的话,大部分还是出于好心和善意。而今天那些公知,说出的话则要恶毒得多。当年对那些知识分子所进行的批判,其中有的批评可能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在对这些知识分子的处理方式上并不适当。而对于今天的绝大多数公知,他们中的不少人要比当年那些知识分子不知要恶毒多少倍,但是我们都没有对他们做出任何行政上的处理,更没有进行刑罚上的处理。除了极个别如蔡X之类,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之外,其他那些恶意的公知们,至少在生计上,基本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这样的做法算不算一种进步呢?
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任何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不可能不经风雨。钱穆和张爱玲不想参与这样的成长,他们自然也就经受不到这样的风雨。那么他们后来得到一种什么样的成长呢? 我们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没有和自己的祖国一起,在祖国的建设、发展和成长中,他们是缺席者。
丁玲后来得到平反,她回到北京后,立刻买了一整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这样的举动估计钱穆理解不了,估计张爱玲也理解不了。但是我们这些同样生活在祖国大陆上的人们,还是会有一些人能够理解她,也有一些人并不理解丁玲的做法。丁玲一直是一个革命者。她在受到冲击时没有改变她作为革命者的初衷。她得到平反之后,更坚定了她是一位革命者的意志。她要认真地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想要从中获得更多的真理性的认识。这样的一种坚定,而且是为了伟大事业的坚定,张爱玲们是无法体验是到的。
张爱玲去了美国,她的生活乐趣何在,我们不知道。但是一个离开了祖国太长时间的人,她的内心孤独吗? 她会有这样的孤独吗? 她如何来排解这样的孤独,我们也不知道。但是,那些留下来参加祖国建设的人们,他们会经历一些痛苦,经历一些艰难,但与伟大的祖国站在一起,和共同参加奋斗的人民站在一起,他们内心一般不会有那种令人绝望的孤独。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当年,留在大陆的人们,都是吃了很多苦的。当年跑到台湾或者香港去的人们,可能也吃了不少的苦。但是吃苦的程度,如果比较起来,还是留在大陆上的人们,他们的苦要吃得更多一些。那些去了台湾或者香港的人们,吃苦的时间可能也要短一些。而且没有经过太长的时间,那些去了台湾和香港的人们就已经可以吃香喝辣,而大陆上的人们依然还在艰苦奋斗。但也正如有一位台湾教授所说,大陆上的人们受了一辈子的罪,吃了两辈子的苦,却干出了别人三辈子才能干出来的成就。这或者就是我们这几代人的宿命。
难道因为我们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就会为此而感到遗憾吗? 就会因此而感到后悔吗? 可能会有一些人是这样想的。但是更多的人们不会把这些吃过的苦当作一种前进的羁绊。一个人的生活中总要经历过很多体验,有苦有甜,这才是生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成长中也会有更多种类的体验,酸甜苦辣咸,缺一不可。这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在这个经历的过程中,人们在成长,人们变得更成熟。人们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很多人已经在平视这个世界,平视那些曾经的被我们仰视的发达国家。这都与我们的那些先辈吃过无穷的苦,但一直在汗水中出过的大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年轻人们的自豪,对祖国强大的信心,都要前辈位在汗水中建立起来的。那些早年跑到美国去的人们,跑到台湾去的人们,会有这种幸福而自豪的体验吗? 很遗憾,他们没有。他们永远不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么到底是谁更应该感觉惋惜呢?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com